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秋田县的秋田竿灯祭具有360年的历史,关于其起源有种种传说。由于秋田的夏天非常炎热,繁忙耗体力的农作活动令人困得想睡,所以有一个说法是为驱除不洁、恶灵及睡魔的侵袭,其中又以祈求五谷丰收、无病息灾、长寿延命之说最具可信度。
竿灯祭演变成如今的形态,是在可自由使用蜡烛的18世纪宝历、文化年间以后。而竿灯之名,则是由第5代的秋田市长大久保铁作所取,为纪念明治天皇巡访东北时曾幸临秋田,乃从景德传灯录的“百尺竿头须进步”的句子得到灵感,看来跟中国也有一些渊源。
每年一到7月,秋田市区内的公园、空地、下课后的操场等,都变成练习撑竿灯的场所,每一位来自各行各业、深负众人期望的撑竿高手们,此时都可以跟勤务单位取得有薪假期,只为把握最后的空档,卯足全力加强撑竿火候,以待8月4日至7日正式上场时能大显身手。
所谓竿灯,即为紧绑在竹竿上的灯笼串,在全身与重又长的竿灯取得平衡之下,老练的撑竿人秉持力四分、技六分的铁则,并配合表演当时的风向,随心所欲地以全身手掌、额头、肩膀、腰身等不同部位轮流撑起,一支重达50公斤左右的竿灯,撑竿人却像羽毛般地轻松举起,并且熟练自如地操控着,他们泰然自若的表情、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可以说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简直令观者看得瞠目结舌,佩服得五体投地,不可思议撑竿人究竟是如何办到的,无怪乎许多日本人大老远包游览车前来,就为了亲眼目睹这一年一度、连职业马戏团高手也办不到的特技。
在热闹展开竿灯祭的竿灯大通会场上,放眼望去就像一排排闪着光芒的稻穗,将近1万个灯笼齐聚一起,散发出的能量热气腾腾地摇晃着宁静的夜空,华丽地点缀了秋田市的盛夏,让置身灯海的人一时之间也被感染得浑身带劲。
在竿灯祭中除了令人叫好的主角撑竿人之外,称作Hayashi的伴奏者也是不可或缺的配角,男性伴奏者敲击着太鼓,女性伴奏者吹奏着笛子,每一个人全神投入、合力演奏出充满韵律感的音乐声,不仅强烈鼓舞着撑竿人的挑战精神,也紧紧扣着现场每一位观者的心。
Hayashi要练习到律动分明、利落有致的伴奏技巧,不是短时间内学得来的,加上爽快的加油声,真的可以让撑竿人更有劲地展现其多年苦练出来的绝妙技巧,观光客也才得以一饱眼福。
除了身为主角的撑竿人,只要参与竿灯祭这项盛典的秋田人,不分男女老少,额头都要绑着白底碎花布巾,身上则要穿着深蓝色的和风短褂,背后印着各个商号或地名,代表成员隶属何处,就像每一个竿灯上头,也印有不同的图纹,表现出各个町的特色,举目望去比如:牛岛、新屋、川口境、一之坪、松之丘、上龟之丁、南通、丰岛町、寺町二区、向马口劳町、新川向南町、保户野铁炮町、下米町二丁目等,真是琳琅满目,令人看了眼花撩乱。
如果夜晚观赏竿灯表演仍然觉得意犹未尽的话,白天在秋田县民会馆前的中土桥通上,还有比赛撑竿灯的妙技会可以看得更清楚,只见各方云集的众家高手们,轮番在用白线画出、直径6公尺的圆内展现绝活,只要一不小心越线就算犯规,在如此紧张的气氛发酵之下,观者看得不禁更加摒气凝神起来。
撰写过《竿灯之本》一书、曾经在个人赛中得过优胜的秋田市竿灯会会长堀田正治表示:竿灯绝不只是一项杂技,如果只拿它来竞赛高度,那么从推展民俗活动的角度来说就失去了意义,必须把竿灯当作一项活生生的艺术,要用尊重、爱护的心态来看待。
每年竿灯祭得以华丽盛大地在秋田市演出,除了出尽风头的撑竿人之外,不能不提的是扮演幕后英雄的多种职人,多亏这些师傅们的绝妙独门手艺,夜以继日地共同为竿灯祭付出心血,制作出眩人目光的灯笼、竹竿、太鼓、和风短褂等,观光客才能够窥知竿灯祭主体的堂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