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曾给中华民族带来过巨大灾难的国家,所以我们很多人在评价日本时都不可避免会带有个人主观情绪。有些人为了宣泄这种情绪就往往把日本的一切都贬得一文不值。这其实恰恰就是抗日神剧曾一度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今天我们认为抗日神剧歪曲历史有辱先烈,然而为什么这样的作品拍出来却有人看呢?原因就在于这样的作品确实迎合了一部分观众宣泄情绪的心理。
关于日本这个国家以及日本人的来历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说法。这其中最能满足国人宣泄情绪心理的说法是潘金莲逃到日本列岛生下了武大郎的遗腹子后靠着母子乱伦近亲繁衍生育了日本国。这种说法不仅从未见于正史记载,而且也没任何古代野史戏曲小说记载过。这完全就是随着网络普及以后不知道哪位网友编造出来的说法,只不过因为迎合了国人宣泄情绪的心理而广泛流传。
首先从生育学上讲即使潘金莲母子能在岛上通过母子乱伦近亲繁衍,可仅靠一男一女繁衍出一个国家可能吗?况且近亲繁衍会导致一部分孩子夭折或生来就带有身体、智力缺陷。其次从历史学上讲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是宋朝人,那么在此之前的日本遣唐使又是怎么回事呢?如果只想宣泄情绪可以对潘金莲生育日本国这种说法一笑置之,如果想要真正了解曾伤害过我们中华民族的对手还是不要对此当真。
相比之下徐福东渡的故事似乎比潘金莲生育日本国这种荒诞说法更为可信。《史记》、《海内十州记》等古籍中都曾记载过徐福东渡之事。相传徐福从公元前219年起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各五百名携带稻种、药物、随从和技艺百工渡海东去,然而接连两次东渡行动均无功而返。公元前210年徐福第三次出海求不死之药,然而他这次离开后就再也没回来。
请注意《史记》、《海内十州记》等记载徐福东渡的第一手资料中都没提及徐福到了日本列岛。这些在年代上距离徐福东渡最接近的汉代史籍中都说的是徐福第三次东渡后不知所踪。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五代后周时期开元寺和尚义楚才首次提到了徐福东渡日本的说法。关于徐福的下落除了日本说之外其实还有琉球群岛说、台湾说、济州岛说、菲律宾说、葬身大海说等诸多不同的说法。
不过徐福最终到达日本的说法比其他几种说法流传更广。这是因为在日本的确发现了一些关于徐福到来的蛛丝马迹:家住山梨县富士吉田市的宫下义孝家中藏有一部《宫下富士古文书》(又名《徐福古问场》)。据宫下义孝声称:《宫下富士古文书》是800年前完成的。原来的文章没有了,现存的为宫下祖先重写的”。该书20余万字全以汉字用毛笔书写在宣纸上。
根据该书的记载:日本第七代孝灵天皇之时徐福渡来到日本列岛,先后抵达筑紫(九州)、南岛(四国)、不二山(富士山)。徐福把7个儿子改为日本姓氏:长子姓福冈,次子姓福岛,三子姓福山,四子姓福田,五子姓福畑,六子姓福海,七子姓福住,然后把他们分别派往7个地方。据说如今姓氏中带有福、羽田、波田、波多、畑、畠等字的人均极有可能与徐福的子孙或与徐福一起东渡的秦人子孙有关。
徐福究竟是否曾到达日本并在日本繁衍子孙后代已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了。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徐福的年代之前日本列岛上就已有人生活居住了。目前日本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可以追溯到距今3万年前。这也间接证明即使徐福到达了日本,那么他所带来的五百童男女也不会是如今全体日本人的祖先。事实上在中国的古籍中就有一个比徐福东渡更古老的传说——吴太伯东渡说。
相传商朝末年西岐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太伯(也称泰伯)、虞仲和季历。古公亶父在位时非常喜欢孙子姬昌(即周文王),所以想让姬昌以后能继承王位。姬昌的父亲是古公亶父的三儿子季历,可周人的传统却是由长子继承家业。太伯、虞仲明白古公亶父的心思就打算让位给季历。太伯、虞仲两兄弟一番商量后就跑到南方夷蛮之地去了,从此就和老家这边断了联系。
相传太伯、虞仲两兄弟逃到江东建立了吴国。到了春秋时期吴国被越王勾践所灭后一部分吴太伯的后人东渡大海来到日本列岛生息繁衍。如今日本的福江岛到平户岛之间的大小岛屿上尚留存有吴人东渡的许多遗迹和传说。这说明日本列岛与大陆的联系其实早在徐福东渡以前就已存在。日本考古学家曾在佐贺县高来郡三会树景化园的弥生文化墓葬中发掘出了最早的纺织品。
