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风俗 >> 正文

日本的侘寂是什么?弄明白后才发现,以前是真没看懂日本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更新:2022-5-3 10:40:25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近些年,在产品设计的领域,刮起了一阵“日本风”,并且愈演愈烈。

比如,大名鼎鼎的苹果和宜家,它们的设计理念,其实都是源自日本的一个传统美学理念——侘寂。

很多人对“侘寂”(读chà jì)这个词语很陌生,它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地说吧,“侘寂”就是一种审美体验。那么,它具体是一种什么审美体验呢?

仔细观察这张图片,它带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有的人说,这不就是一颗被青苔包围的老树吗?这景物在森林里随处可见,能有什么感觉?

也有人说,我看着这颗老树,觉得它的姿态就像一个见过无数风花雪月,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一样,显得格外的宁静与安详。静静地看着这张图片,就觉得自己与老树融为了一体,那翠绿的青苔就像是我的衣裳。我很享受地矗立在那里,感受自然,感受着清风吹过,沐浴着阳光,享受着周围的鸟语花香。

看吧,同样看这一张照片,不同的人就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体验。后一种人的审美体验,就是侘寂。


所谓的侘寂,其实就是一种主动的审美,用一种比常人更加敏感的审美态度来看待世界。很多情况下,美是人们的一种共识,把美的东西写成美的,是自然而然的。而在别人看不出美的东西里发现美,那才是主动的审美。

用大白话来说,侘寂就是通过人的观察、感受,在一个主流审美认为很普通,甚至有残缺、丑陋的物品身上,愣是能寻找出美来的体验。

比如宜家家具、苹果手机、无印良品等,我们非常熟悉的产品,其设计的灵感都来自于日本的侘寂。

当世界上主流的产品设计都在做加法,设计师们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为产品增加花里胡哨的设计时,上述的品牌设计理念却反其道而行,设计风格就是两个字——简洁。

这时候,很多人或许会赞叹:“哇塞,日本文化真厉害!中国怎么就没有呢?”

如果你也这么想,请你先别着急对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卑,等你弄明白日本的“侘寂”是怎么演化来的,再做分辨也不迟。

三只来自中国的日本国宝茶碗

要理解“侘寂”,就不得不提起日本那著名的三只茶碗。

这三只茶碗是有着八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日本国宝的黑釉碗,都是中国南宋时期在福建省建窑烧制而成,后来流落到日本的,是全世界仅存的三只“曜变天目”黑釉碗。


第一只茶碗现在被收藏在大德寺龙光院,是18世纪末,日本人从大清国买走的,据说当时用了500多两黄金。

500多两黄金是什么概念?如果放在今天,差不多是几千万人民币。

除此之外,日本还有两个更有名的茶碗,一只藏在藤田美术馆,另一只藏在静嘉堂。

它们都是日本人在19世纪初,从中国人手中买过去的,分别花了40公斤黄金和120公斤黄金的巨款。


这时候你可能会感慨,中国人怎么能轻易地就将这样的国宝级别的宝贝卖日本人呢?

这你可能就不知道了,其实在那时候,这样的黑釉碗在中国并不符合主流收藏家的审美。

怎么回事儿呢?

这是因为,相比于黑釉,中国人更喜欢精致的青花,不太把这些看起来有些粗陋的茶碗当回事。

当时日本人到中国买这三只碗,就相当于现在你不远万里到法国,去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去买包,你既没有买路易威登,也没买爱马仕,而是花了大价钱,买了个当地的小众品牌。

你为什么会这样?肯定不是因为你傻,也不是你不认识那些大品牌,而是这个小品牌的包符合你的审美,你对它是出于真心的喜欢。

这件事儿说明什么?说明你不盲目跟随主流的审美趣味,有着强烈的个人审美。

这就引出了一个理解日本侘寂的核心词——否定——否定主流。

日本人为什么要否定中国的主流审美呢?

