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
一条关于河北省儒教研究会与正定县政府联合主办的“壬辰年春季祭孔释典礼”的新闻,成为近日网上议论的焦点。对此,赞赏者有之,批评讥讽者有之。批评者尤其嘲笑那些着古代汉家衣冠、恭敬跪地礼拜的学者和官员,指其舍本逐末,也有说是封建复辟的,等等。
看着网上讥讽汹汹,批评者胡说八道,可知中华圣学之衰微、九原礼仪之浸没,久矣!也恰恰说明人心之粗疏荒废,亟须一种严整的文化礼仪来打磨雕琢,以文化之。
河北连续八年举办的春秋祭孔典礼,非但不应该批评,还应该赞美和鼓励。我没有躬逢其盛,仅从新闻报道中约略感知,其礼仪程序尽管比我所见的别处更细致周到,但是,与庄严整饬的古代礼仪仍然有不少差距。所以,与其说河北的祭孔是有人批评的“文胜质”,不如说是无可奈何的“质胜文”,即河北的儒学弟子,其念兹在兹、思圣怀圣之心可谓庄敬虔诚,但目前的礼仪,条件所限,仍然不能与他们对孔子、对儒学思想的诚敬之情相匹配。
祭祀事大,圣人云:“祭如在。”民间说:“信则有。”所谓心到神知,祭孔,主祭者跪拜献礼,他们所跪拜的,是孔子的思想,是历代“仁、义、礼、智、信”的不懈传承者,是为这个民族、这个世界跪拜一个解决现实难题的钥匙,跪拜一个未来的希望。
自古依礼而祭,礼的要旨是“敬”,仪的要义在于“诚”,礼由仪而行,礼是仪的内容,仪是礼的表达方式。就是说,你对自己所尊崇祭祀的对象无论怀有多么庄严的敬意,也需要整饬严格的仪式去完成表达。仪的作用还有规范秩序的功能,即损有余而补不足,使整个礼的表达过程呈现相对整齐的效果。这在过去,都是不必赘言的常识,而在今天,却不得不细述。
你讽刺这些学者官员穿古代汉家衣冠?他们穿的是衣冠,此衣冠不是你理解的那副怪样子,你不懂衣冠就不懂衣冠所负载的文化价值。你不懂文明的传承在过去就是衣冠的传承。
你说学习儒家思想,不在这些形式。是的,圣人也说过,礼,“宁俭勿奢”、“祭而丰,不如养之薄”、“礼从宜”……何为“宜”?观历代风俗礼仪,旱则祈雨,淋则祷霁,荒敝则兴振之,使其繁;淫滥则裁损之,使其简。而今日情形,古道浸没、思想荒芜,正兴礼仪、正衣冠之时,恢复文化生态,以希贤希圣之心,奋尽善尽美之志。谁说礼仪是虚伪的、繁琐的?
其实,对河北祭孔的嘲讽,一点也不奇怪。宋朝关中蓝田吕家四兄弟大忠、大钧、大防、大临,皆好学,为人质直,不妄语,动有法度,为一时之贤。吕家兄弟从张横渠及二程学礼,不仅潜心玩理,更可贵者在于日用躬行,居家诸礼,不混习俗,一切按照古礼操办。开始,周围人都拿他们家当笑话看,觉得滑稽可笑。可是,慢慢地,周围人受他们的影响,开始向他们学习,由可笑变为可效。从这里逐渐蔓延开去,自是关中风俗为之一变,至今关中婚丧大礼,仍然可见他们那时候制定的大体格局。大儒张横渠曾赞叹:“秦俗之化,和叔(大钧)有力。”又称赞其“勇为不可及”。
“忠鲠孝义可以劝君子,因果报应可以警愚俗,典章仪式可以识国体,风谊廉操可以励节概。”所谓教化万民,以文化野,文者必先遭野之误解、嘲弄,都在人的情理之中。所以才强调先觉悟者对此有所担当,上不与下计较,需要一种“勇为不可及”的精神气概。
我看河北祭孔,以“毋不敬”之标准衡之,其尚有可完备之处;以“必以情”之实情谅之,则足以让人赞叹不已,燕赵大地,水深土厚,能有如此承担,孜孜恢复中华文化,甘冒舆论矢石,不顾愚俗呲骂,可谓“勇为不可及”矣!
我没有见过,间接得知日本、韩国尊孔礼孔,其祭祀之庄敬隆重,其细节之讲究严格,令人肃然,为什么在儒学发祥地的中华大地,就不能有这样的礼仪?祭孔,日本人、韩国人能跪,中国人为啥不能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