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姓氏五花八门、数不胜数,最普通的有三类是可以体会到来源的:一是地名型,大约80%的姓氏都与地名有关,如“上野”、“田中”、“河内”、“上原”、“井上”、“松下”、“渡边”、“山口”、“竹下”、“近江屋”、“吉冈屋”、“三河屋”等。《水浒传》里的“西门庆”,在中国是很少见的姓名,倒很像是个日本姓名。二是数字型,人数也不少,如“一户”、“一井”、“一牛”、“二人”、“三春”、“四松”、“五色”、“六卫”、“七重”、“八重”、“九鬼”、“十秋”、“十一家”、“十二神”、“一寸六分”、“七五三野”、“一尺二寸”、“十二月田”等等,最绝的是,还有姓“一二三”的。我到农村去调查,过来一位农艺师自我介绍说,他叫“九十九”。三是职业型,如“米物”、“味美”、“猪饭”、“鸭下”、“神马”、“碇屋”、“服部”、“锻冶”、“古井丸”、“一法师”、“药师寺”、“善养寺”等,大概与祖先从事的职业有关。这种类型的姓氏中,有些姓氏在中国人看来挺不雅的,如“犬养”、“猪头”、“猪股”等,但日本人完全没有理解姓氏含义的习惯。
为了减少和控制姓氏混乱的情况,1946年日本政府对日语中的几万汉字进行了改革和限制,公布了1850个当用汉字作为新生婴儿取名的选择,此后又补充了92个,这一改革使日本姓名逐步朝着规范化演变。
其实日本人祖先名字来自出生地和职业的情况,在中国也是一样。周、吴、陈、鲁、齐等等,都是古代的地名或国名。因为我姓李,很早就查过“李”姓的来源。李姓最早是来源于职业,传说尧为炎黄夷联盟(活动在山东曲阜一带)首领时,臬陶担任理官一职,掌管刑法,他的后代就因袭他的官职,命族为理氏。后人理征在商朝为官,敢于直谏,得罪了商纣王,受罚而死。他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往伊侯之墟(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隐藏在那里靠采食木子(李树果实)得以活命。于是从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以此纪念使理姓保全下来的李子。中国最具有形而上哲学思想的老子,一种说法就是他姓李,是李利贞的第11世孙。到了唐朝,李成为“国姓”,当年跟着李渊、李世民打天下的诸将全部被赐李姓,大大扩充了李姓人丁。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称皇三百余年,李姓最为显贵,李姓人口也从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日本人的名很多与中国人一样,一看就知道男女性别,如什么一郎、太郎、次郎、三郎、五郎、八郎、九郎、春夫、光夫、和夫、一夫等,肯定是男的,而纪子、和子、幸子、纯子、爱子、花子、由美子、雅子、真由美、麻由美、惠美、裕美、悠美、真美、麻美等,肯定是女的。
中国过去也是妇随夫姓,但现在使用汉字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韩国,女子婚后一般不改为夫姓。香港也有一些女性学西方的样子,在原姓名前加上夫姓,如“陈杨明惠”、“黄李若莲”之类。但在今天的日本,仍然是90%以上的女子婚后改为夫姓。因为日本在1898年颁布的《户籍法》中规定的“每户都要有固定姓氏,子承父姓,妻从夫姓,分家后仍用原姓,不得任意更改”的原则。二战后的新《民事法》的基本准则,虽然规定夫妻双方可以根据婚前所定,或随夫姓,或随妻姓,但大多数日本女子婚后仍照日本的习惯随夫姓。如果女子婚后不改夫姓,会在亲子关系、财产继承等很多方面遇到麻烦。但女性主义的思潮也波及到日本,不少女性主义者认为,日本的夫妻同姓是男权社会的表现,遂组成“反对结婚改姓会”,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几年前,20多名日本女议员共同起草了一份修改《民事法》的草案,提出要保障婚后使用娘家姓氏的日本妇女不被剥夺应有的权利,但响应者不多,最终没有通过。
在现在的日本,经过时代的变迁,姓名就像是电子邮件的地址,已经完全成为一种符号,不会因为你姓“近江”就联想到你的祖先是身份显贵的近江统治士族,也不会因为你姓“猪头”就联想到你的家族过去是低贱的屠夫。尽管也有个别年轻人追求姓名的标新立异,但也只是凤毛麟角。不过近年来似乎姓名中不用汉字、只用日文假名的越来越多了,碰到这样的名字,如果不加注英文名字的话,就让中国人如坠云雾,不知所云。
随着社会的变化,中国人的姓名也呈现出符号和意义分离的趋势。传统社会中常见的那些被视为平民百姓吉利名字的福、禄、财、寿、喜之类,现在很少见了。过去人们与政治事件相联系取名字的习惯,如“胜利”、“建国”、“援朝”、“跃进”、“超英”、“文革”、“卫东”、“学军”等等,改革开放后也彻底放弃了。但女孩的姓名现在出现了雅文化趋向,40—50岁以上女性姓名中常见的花、美、兰、桂、英、珍、娟、秀、玲、芝、芬、凤、敏、霞、丽、荣之类,现在被年轻女孩视为“俗文化”、“乡下味”而丢弃了,代之而起的是带有嗲音的倩倩、珊珊、婷婷、丹丹、潇潇、遥遥、茵茵之类,甚至还时兴带洋味的字眼,比如茜、菲、莎之类。
在各国的历史上,姓名与社会身份和地位相联系的情况是很多的。如过去法国名字中加插的de,德国名字中加插的von,都是有所属贵族的意思。最能反映强权利用姓名进行种族压迫的事例,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一些国家出现排犹反犹浪潮,奥皇、俄国沙皇和拿破仑都下令境内犹太人限期采选固定的姓,而供选择的所谓固定的姓,是“白色、黑色、大的、小的”,甚至还有带侮辱色彩“瘦皮猴”、“公牛尾巴”等姓。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当局下令,禁止犹太人使用非犹太人的姓名,甚至限定犹太人只能使用官方颁布的《犹太人姓名一览表》中列举的185个男名和91个女名。当年西班牙人占领菲律宾后,也在1849年颁布命令,强迫菲律宾人全都改用西班牙姓,法令上附有数以千计的从马德里姓名地址录和旅游日志里抄来的西班牙姓,供菲律宾人按地区挨村挨户地选用,现在菲律宾常常一个镇或一个村的人都使用同一个字母起首的西班牙姓,便是殖民主义文化的遗迹。1940年日本在台湾的殖民当局也曾强力推行“改姓运动”,要让台湾的中国人都改成日本姓名,但最终没有成功。
总的来说,一个社会中人们姓名的象征与本文、符号与意义、能指与所指的分离,特别是与社会身份、地位的脱离和“去政治化”的变化,是时代的进步。不过我也不希望看到以后的姓名都演变成.com那么单调无味。
上一页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