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其他 >> 正文

他曾和日本人比技艺 如今担心流传千年的手艺失传

作者:佚名  来源:钱江晚报   更新:2017-6-15 11:15:16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干漆夹苎法技艺,他是唯一传承人


能被故宫博物院收藏,是因为汤春甫用的是一种名叫干漆夹苎的传统工艺。


干漆夹苎,从字面上看,漆、苎是材料,而干、夹则是工序。其实干漆夹苎技艺远不止两种材料,两道工序。它要用13种天然原料,经过夹苎、包粘、打磨、上漆、贴金、彩绘等48道工艺流程才能完成,如此包装过的造像方能经得住千余年的寒暑往来,不开裂,不变形。


说起这个工艺,在东晋南北朝就有了。到唐朝,台州开元寺思托和尚跟随鉴真东渡日本,把台州干漆夹苎法技艺带到日本。鉴真圆寂后,思托就是用干漆夹苎法制作鉴真坐像,这是日本历史上最珍贵的雕像。


北京故宫大殿柱子,包括雕梁装饰,都采用干漆夹苎法。“当时建造故宫的总指挥叫张文郁,就是天台人。”汤春甫说。


很遗憾的是,在历史上没有留下有关工艺的文字记载,主要依靠口传身授。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民不聊生,干漆夹苎法这一工艺濒临失传。


汤春甫是向一名僧人学的这门手艺。1952年,他出生于天台南山的一个小山村,7岁时就失去了父亲,12岁那年被送到天台山华顶寺打杂。华顶寺老艺僧释广弘便收他为徒,传给他“干漆夹苎”的基本技艺。


直到6年后,僧人去世,他才下山,开始了他的造像人生。


13种原材料,还包括老的瓦片


汤春甫说起他的一个小故事。


1991年,南京博物院,中日韩佛教文化论坛上,几名日本人带来了三尊金漆佛像,在交流会上说,日本的造像技术在世界领先了。参会的汤春甫也带去了两尊佛像。“我们天台的佛像是用传统工艺做的,不知道能不能和你们比一比。”


一场现场比试就开始了。汤春甫拿来了一壶刚刚烧开的开水,淋向日本的佛像,一会,佛像表面的金就流失了。相反,汤春甫的佛像一点没有反应。


“你们用的是贴金膏,虽然技术先进,但是不是天然材料做的,会有化学反应。”


这门技艺的秘密就是材料都是天然的,而且材料大多数产地在天台。汤春甫介绍,材料主要有13种,包括樟木,生漆,麻布,天台五彩石,瓦粉,火山灰等等,都有讲究。


比如几百年老房子的旧瓦,有些老房子拆掉了,他们派人用车运来。这瓦越旧越老越好,打成粉,瓦粉用在雕像的表层,它经受过几百年风雨侵蚀的考验,不容易风化。比如火山灰经历过几万度高温,通过提炼加工后有45号钢一样的硬度。


“我们用这些天然材料将佛像做好后放到椒江海涂上,几年后拿回来清洗后鲜亮如新。因此我们使用这种工艺制作,不会被腐蚀,保存比较悠久。”汤春甫介绍说。


这门手艺流传千年,面临失传的危险


原材料怎么提取,怎么加工,也是大有讲究。


汤春甫给我们讲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旧的瓦片,要辗成粉。现在有现代化的机器,但它与榔头敲碎的完全不一样。经过试验后,证明用机器加工和用捣臼、用榔头敲碎的加工成佛像,完成不一样,尽管它们的细度一样。主要原因在于瓦里有沙,手工敲击沙依然是沙,通过筛滤掉它;而机器则把沙碾成粉,混在其中了。因此,手工敲碎的瓦粉加工成的作品摸起来像一岁小孩的皮肤,手感更好。


“比如黄金加工,我们有独一无二的办法,我们工厂加工产品,曾经一年要用一二百公斤黄金,这是我们看家之宝。”


如今,不仅故宫博物院,还有英国大英博物馆、多伦多艺术馆等全球各大博物馆,都竞相收藏了汤春甫的作品。


不过,让汤春甫担忧的是,这个干漆夹苎法技艺,同样面临失传的危险。“我所带的徒弟,第一批,第二批的全部退休了,现在第三批,第四批的也都40来岁,现在的年轻人有文化的不想学这个手艺,没文化的又难学得来。”谈到传承,他说,“我担心,以后像我们这些工艺,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了。”(完)


上一页  [1] [2]  尾页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文化:

  • 下一篇文化: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从《蜜桃女孩》看日本流行文化

    起源于中国端午节的日本儿童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日本相扑樱

    赚钱不易 日本和尚为养家而奔忙

    “樱花二胡音乐会”在日本名古

    被日本取走的中国传统文化 已成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