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看待日本文化的输入,的确是当前中国国民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发表《警惕日本漫画影响下一代》 一文后,引起一些人的争议,比如,晋阳先生的《何必错怪日本漫画》一文,认为我 “呼吁中国漫画界停止效仿日本,要以‘喜闻乐见’来吸引孩子们”是不对的,并提出不必盲目排外,不必把任何日本的东西都打成军国主义。 晋阳先生可能误解了我的文章意图。我的确希望中国漫画界用“喜闻乐见”吸引孩子们,但“喜闻乐见”与“停止仿效日本”并无直接联系。事实上,日本漫画最值得国内漫画界借鉴的,正是他们的“喜闻乐见”,受孩子们欢迎,并予以影响的方式。但这正是日本漫画值得我们警觉之处。 国内漫画界令人遗憾,不能吸引读者,无法在青少年中产生影响力,导致日本漫画轻而易举地占据中国市场,并把“日本化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是非善恶观念”传播给中国青少年。这里当然不是要闭关锁国,拒日本漫画于国门之外,问题在于,如果长此以往,怎样才能把中国的、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是非善恶观念更好地传播给我们的青少年? 其实,中国漫画起步不晚、起点也不低,上世纪中期,万氏五兄弟及其《铁扇公主》、《哪吒闹海》等动画大片和一系列水墨、皮影、木偶等极富民族特色的美术片,题材丰富的“小人书”,不但是好几代孩子的最爱,也是国际艺术舞台上的奇葩。 但近年来,中国许多人士片面理解“国际化”的概念,把精力放在对国外作品的模仿、引进,甚至转包合同上,大量人才流失,历史悠久的大批品牌被搁置。漫画作品不是打着“寓教于乐”的旗号,实则味同嚼蜡、粗制滥造,就是从故事情节到人物造型统统模仿洋货,甚至还有赤裸裸的广告宣传品,这一切都使孩子们远离中国漫画,从舶来品中寻求精神食粮。 对于中国而言,这绝不仅仅意味着一个品牌的失败和一个产业的衰落,而更意味着中国拱手让出了通过漫画对本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施加影响的话语权,意味着中国国民失去了从漫画中学习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机会,意味着中国轻易放弃了一张灿烂的民族文化名片。 青少年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界,都非常注意用本民族的文化产品去熏陶、去影响他们,这关乎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日本漫画在其本国所扮演的,不正是这样的角色吗?他们不但塑造了一个响亮的品牌,赢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用本国文化(这里不乏有一些历史观歪曲的内容)影响了自己的下一代,更将这种影响推广到海外,特别是中国,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和警觉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拿出属于本民族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漫画产品,并在文化市场上对日本漫画战而胜之”,关乎中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当前,日本政府以漫画为先锋进行文化输出,其外相麻生太郎曾公开表示,“如果让人听到‘日本’一词,马上冒出的印象是明快、温暖、漂亮、酷等漫画形象,长远来看,日本的意见容易行得通,日本外交能够顺利展开,并一步步接近目标”。这种情况下,日本漫画的输入更值得我们警觉。甚至可以说,只有到了我们自己的漫画界拿出本民族的、有质量的、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甚至为世界其它国家青少年所广泛欢迎作品的时候,我们才能更为坦然地面对来自日本和其它国家的漫画产品。 |
警觉日本文化的输入
文化录入:贯通编辑B 责任编辑:贯通编辑B
相关文章
大阪·关西世博会场举办“东北羁绊祭” 展示六县夏日祭典
日本男女平等排名148国中仅118位,女性阁僚减少影响评价
日本京都松尾大社举行御田植仪式 孩子们亲手插秧祈愿丰收
日本大阪万博会场海水检出军团菌,水上表演暂停两天
日本大阪府市拟保留海侧大屋顶环约350米
日本名古屋东山动植物园罕见“十年一开花”巨型红花盛放
日本绘本大师五味太郎谈创作心得
大阪万博会场海域船只停留频发 海保提醒避免事故
日媒:东京都启动“继承计划” 传承传统澡堂文化
日本文化厅资助100个地方节庆恢复传统表演和花车游行
日本文化厅启动“动漫遗产保护项目”
东京举办“和服未来设计大赛”
日本文化厅宣布全国推广“能剧复兴计划”
日本书法协会举办的现代书法创新大赛在东京揭晓
日本文化厅为传统染织复兴项目拨款50亿日元
日本茶道协会宣布启动国际推广计划,在10个国家开设茶道体验中心
大阪世博会北京活动周开幕
“小说方程式”日本征文大赛启动 探索文化出海路径
日本民众对中国古典文化抱持敬意
东京国立博物馆推出虚拟体验平台
日本文化厅启动传统染织保护计划,资助友禅和西阵织工匠
能乐团体“現代能楽会”启动全球巡演
京都裏千家推出茶道数字化平台“Tea Journey”
日本文乐迎来第二位“四代目”人形遣い桐竹勘十郎
京都设计师推出可持续和服,使用回收丝绸和植物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