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日本大使畅谈两国文化交流 11月17日,“2006中国文化节”在日本东京开幕。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在百忙中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畅谈文化交流在两国关系中“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力。 千名中国艺术家到日本“下乡” 关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王毅大使说,中日间的交往已逾两千年之久,其中绵延不断的是文化交流。中国隋唐时期近300年里,日本向中国派送了大批遣隋使和遣唐使。那段时间是日本学习借鉴中国文化的一个高潮。比如日本家喻户晓的高僧空海,就是遣唐使之一,他后来成为日本真言宗的开山之祖。王毅大使回忆说,他曾去过日本最西面的一个小岛,那是空海法师学成归来,重新踏上日本国土的地方。后人在那里为空海建了一座庙,庙里有一块空海手书的石碑,上刻四字:“虚往实归”。即空手而去,满载而归。去时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僧人,回时终成一代宗师。这四个字不仅反映了空海高僧的真实心态,也是当时中日交流的生动写照。 无论世事如何变换,中日之间的文化交往始终不曾间断。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日文化交流不断发展,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交流中是少有的。 如今的中日文化交流传统领域长盛不衰,新兴领域方兴未艾。以往中日文化交流主要集中在文物、书法和传统戏剧方面。近些年,拓宽到商业展演、音乐影视和动漫游戏等。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赴日演出的大中型文艺团体在80—100个左右;举办大型文物展览10—20个。还有旅居日本的1000余位中国艺术家,他们活跃在每个城镇和乡村。中国文化在日本可以说是月月有展出,周周有演出,日日有交流,对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是加强两国人民友好的重要纽带。 坚信日本将流行“华流” 关于文化交流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和作用,王毅大使说,在中日双方共同努力下,通过安倍首相访华,两国就克服影响双边关系的政治障碍达成一致,同时也就两国关系今后的发展方向形成了重要共识。这就是恪守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大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治和经济两个车轮同时强有力运转,但推动这两个车轮的是两国人民。文化交流有助于把两国人民的情感连在一起,把两国人民的力量聚在一处。 对于文化交流的力量,王毅大使举了一个例子。他刚到任日本,就感受到了“韩流”的威力。一部《冬日恋歌》电视剧竟能改变日本民众对韩国的认识。其实,就文化领域而言,中日之间的交流要比任何国家都具备更坚实的基础、更有利的条件、更持久的需求和更广泛的参与。“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打造出一批能够使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满足国外民众急需了解中国的愿望。韩国可以成功地在中日掀起‘韩流’,我相信我们也一定能在日本,在亚洲以至在世界范围掀起‘华流’。” 日本文化值得借鉴 王毅大使认为,任何国家、民族抑或文明之间,都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中国文化曾给日本带来重大影响。中国文化的更新发展,还将继续对日本产生影响。同时,日本文化也值得中国参考借鉴。王毅大使告诉记者,他曾参观过日本的佛教名山——高野山。山上一些著名寺院感觉似曾相识,但又与中国寺院不尽相同。当地长老介绍说,山上有几百所寺院,都忠实地保留了1200年前从中国唐朝带回来的宗教文化。无论是建筑样式、内部设置,还是佛教礼仪及僧人的行为举止,至今严格遵循千年前的成规。漫步高野山,仿佛回到中国唐朝。足见日本人珍惜引进的文化,重视对文化的保存。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其生命力长久。单纯追逐时尚并不可取,我们的文化需要改革更新,与时俱进,但应是在保存历史精华与传统的基础之上。 |
日本文化值得借鉴
文化录入:贯通编辑B 责任编辑:贯通编辑B
相关文章
三十年前的日本人和今天不一样
日本人为什么好“色”:色到极致,便成为一种“道”
徐伟信:丑闻折射日本企业文化背面
“抱云堂吟草——言恭达书法艺术展”在日本东京举行开幕式
茶道表演、饭团制作、金枪鱼分解……从“吃喝”体验日本文化
“日本当代文化思想译丛”传播日本民众反战呼声
27000美元买俩甜瓜 揭秘日本“奢侈水果”文化
日本将向海外派遣园艺师 支援修复当地日本庭园
日本文化推广活动在北京举行 “工匠精神”得到宣传
中国古诗词浸润日本文化 "汉诗热"渐升温
阳明心学是对日本近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日本庭园火遍全球,可与中国园林媲美
现代日本艺妓真实生活 惊人一幕曝光
虹端和宿:在CBD感受日本传统文化
日本文化的那些事儿:日本学生制服
日本的特殊文化女仆日 众妹子齐穿性感女仆装
【日本零距离】独具魅力的日本活动偶人
日本男女混浴的历史与复兴
以平常心看待日本文化
日本隐形“贱民”近300万 世代从事“不洁”工作
【犄角旮旯看日本】让外国人跌眼镜的日本“怪象”
涨姿势!“竖中指”在日本文化中指代兄弟
日本现代化的“个性”
中国媒体人:日本就像中国的一面镜子
日本的“千年神物”和纸 被细分成上万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