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家训多出自名门巨室、殷实富厚之家,其内容亦多为儒者推衍经传之言,主要为了门荫绵延,富贵长久。而家训在日本则非仕宦儒者的专有物,由于日本社会结构变化、社会阶层更替的缘故,家训遍及各等级的人家中。
家业为本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家业与家产几乎是相同的概念。而对日本人来说,家业是一家赖以生存的职业或手段,虽然包含家产,但更主要是指职业或技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业的断绝并非是指自然意义上的断子绝孙和经济上的倾家荡产,而意味着一定社会关系的消亡。日本人的姓名和家系图,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其家业的存在,至于个人在家中居什么地位,并不重要,因此不像中国的族谱那样具有明确的识别性。至今,日本人的很多生活习惯仍然保持了这种传统。比如,青年男女结婚,不像中国说是“某某先生”和“某某小姐”结婚,而是“某某家”和“某某家”结婚;墓地里墓碑上刻的名字,不是“某某人之墓”,而是“某某家之墓”或“某某家先祖累代之墓”,个人完全从属于家。
企业大家庭
日本将商人组织称为“商家”,其成员既包括家庭成员,也包括没有血缘关系的佣人。如鸿池家不仅把“对雇人要与家属同等对待”这一点写进家宪,还“在宅内设教室,聘请家庭教师对一族子弟和佣人一起授课”;片仓家家宪第十条便是“优遇雇人,以家族成员视之。”因而不论是传统的商家组织、明治维新后的财阀,还是今天的日本经济主体———企业集团,模拟的血缘关系始终是其纽带,将经营组织者和其成员紧紧拴在一起。
“日本的经营组织类似日本的家庭组织”这一点,就是日本的从业员勤奋、工作热情高的原因。
(据《世界博览》玄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