这是一寸见方的残布片,径线40至50根、纬线30根,与齐地所产丝绢大体相同。当时的日本还处在新石器时代,还没自己的丝绸纺织品。这证实了战国时期山东半岛的齐国已向日本输出丝绸了。虽然还不能确定日本出现的齐国所产的丝绢是怎么到达日本的,但这至少证实了战国时期中日之间就存在一条连接山东半岛齐国与日本的海上通道。很显然在徐福奉秦始皇的命令东渡以前日本列岛上就已存在人类活动了。
在日本的动画片《哆啦a梦 大雄的日本诞生》中曾对日本的起源有所提及。当然我们不可能用一部动画片来论证历史,但其中有一个细节是符合历史真相的:当时的日本还并不是列岛,而是一个南、北部通过海岸线边缘的低地与大陆板块相连的半岛。大约在1万年前左右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导致现在的日本岛屿从亚洲大陆分离出去。这时日本的第一个文明时期“绳文文化”开始出现。
绳文时代始于公元前12000年、结束于公元前300年。绳文时代结束之后日本便进入了600年左右的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公元250年)。在弥生时代日本的人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身材较高、面部白净修长的人种出现了,他们跟亚洲大陆的中国人和朝鲜人比较相似。之前绳文时代的人种却身材粗壮矮小、毛发浓重,有着棱角分明的短脸、凹陷的鼻子和一张大饼脸,这更像现在分布于北海道的阿伊努人。
实际上日本最早的原住民就是那些大饼脸、身材矮小的阿伊努人:他们的祖先是新石器时期早期(约六、七千年以前)就已迁居到日本。最鼎盛时期这个民族广泛分布于日本群岛各地以及周边的库页岛、千岛群岛、勘察加半岛以及中国东北、俄国远东等地。严格意义上阿伊努人才是日本群岛最早的主人,但他们就像美洲印第安人面对白人移民一样被后来迁入日本群岛的和族逐渐排挤。
那么作为如今日本主体民族的和族又是从何而来呢?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和族最早的祖先必然是来自亚洲大陆,除非日本这个弹丸小岛能支撑起一个独立民族的起源。考古学界目前大致确定的是:目前日本主体民族大和族的祖先早在公元前的某个时间就开始了向日本的持续且不断增长的移民迁徙。这些移民大抵是黄皮肤的蒙古人种,也有少部分的高加索人和矮黑人,所以如今日本总体上黄种人的基因呈显性。
如今的日本和族其实主要是由在日本弥生代时期中国淮河下游及长江下游地区的汉族移民融合先前来自西伯利亚及中国东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中南半岛的印支人及古代朝鲜人而成。他们沿着朝鲜半岛南下渡过海峡后登上了这个位于东亚尽头、曙光总是第一抹升起却是火山密布的列岛。由此可见日本和族其实是一个各族混合的典型“杂种”民族。
目前史学界关于日本民族的起源问题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来自中国吴越地区,有人认为来自中国华北地区,有人认为来自朝鲜半岛,有人认为来自云南乃至东南亚,有人认为来自北亚的骑马游牧民族......不过最为普遍的说法还是认为:来自云南、中原、吴越、中国东北、朝鲜半岛、马来群岛等地的移民逐渐融合形成了今天日本的主体民族。
即使在日本民族形成以后仍受到来自大陆的中华文明影响。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迁徙到日本群岛的渡来人给日本带来了语言文化传统。日本相对比较优待这些人因为日本朝廷比较看重这些文化和知识。公元815年日本朝廷编写了整个日本统治阶层的姓氏:1182个统治阶级姓氏宗族里205个来自中国(包括高句丽姓氏41个),154个来自朝鲜半岛(百济104、新罗9)。
与此同时水稻种植技术也开始在日本日益普及:西元前3世纪以后水稻迅速在日本列岛传播开来。日本是多山地、少平原的国家。在原始社会落后的交通条件下这种地缘环境成为限制各部族交流的天然屏障,整个日本列岛被切割为几乎大小差不多的地缘板块,而每一板块的生产力都差不多,这意味着生活在不同板块上的不同部族所能生产的粮食以及这些粮食供养的士兵都是差不多的,谁也不具备统一日本的实力。
《汉书·地理志》中曾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后汉书·东夷列传》中则记载着“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这条记载说的是日本列岛上一个名为倭奴国的政权曾遣使朝贡东汉王朝,汉光武帝刘秀则将金印绶带赐予其使者。公元238年日本列岛上的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派遣使者难升米朝见魏明帝曹睿。
随着中华文明在日本列岛的传播使得原本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改变:最早受到中华文明影响的九州地区由于掌握了水稻种植和新式农具,粮食产量出现了质的飞跃,尽管这一飞跃在杂交水稻都已诞生的今天看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当时就使得九州地区的部族比起四国、关西、关东等地的部族具有极大的优势。从中国大陆迁徙来的移民不仅带来了新式农具,也同样带来了新式兵器。
