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看世界与外国人看中国,是一个互为关联的话题,无论东洋西洋,文化与风俗差异,都不脱审视与理解的范畴。清季国门初开,第一批走向世界的国人写有游记、日记等三百多种作品,被今人整理出一百种编为《走向世界丛书》出版。而若以明朝外国传教士所写关乎中国的千余部著作相比,当远不及也。然与国人走向世界稍后的日本学人中国游记,是约在上世纪初至四十年代的事,那时期中日之间学人往来颇密切,相互间文化与情趣亦颇多关涉。1936年出版《宇宙风》半月刊有《日本与日本人特辑》分作二十五、二十六期作上下两辑,所收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谢六逸、夏丏尊、丰子恺、林庚、刘大杰等人谈日本的文章,正是“中国学人日本访问记”,可算是与日本学人“渔歌互答”。而日本人所写的中国状况则更近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近百年的社会与生活的变化,多可从中探得旧影。中华书局《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丛书,所成文字也在这个时期,似与民国社会习俗史庶几近之。日本人对中国山川景物与城市建筑、各地风貌等,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
这套《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丛书,陆续于2006年出版至今,已收有12位作者之15种作品,此中芥川龙之介、内藤湖南、小林爱雄、夏目漱石、德富苏峰多为中国读者所熟知,他们的学人身份,或可说明他们写作这些游记颇具代表,可作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参考。这里德富苏峰著《中国漫游记》与《七十八日游记》二书,是其两次游历中国的记述,时间相差约十二年,头一次在1906年,第二次则是1917年的事,这期间中国社会与城市变化在外国人眼里十分显著。举《(七三)汤山温泉的今昔》一段文字,便能体会德富苏峰的感受:“当时荒芜失修的康熙帝的离宫现在已经没有了,皇帝亲题的匾额也都不见了。当时失修最严重的大理石瓦池里却泉水喷涌,正好就在我住的房间后仅十步之处。想到十二年前自己曾经在这里的西式房间里住过,真是觉得如梦如幻。”在这段文字旁附着德富苏峰一帧“汤山温泉旅馆”照片,宫墙边翠柏、古桧交错,隐约现出离宫一景。
德富苏峰兼有新闻记者与历史学家两种身份,中日甲午海战那年他32岁,10年后第一次游历中国,写有《七十八日游记》,12年后再游中国而作《中国漫游记》,其思想观点皆已成熟,叙述与评论为其游记特色,译成中文合为22万余字。中文版将《中国漫游记》置于书前,时间颠倒颇影响阅读。《七十八日游记》中《过眼记程》是其游记,《触目偶感》则为评议,这在《中国漫游记》中《禹域鸿爪录》为游记、《游中国偶录》为评论近同。德富苏峰游记文字以记录眼前实景,轻笔描绘风光糅以文采,读之可喜。评议则多精要,如:“日本人对中国的一大错误是以日本的标准衡量中国。中国人自己陷入的一个误区是把中国人和日本人看作一样的群体。”亦是我们今天尚不能体察的一个特征。在对中国与日本的比较,德富苏峰说:“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一个世界,而日本虽是一个国家却不如说是一个家庭。”这些话说在近百年前,可知德富苏峰颇具分析头脑,见识自亦不凡。
若将德富前后两次游历中国的感受拿来比较,12年前的《触目偶感》多在指责与抨击,意气有余;而后来的《游中国偶录》则见出德富的思想深度,平和谦逊。以此见到德富苏峰对中国认识的变化,可知要认识中国当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