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其他 >> 正文

文化交流日本有待努力

作者:未知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更新:2004-9-28 17:41:00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日本文化是一个永恒的敏感话题。中国演艺界大腕章子怡接拍哥伦比亚公司制作的影片《艺伎回忆录》,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许多国人质问,日本的艺伎,这样不光彩的角色,日本人不演,为何偏偏选中国人演?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是否伤害了民族的尊严?再引申下去,这是否又是一个韩国李成延慰安妇事件的翻版?

在国人强烈谴责的潜台词中,先入为主地预设了这样一种认识观念:日本艺伎反映的是日本文化阴暗下流的一侧面,由章子怡扮演这种角色,有损中国女性的健康形象。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简单扼要地说,此“伎”非那“妓”也。艺伎在日语里有时被称为“艺者”,她们的确妖美柔情,陪酒作乐,但她们不卖弄风情,更不卖身,这与大街小巷里卖淫女的概念完全是两码事。

要拿到艺伎的“上岗证”,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要经过大约5年的艰难磨练,掌握文化、礼仪、语言、装饰等多方面技能,其昂贵的培养费,也不是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客观地说,艺伎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职业,虽然在这种日本传统文化身上带有浓厚的男权主义至上的色彩,但艺伎们知书达礼、棋琴书画无所不精,在她们身上更体现了某种“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精品意识,带有某种居高临下的孤独感。可以肯定地说,艺伎不是下三滥的风尘女,一些国人从这个角度来抨击章子怡,显然是选错了方向。

就象川端康成的名著《伊豆的舞女》,单看标题总让中国人联想翩翩,但事实是日本没有“舞女”这种说法,川端康成写的是一个跟着大人到处卖艺的小女孩,日本人称之为“舞子”。

在这里,中日两国文化理解的差异、语言把握和运用上的误解,一目了然。日本的“艺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浓缩了日本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日本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但就是这种在日本人看来颇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在许多中国人眼里,竟然是一种几乎等同于色情和肮脏交易的“妓女文化”,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掐指算来,中日两国的全面政治、文化、经济的交流已逾百年,两国还有同文同种、一衣带水的紧密特征,但总体上而言,中国人并没有理解日本的文化以及这块土地上的变化,并没有对日本形成一个普遍的感知和具体客观的概念。这是相当令人遗憾的。

日本将这种状况归结为中国的“反日”宣传,这种简单化的想法显然很有问题。应当承认,日本发动侵略扩张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这种要素在无形中提高了中国人对日本的警戒心理,这种戒备不仅表现在两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还以曲折的方式投射到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上。但这仅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并不能一概而论之。中日两国在文化等领域缺乏沟通和理解,日本方面也应负很大的责任。

战后的日本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辉煌历程,在没有硝烟的经济战场上,日本商人无孔不入,连战连捷。借助雄厚的经济底力,其漫画、卡拉OK、流行音乐等也大出风头。但在另一方面,日本对自己传统文化、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等的介绍和推广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日本也派出相扑、歌舞伎等赴外演出,但这与其说是为了推广或普及,还不如说是某种政治作秀。日本已习惯于那套得心应手的“拿来主义”作法,或许在中国面前,它还依旧无法摆脱因自身文化根基不深而产生的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历程,日本在推销、介绍本国的传统文化、历史经典方面,是相当消极和被动的,中国的普通老百姓,至今仍将“艺伎文化”看作“妓女文化”,这无疑是一场令人悲哀的黑色幽默。

中日友好,文化的交流至关重要,而文化的沟通和理解,又是双向的,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日本有必要认真深刻地反省自己:为何近在咫尺的中国人对其竟是如此的陌生?要让别人理解并接受,首先自己必须有积极的行动,一味指责中国的“反日”宣传,这只是推卸责任,只会走向死胡同。中国可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日本也同样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这一点,恰恰是关键之中的最关键。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文化:

  • 下一篇文化: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日本百人寒冬泡冰水 祈新年身体

    日本的“混血”文化与“拿来主

    日本女来中国后被彻底征服 嫁给

    日本女孩冬天穿冬裙露大腿内幕

    各地的女生对爱人们的叫法,日

    16个在日本才能享受到的超人性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