这就要从日本的历史说起了。

自大化改新之后,日本人就开始全面借鉴大唐的制度,引进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更是成为了日本贵族阶层的社交符号,日本文人们互相见面,如果谁要是不会吟诵几首唐诗宋词,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就拿日本的国花——樱花来说吧,在大化改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没有被日本文人写进诗歌里。

为什么樱花会被冷落呢?这是因为,那时候的日本文人和贵族们,都在忙着咏梅。

梅花我们都熟悉,在中国的文化中,它代表着孤独、清高和高贵。中国文人钟爱梅花,所以,日本古代的贵族也流行咏梅,即便日本的本土并没有梅花,他们依旧乐此不疲。

然而,随着文化的发展,日本人经过一段模仿中国文人主流文化的热潮之后发现,自己总是这样照搬人家的东西很没面子。

而且,中国那边被蒙古人建立了政权,忽必烈还两次远征日本,若不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们有神风保佑,日本四岛就成为蒙古的兀鲁思了。

于是,在与蒙元的对抗中,日本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他们甚至否定蒙古人在中国建立的大元政权的合法性,声称自己才代表中国的正统(继承唐宋文化)。

在文化上,日本精英也不甘于总是活在中国文化的阴影之中,想要有意识地发展具有自己风格的艺术。

然而,日本独创文化的理性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

这也不能怪日本人无能,他们模仿中国开设太学,其实只是针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大多数的日本人,其实还是在忙着上山下海,抓刺身,整体的文化水平摆在那,确实也捣鼓不出来什么搬得上台面儿的东西。

这下怎么办才好呢?

日本人心想,原创确实对他们来说太难了,但搞“二创”(对别人的原创进行二次创作)应该还可以。去中国寻找一些小众的文化成果,拿回来稍微改造一下,不就行了?

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日本人还真是搞“二创”的一把好手。而且,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确实也隐藏着很多小众的宝贝。日本也确实淘到了很多宝贝,经过它们的改造之后,大放异彩。

如果你去过日本的博物馆,你就会发现,宋代以后,日本人从中国买回去的东西,几乎都不是中国主流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在中国已经消失了的艺术品,失传了的技艺,却在日本能看到。其实,不是因为他们保存文化传统的意识更好,而是因为他们选择的标准跟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主流文化重视的,他们会刻意地回避;我们的主流文化界所忽视的,正是他们的主流文化所珍视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去过日本的人会发感慨,中国文化中的很多宝贝生在了中国,最后却长在了日本。

比如,南宋的僧人画家牧溪(佛号法常),他的作品在当时的中国艺术界,根本就不入流。所以在中国,牧溪的画几乎失传了。

然而,在中国籍籍无名的牧溪,倒成了“日本画道的大恩人”,对日本的禅画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当我第一次看到牧溪的画,看了好久好久。我认为牧溪的故乡在日本。——柳宗悦

被誉为日本“民艺之父”的著名美学家柳宗悦的意思是说,牧溪的画作不被中国人认可,但日本人认可他。虽然他生在中国,但是他的艺术、他的精神是属于日本的。所以,他的故乡就在日本。

所以你看吧,日本人到中国去买“非主流”的黑釉茶碗,推崇在中国绘画史“不入流”的牧溪,表面上是他们的审美很特别,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引进了中国的文化,却又不希望被中国文化彻底同化,所以他们必须树立自己的文化身份。

在历史上,日本可以说是长期处在被强大的中华文化的压制之下,一直处于文化弱势的地位。中华文明如此之伟大,日本想要摆脱它的影响,建立自己的文化,你想这得有多难?

这就像是从大山旁边再起高峰,日本人的否定必须要决绝。

因此,从丰臣秀吉的时代开始,日本人不再亦步亦趋地效仿中国,而是引进中国的“非主流”文化,经过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再去跟中国强大的主流文化对抗。

所以,日本文化中很多的内容,其实就是靠否定中国的主流文化,再引进并改造中国的“非主流”文化,进而创造出来的。

就拿日本最有名的茶道来说吧。最初,日本人是不喝茶的,在中国南北朝到隋朝年间,茶传入了日本,日本贵族阶层就模仿起中国的士族,不仅喝茶,还流行起奢华的茶室。

到了丰臣秀吉时期,丰臣甚至在北野大茶会上,摆出一个完全用黄金打造的黄金茶室,奢华至极。

然而,丰臣秀吉的茶师——日本茶道的鼻祖千利休却别出心裁,简化了茶道,用朴素的道具,建简陋的茶室,选择可一种跟之前完全相反的画风,将中国的茶文化改造成一种全新的日本文化。

