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全球化的发展,确保公平竞争,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了第二轮放松管制。其最终目的是以市场为手段,实现石油的稳定供给,价格可以真实反映价值,从而推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1996年1月,《特石法》被废除,任何只要有70天销售量储备设施能力的公司都可以进口石油,成品油进口开始自由化。1997年7月实行成品油出口批准制度,出口自由化。1998年4月,自助式加油站解禁。2002年《石油业法》被废除,取消了行政手段对石油供需的调整管制,采取了与国际接轨的新的价格体系,即按照同一水准对汽油、煤油、柴油不含税的批发价格进行调整。
至此,日本的成品油价格才完全实现了市场化。其中进口原油的价格受供需关系、国际形势、期货市场的影响;成品油的价格根据原油成本、炼油利润、市场需求、竞争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动。
由此可见,1996年以前,日本的石油价格和石油工业是由政府严格控制的。1996年后,随着《特石法》的废除,石油市场才逐渐放开,政府不再采取行政手段来控制市场价格。
作为重要的市场经济国家,日本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也不过是近十几年的事情,此前行政手段控制市场价格的过程漫长持久,其间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这不仅在于石油作为战略商品的重要属性;更重要的是,日本稀缺的资源结构,石油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而日本政府通过立法、石油储备、产业升级等手段,逐步完善了市场化条件,建立市场化框架。直至2002年,才将定价权交给市场。日本政府对于石油市场化采取了十分审慎的态度,如果缺乏条件准备,市场化不仅难以成功,而且还会引入外部巨大风险。
石油危机与产业升级
在日本石油市场改革的过程中,两次石油危机都成为重要的变革触发者。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面临“油断”恐慌。而日本国情况更为严峻,国内几乎无油气资源,是极度贫油国家,抵抗力更弱。日本国内迅速出现供应中断、油价狂乱、成品油企业利润倒挂、制造企业成本增加、政府财政赤字扩大等问题。
当时日本政府也曾试图通过财政补贴,控制国内油价,设立内外油价防火墙。但油价管制反而引发了相关产品稀缺,甚至一度引发卫生纸、洗涤剂等生活用品脱销。在日本作家黑木亮的小说《石油战》中,主人公是染织业老板的儿子,就是因经历了石油危机中染织业的大批倒闭,才投身日本的石油公司,进行全球的收购扩张。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