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北地区由古代令制国家时期的陆奥国和出羽国构成,所以被称为奥羽地区。天正18年(1590年)7月~8月,丰臣秀吉为统一全国而实施“奥州仕置”,在相当于今青森县的地区承认了津轻为信为初代弘前藩(津轻藩)藩主,南部信直为盛冈藩(南部藩)藩主。有传言说津轻氏原本作为南部氏的家臣名门,是南部氏的旁支。但由于津轻氏独立于南部氏,统治着今青森县西部(日本海)地区,所以南部氏和津轻氏之间的水火不容也是众所周知。
幕末的戊辰战争中,政府和幕府两军作战。仙台藩(伊达藩)、盛冈藩(南部藩)和会津藩结成“奥羽列藩同盟(奥羽越列藩同盟)”,站在守旧体制的江户幕府一边。而弘前藩(津轻藩)背叛了奥羽列藩同盟,加入政府军,因此津轻藩和南部藩之间形成了更加激烈的对立。明治元年(1868年)11月,“野边地战争”爆发,在南部藩野边地弘前藩与盛冈藩、八户藩的士兵交战,发生直接武力冲突。
南部藩最后的主君·第12代藩主津轻承昭(1840~1916)与政府军合流,因“箱馆战争”获得军功,从而战后新政府给他增加了1万石的俸禄。明治2年(1869年)由于版籍奉还政策,他被任命为知藩事,但明治4年(1871年)因废藩置县政策而被免官。戊辰战争之后,盛冈藩受到战败处分,被大幅削减俸禄。接着在盛冈藩旧址设置“斗南藩”,转封元会津藩·松平家为3万石领主。
然而,奥羽越列藩同盟的主要势力(叛党)南部利刚(1828~1896)在戊辰战争中被打败,明治新政府处分他隐居并没收其领地,这与支持新政府军的津轻藩、秋田藩相比,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黑暗道路。最终,长男·南部利恭被减少俸禄,转封为陆奥国白石13万石领主(原本盛冈藩为20万石)。但在戊辰战争中,幕府军里受到严惩被贬为平民的只有奥羽列藩同盟的会津藩和盛冈藩而已。1870年(明治3年)7月10日,盛冈藩(南部藩)以自身财政困难为由,在废藩置县中率先申请废藩,旧领改名为“盛冈县”。由于废藩置县政策,盛冈县于1872年(明治5年)1月8日又改名为现在的“岩手县”。
由于明治维新的废藩置县政策(明治4年,1871年),产生了弘前县(弘前藩)、黑石县(黑石藩)、斗南县(斗南藩)、七户县(七户藩)、八户县(八户藩)、北海道渡岛半岛的馆县。同年9月4日这6县被合并为“弘前县(县厅所在地·弘前)”。
青森县最初的名字即弘前县。无论是历史还是经济,比起青森,弘前这个名字与藩主的权威渊源更深,也更能创造经济价值。但是,据说因为活跃于箱馆战争的野田豁通(出身于九州地区的熊本藩,青森县首任大参事)受益于小渔港青森输送物资,从而一直喜爱此地,以及为了缓和津轻氏与南部氏之间的不和这一想法的影响,决定采用“青森县”这个名字。青森与弘前相比,比旧南部藩的领地更靠近渔港,但光看地名会让人单纯地以为那里有一片广阔的“青翠森林”。
明治5年(1872年)9月5日、野田豁通被任命为首任县大参事,9月23日将县厅(县政府)从弘前转到青森,县名也由此正式改为“青森县”。首任县权令(县知事)由菱田重禧担任。然而,青森县和青森这个地名并不包含任何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由来,若是使用在戊辰战争中帮助政府军的津轻氏的领地弘前则更自然。但新的青森县范围较之弘前更为偏北,加上青森作为渔港的未来性,以及为了不引起旧幕藩体制的陋习遗恨等原因受到世人注意,从而采用“青森县”一名。这也与明治维新的废藩置县政策中,重视“废除封建陋习及权力”的条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