秦汉时期的中国已开始大规模列装铁制兵器,而日本连青铜冶炼技术都尚未掌握,绝大多数部族使用的还是原始社会的木制、骨制等兵器。由于九州地区率先掌握了更为先进的中国技术,其他地区如若不想被九州地区崛起的倭奴国、邪马台国吞并,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掌握这种先进技术。于是日本列岛开启了第一轮效仿华夏文明的高潮,遗憾的是这次学习华夏文明的高潮没能以明确的文字记载在历史档案中。
在这一轮学习华夏文明的高潮中最终胜出的是本州中部的大和国。5世纪初实力强大的大和国家征服各部,建立起日本列岛第一个统一国家政权,和族由此成为日本的主体民族。当日本由分散的原始部族向统一成熟的国家形态过渡时东亚世界已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中国周边的国家纷纷以向中国称臣朝贡寻求中国的保护和赏赐。日本在这一时期是臣服于以中国为核心的册封朝贡体系的。
日本是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的岛国,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多火山地震,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日本人很早就形成了大陆情结。早在公元4世纪六十年代尚未完全统一日本列岛的大和王朝就出兵朝鲜半岛并成功征服了所谓“弁韩之地”。在我国南北朝的刘宋时期倭国王曾遣使要求刘宋朝廷册封自己为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
到了隋炀帝在位时期收到了一份来自日本的国书:“日出处天子致书于日没处天子”。这份国书标志着日本正式对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朝贡体系发起挑战。在当时的宗藩朝贡体系之下只有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才被视为是受命于天的天子。因此只有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才能成为皇帝,周边藩国的统治者只能称王而不能称皇称帝,然而日本统治者的名号却在这时由原来的大王悄然变成了天皇并在国书中以天子自居。
日本人不仅把统治者的名号由大王改成了天皇,而且还打算更改自己的国号。自汉光武帝刘秀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倭奴国前往中原朝见以来历代中原王朝都称日本为倭国、称日本人为倭人。汉光武帝刘秀当年所册封的倭奴国其实是如今日本北九州一带的割据政权。从《汉书·地理志》中:“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很清楚倭奴国只是列岛百余国之一。
倭奴国的地盘其实只是今天日本北九州一带。换句话说“倭国”这个概念最早以前是小于今天“日本”这个概念的。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中国与日本群岛上的百余国交流相当有限,所以就把最先来朝见、自己最熟悉的倭国之名号用来指代整个列岛。等到大和朝廷统一日本列岛后中原王朝仍称这个岛国为“倭国”,然而大和朝廷却对中原王朝起的这个“倭国”的名号颇为不满。
“倭”这个字眼在汉语中有矮小之意、也有恭顺之意。随着岛国人对华夏文化学习的日益深入就觉得这个字眼对自己有贬义,所以他们就给自己取了一个新的国号叫“日本”。所谓日本就是“东方日出之地”的意思。之所以取这样一个国号是基于日本人对太阳的图腾崇拜——这从日本的国旗中也能看出端倪。日本人递交给隋炀帝的那份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于日没处天子”的国书就体现了他们更改国号的诉求。
从那时起日本人就已开始在国内使用“日本”这个新国号,可中国以及中国的藩属国仍习惯称日本为倭国。对此心有不甘的日本就要求所有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改称自己为“日本”。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日本遣唐使就向唐高宗李治提出请求天朝将原来使用的“倭国”这一称呼改成“日本”。在日本遣唐使的反复请求下直到女皇武则天在位时期才正式在两国间的官方文书中采用“日本”这一国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