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探寻禹王信仰 弘扬汉字文化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2-14 12:56:28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坏的时期,而大禹的影响力不减反增,由此益发证明文化心理驱动力之强。 最后,王敏教授设问:大禹是否真实存在?王敏教授作了肯定的回答,一是考古学上的依据,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夏朝是确实存在的,且证明了大禹之都,即古时所称的阳城,即今天河南王城岗遗址一带。另一个则是民俗学上的依据,即《山海经》所隐约显示出来的,有可能在那么久远的时代,文明已经出现向外传播的趋向,如同明代郑和下西洋般,是否在文化心理上,也可以预设大禹下东洋之说呢?王敏教授谦称自己并非这方面的专家,关于这个问题要留待科学来证明。但是从她自身情感出发,她愿意相信大禹下东洋,这可能也可以作为汉字文化交流的一例佳话吧。 在讲演结束之际,王敏教授又衍生出一个话题,就是大禹信仰和汉字文化,并非只是一个知识考古的话题,而有其现实的应用意义。当今东北亚局势复杂,国家之间存在着误会,毋庸讳言,误会本就是“混成文化”的副产品,但是如果一直不澄清,那么各文化之间只能渐行渐远。而汉字,作为联结各国的纽带,却是可以为亚洲和平乃至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的。我们看到2007年,中日韩三国文化部长举行高级别对话,签署“南通宣言”,提倡加强文化交流,并于2012年启动了三国文化古都交流事业,至2014年,三国会议正式宣布共同使用808个通用汉字的战略决策。而王敏教授最新翻译的《十国前政要论“全球公共伦理”》中,各国前政要一致认为能被全球公共接受的伦理“金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这,恰恰来源于汉字文化的经典代表——《论语》。这就意味着,从大禹信仰到全球公共伦理,都明白昭示了,汉字文化不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更有着现实的感召力,完全可以服务于“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构想和世界和平之道,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放下心中成见,共同亲近这“汉字小精灵”呢?!(作者:中国政法大学陈煜教授)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