千利休觉得,茶道的本质应该在于茶的本身,而不是那些精致的茶具和奢华的茶室。所以,他要否定“黄金屋”这种审美,用朴素否定奢华,用简化去否定繁缛。

从此,日本的茶道就彻底脱离了中国的茶文化。

日本否定中国文化的方式也很有意思,他们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建立一套新标准。

这就是日本人的本事,一种在外来文化基础上进行“二创”的本事。不管从是中国来的,是从西洋来的、还是从南洋的,只要这文化比日本的先进,它都能坦然接受,然后基于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对外来的先进文化进行改造。最后,这种改造也好,传承也好,还都能保存下来。

日本的这个本事,是其自身的“文化边缘性”所塑造的一种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曾经视中国为智慧中心的日本思想家,可以在“黑船来袭”后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寻其他效仿对象。

日本的八道——歌道、书道、茶道、花道、剑道、艺道、柔道、香道,追本溯源,其实都是从中国文化中摄取来的。

这时候你可能就会问了,为什么这八道看上去会那么有日本特色呢?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中国的文化经过日本人精心的改造,为这些文化在形而上注入了一种统一的标准。或许你已经猜到了,这套标准也属于“侘寂”的范畴。

说来也“巧”,日本改造中国文化所使用的这套标准,其思想资源,也是来源于中国。当然,这套思想肯定不是源于中国主流的儒家思想。那么,它源于什么思想呢?

或许你已经猜到了。没错,它就是禅宗。日本人用禅宗思想重新建立了一套审美标准,这就是侘寂的第二个关键词:物化。

禅宗思想

日本的僧人将中国禅宗引入日本后,经过日本人的改造,也跟中国的禅宗沿着完全相反的路径发展。

此话怎讲呢?

简单来说,就是在受众上,中国禅宗是向上的,而日本禅宗是向下的。

什么意思呢?

就是从禅宗思想所影响的社会阶层来看,在中国,禅宗所影响的是中国上层社会的文人士大夫,而在日本呢,则完全相反,日本的全民都受到禅宗影响。

南宋时期,日本的荣西和尚把禅宗从中国带到日本后,先是吸引了武士阶层,然后在社会中迅速发酵,传播到平民中。

禅宗在中日两国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从禅宗思想的本身来看,中国禅宗更像是一种思维训练,是形而上的;而日本的禅宗呢,从一休和尚开始,禅宗就往形而下的方向发展,日本人把禅意物质化,跟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将禅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日本人有一种理念,就是“一切皆可以为禅,生活中的一切皆有禅意”。

日本禅宗的修禅的方式也很随意,你没必要出家当和尚,也并不限于寺庙和各个道。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高低贵贱,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禅宗,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通向禅。


明治维新后,日本人又鼓吹自己的文化特殊性,日本精英们开始大肆吹嘘,说日本人特殊,平凡的日常生活,一到日本人手上就都具有了禅意,变成了高雅的艺术。

在日本,什么都可以跟禅意挂上钩,茶碗可以禅,房间可以禅,甚至院子里的石头都可以禅;吃饭可以禅、喝茶可以禅、读书可以禅,“修为高”的日本人呢,甚至在蝉鸣鸟叫的声音中,都可以感受到禅意。

怎么着?很神奇吧?日本就是个这么神奇的国度,估计他们觉得自己上厕所方便时,都能通过禅修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他们个人审美的力量,就是侘寂。

所以,我们怎么理解日本的侘寂呢?很简单,你就把日本人的侘寂想成一场禅宗思想的应用实验。其代表作,就是茶道和能乐。

先说日本的茶道,上面咱们也简单地介绍了,你平时多少也应该接触过。

你弄明白日本的侘寂后,如果再有朋友跟你聊日本茶道,就应该能够用他听得懂的语言来向他介绍日本茶道了:

