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其他 >> 正文
90年代日本银行业危机可以作为次级债危机的前车之鉴

迄今为止,次级债危机已经给全球大型金融机构带来超过1800亿美元的损失,并使数以万计的人丢掉了饭碗。而上世纪90年代初爆发的日本银行业危机,或许可以作为次级债危机的“前车之鉴”。

  法国兴业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Glenn Maguire日前撰文对此进行了深刻的讨论。日本银行业危机的确与次级债危机存在许多共同之处。首先,这两次危机都源自宽松的信贷标准,和以抵押品潜在价值而非申请人的偿债能力为依据的审批条件。其次,次级债危机的直接后果是资产价格下跌导致贷款违约率上升,并且伤害到广泛的金融行业。

  此外,次级债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程度,由于结构性信贷产品的复杂性而难以估计,很长一段时间内,金融市场和贷款损失的程度被掩盖,损失更多地被转移而不是被处理。

  在过去的10年,美国金融机构向信用记录并不太好的家庭提供的房屋抵押贷款,发生了爆炸性的增长,次级抵押贷款规模在近15年里扩大了20倍,到2006年,每5个住房贷款中就有一个是次级抵押贷款。

  更低的资金成本和非银行贷款机构对这一市场的渗透,这两个因素促进了次级抵押贷款的增长。

  而回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改革中行业壁垒的逐渐减少,引发了日本银行贷款的机构性变迁。日本的金融管制撤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在这个过程中日本走出了独一无二的改革道路,就是日本的管制撤销是渐进式的,同时保留了金融行业的壁垒。

  渐进式的管制撤销包括定期存款利率管制的逐步放开,历时9年才算彻底完成。而对于壁垒的保留,即不同金融机构从事不同的金融服务业务,各个子行业的业务范围泾渭分明。

  而证券行业的管制撤销早于银行业,因此很快加剧了银行贷款的竞争形势,使大型城市银行的市场份额迅速缩水。不仅如此,许多银行的大客户还纷纷转向债券和股票市场融资,而商业银行自身却受到限制,不能积极地开拓投资银行业务。

  结果是房地产贷款成了许多银行能够轻松进入的唯一领域,大型银行争先恐后地涌入他们并不熟悉的房地产贷款领域。在很多情况下,审批贷款项目的唯一标准就是项目所在地土地价格趋势的预期。

  急剧的金融自由化加上缺乏监管标准和银行管理的从严化,成为上世纪80年代日本资产价格通胀和后来不良贷款问题爆发的根源。

  一言以蔽之,正是日本的金融管制撤销进程迫使一些银行扩展房地产贷款,并且最终导致上世纪90年代日本银行业严重的不良贷款问题。

  这仅仅是问题的一部分。日本经济另外一个让人费解的特征是,尽管很早就试图冲减坏账,日本的不良贷款规模却逐渐增加。1993年3月,日本前20家银行的官方坏账规模为12.8万亿日元(约合GDP的2.5%),5年以后,银行冲减了37.6万亿日元的坏账,却仍然面临40万亿日元的坏账。

  在这5年间,日本银行业平均每年冲减7.5万亿日元坏账,即每年冲减现有坏账的45%,但是新的坏账仍层出不穷。主要因为最初银行对于坏账程度的低估和汇报的迟缓。其次,银行业危机导致经济出现滞胀,银行坏账出现了真实的增长。

  反观当前美国次级债危机,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评估美国形势的重要指标,应该是坏账冲减和资本注入的速度。

  当年日本的坏账冲减和资本注入,在资产泡沫破灭10年内都没有达到合理的水平,与此同时长达10年的经济滞胀导致了新的不良贷款滋生,甚至超过了由资产泡沫破灭所导致的坏账规模。

  因此,统一的认识和坏账冲减,是美国和日本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截然不同的方面,加上主权财富基金及时提供了资本注入,也使次级债危机中的美国金融机构与当年的日本银行业的境遇,存在天壤之别。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存银行赚不到钱 日本人爱把现金搬回家
日本银行没有验钞机?为何日本没有假钱
日本人均手头过节现金约达37900人民币
日本提款机也收“加班费”?
日本银行拒开账户“打黑”不手软
日本银行职员的平均年薪是多少?
日本一银行推出《临终笔记》服务 缓解遗产分配矛盾
日本“僵尸银行”四大成因
日本的银行兼并与经营
日本一家银行在营业大楼门前设置喷水雾为顾客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