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望(东京) 2007年12月31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一篇评论,引用了中国《庄子》中的一个故事。一个农夫挖了一口井灌田,用桶从井中提水,孔子的学生子贡路过,不解地问:“你为什么不用吊杆?那会比较省力。”农夫答道:“我知道它省力,但正是这个原因我才不用,我怕用了这个机关,人心就会变得像机械。” 人是目的,还是工具?一年来,面对经济结构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阵痛,日本社会一直在问这问题。 不少人说日本右倾化,从外交、防卫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解读或许有点道理。但如果说是社会民生,日本其实很左。 众所周知,传统日本式的组织文化以“人本主义”为特色,强调“年功序列”、“终生雇用”和“集团主义”。这一理念注重对人本身的磨练和培养。个人为了所属组织的共同目标齐心协力,勤奋工作。同时,企业也在财政乃至生活上关心员工,在感情上相互依赖。工作本身成为生活的目的,而非手段。公司遇到经济困难就裁员,在日本人看来是抛弃弱者、没有人性的做法。 “人本主义”,被认为是战后日本高速经济发展和社会保持稳定的基石。但在西方看来,这种方式是封闭、养懒人,压制创意,效率低下。2001年小泉纯一郎上台,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构造改革”,改的就是这一体制。小泉阵营的基本理念是,要想在全球竞争下生存,就必须改革过去那种建基在“感情”上的僵化体制,走“小政府”和“自由竞争路线”,释放个人创造力和资金,提升竞争力。最后,感性且富有同情弱者倾向的民众支持了小泉。 贫富悬殊问题成为焦点 然而,小泉退任后,“格差问题”浮出水面,成了当前国民最为担忧的问题。所谓“格差”,在中文里就是贫富悬殊问题。根据日本厚生省的统计,近年来终生雇用性质的“正社员”人数持续下降,而合约性质的“派遣社员”人数不断上升。“网吧难民”,在2007年成为日本贫困问题的代名词。 走进书店,有关“格差问题”的书籍铺天盖地,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三浦展的《下流社会》出了续集。近期最热销的是《没有家的中学生》,作者田中裕是搞笑艺人,讲述了自己中学时代在公园的露宿经历,短短几个月就卖了150万本,排名畅销书榜首。 日本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以图与经济全球化接轨。然而,不少人发现和国际接轨反而令日本社会不稳,人心恐慌,看不到未来。有人质疑,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对未来的憧憬,人们何来创意,经济何以发展?《朝日新闻》的年末反思文章,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 |
日本人对发展模式产生疑问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日本人要请假难开口 有薪假期取得率全球最低
日本人的这一点最令人害怕
日本人长寿有道:温泉经常泡、料理味道淡、体检从小做
日本人藏在口罩下 为了安全感
日本人不爱戴太阳镜:怕被当不良少女或黑道
日本人爱排队的理由
日本人吃不胖并不是因为她们天生自带“瘦基因”
为什么不爱运动的日本人,却是世界上最瘦的民族?
日本人的健康饮食经
日本人走路没声音
便利店到底有多好?日本人才会这么爱它
为什么日本人这么喜欢脱?
日本人为什么看起来“素质高”?
健康生活方式·跟着日本人学吃鱼
日本人去巴黎当“铲屎官” 这个民族真的太洁癖?
日本人组团到巴黎扫大街
东京哪些现象让外地日本人也震惊?
真变态!盘点日本人干出来的“好事”
日本人偶挂饰节炫目 缤纷华丽预示新年良缘
图解:中国人和日本人如何看待对方?
大跌眼镜:盘点日本人奇葩特质 最爱米饭?
饭桌上的AA制—侃侃"小气"的日本人
揭秘日本女性的变态心理:竟然自愿受虐待!
调查:日本人爱生命胜过工作
日本礼俗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