所谓日本茶道,其实就是通过几十道复杂的工序,能把三块钱一两的高沫、满天星喝出三千块一两的感觉来的一种神奇日本的的技艺。茶道的那些茶具、工序都是虚的,真正的精髓在于它的禅意。

能乐呢,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日本传统的音乐剧。

如果说“侘”是茶道之美,那么,“寂”就是能乐之美。

侘,在日语中的本意是“简陋”。

日本茶道就是从简陋中求美,追求一种不要繁华、不要装饰,直指本源的精神,这就是侘的体现。

寂,在日语中的本意是“旧的”。

日本的能乐表演,就是以沧桑为美。简单来说,就是直面凄清、衰微、没落、凋零、空旷、孤苦、古旧等,这些我们一般视为负面的、不完美事物,再将这些事物引起的负面心绪进行把玩、欣赏、转化和升华,赋予它们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日本人认为外表的衰朽、老旧,并不会减损这种美,反而会强化这种美。

所以,侘是空间的,寂是时间的;侘是哲学的,寂是美学的;侘是主观的,寂是客观的。把侘和寂这两个字结合一下,我们就大概能得到侘寂的美学意义了。

侘寂是物之禅,是人和物在交流中,获得的一种宗教般的审美体验。我们要想获得这种侘寂之美,就必需要摒弃事物的各种装饰,去发现和感受事物的内在,还必须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结语

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日本的侘寂审美文化会如此流行?

相信你在了解了日本的“侘寂”后,在自己的心中也有数了。之所以日本的侘寂审美文化、脱胎与侘寂的产品设计,会在现代社会如此的流行,不正是因为我们的欲望淹没了理性,在物质的洪流中迷失了自我吗?

人的欲望的满足只是暂时性的,一旦我们将商品买回家,用不了多久,新事物带给我们的快感就开始消退。随着新商品款式的推出,去年的旧款式带给我们的时尚感、地位感,马上就化为乌有。这样一来,我们保持快乐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更新自己拥有的商品。

在热闹、拥挤、嘈杂的现代社会环境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我们带来的太多太多、甚至没有用的东西,而商人们又巧妙地将商品与社会地位、个性化表达挂钩,利用人类天生具有追求新事物、追求社会地位的本能,让我们沉浸在消费主义中无法自拔。

人对物质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为了不被物质欲望淹没,我们就需要在精神上找寻自我,这就是为何侘寂会流行。

我们追求侘寂的生活,就不再去盲目追求那转瞬即逝的潮流,而是跟注重物品本身的物质属性。

比如,我们不再喜欢花花绿绿,印有大logo,而是喜欢纯色的衣服。再比如,我们更喜欢离开喧嚣的都市,到远郊山林中修复自我。

侘寂可以让人一边过着世俗的物质生活,一边去享受原本宗教苦修才能够获得的精神满足。“侘寂”让现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的天平上保持平衡,所以,开始在世界流行。

这时候,很多人一定很羡慕日本的侘寂文化。

没错,日本的侘寂是很好,但我们也不用盲目地羡慕和或模仿。因为,这些东西在我们中国文化中都有。

说起侘寂,在哲学上,它不仅同禅宗简朴洒脱的生活趣味具有深层关联,其实,它同中国老庄哲学的返璞归真自然观也是如出一辙。在审美意识上,侘寂同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冲淡”、“简淡”、“枯淡”、“平淡”等,对“淡”的追求也更是一脉相通。

仔细想想,侘寂的精神内核,其实一直隐藏在我们的陶渊明、苏东坡的诗词和文章之中。但是,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西方文化入侵的屈辱之后,我们打着“赛先生”的旗帜,把自己传统文化砸个稀巴烂,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自我否定。

所以,我们该羡慕和学习的,并不是日本的“二创”文化,而是他们对自己的文化独特性的那份自信和传承。只有确立了文化自信,并且将其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够做到真正的复兴。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文化:

  • 下一篇文化: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日本大热“幽灵职业”:一生只

    日本歧阜县时隔2年将再次举办“

    时隔一年 日本白川乡合掌屋举行

    日本美食,你心中的No.1是什么

    日本2021年度汉字出炉 清水寺主

    大阪万博纪念公园“红叶节”开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