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评论
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评论观点和立场
很多人在网上讨论中日韩国民的差别。识别中国和韩国主要看相貌,说到气质差别,好像比较难认。日本人完全不同,茫茫人海一群东亚面孔,你可以一眼认出日本年轻人。
日本职场人很少穿常服,他们大多穿整齐板正的制服,这和中国有很大不同。中国只有少数职业有制服,大部分人穿着随意。互联网公司常见的体恤短裤,日本职场是看不见的。韩国职场也盛行制服,但是不如日本人普遍。
最主要的区别还是发型。现在中国流行的男子发型是将两边剃光,发势向上,形成立体感。东亚人头颅偏圆,这种发型使脑袋显出方形,面部形象突出。不只中国流行,欧美人也颇中意。你看头发两边削得又光又直,发型向上梳的东亚年轻人,九成是中国人。韩国年轻人也梳这种发型,却谈不上潮流。
日本年轻人的流行发型,在世界范围看都很独特。他们大多留中长发,一缕缕、有纹理、有束感,看似杂乱,其实层次分明,有些还有烫染。
看起来随意的发型,其实需要精心打理。早上起来先梳头,再用发蜡抓头。据一些网友吐槽,日本年轻人很在意发型,聊天时偶尔打理已成习惯性动作。除了打理发型,他们还会将眉毛修得又细又柔和。
在百度搜索日本男明星,这种发型占一半以上
这种日式发型在21世纪初流行于台湾,后来传到大陆。潮流过去之后,这种发型在中国成为众人嘲笑的「杀马特」。
而在日本,潮流一停就是二十多年,看起来还会继续。近几年,留这种发型的男子被赋予了新含义:盐系。流行文化是这样描述:清汤寡淡,白皙瘦弱,一看就人畜无害。很多女生喜欢这种发型。
《流星花园》里的发型是日式的
中国人常见的短发或板寸在日本年轻人那里是很少见的。板寸看起来像肌肉男、体力劳动者,或者是上了年纪。在日本,「杀马特」和「盐系男」才是潮流。
明星倾向于打扮得慵懒随意,发型中性,没有冲击性和力量感。小鲜肉是很直白油腻地讨好女性,盐系男子就随和得多——从他们打理的发型看,这种「自然随和」也是蛮刻意。
盐系男的典范
这种发型在日本流行多年,以至于很多中国人以为,这就是日本人的文化。
事实上并非如此。日本男明星的主流形象成这样,只有短短不到二十年。在我们父辈那里,日本男子的形象一度是:刚强、硬朗、轮廓分别,具有鲜明的男子气息。最典型的是高仓健。
高仓健身高1米8,身材魁梧,眉宇粗犷,轮廓清晰。电影里,高仓健给人的印象是,不苟言笑,却踏实靠谱。他信念坚毅、敢于担当、积极勤奋。
这也是当时日本理想男性的形象:自信却不傲慢,沉默却不消极,工作上勤奋,家庭里负责。正是这些品质,使他们成为战后日本社会的中坚力量。
老一辈男神高仓健
战后日本人欣赏不了弱鸡「小鲜肉」,他们的理想明星要有男子气。北野武比高仓健小十几岁,也是昭和时代的明星,同样留短发,硬汉形象。高仓健是传统好男人,北野武则是恣意任性,他大多拍犯罪片,好人和坏人都演,刻意展现男人世界的阴谋诡计和暴力凶狠。
2010年以后,北野武推出黑道电影《极恶非道》系列。七八十岁的老炮儿,还在混黑社会,年轻人看起来觉得可笑。有什么事情非要打打杀杀?有那闲功夫,还不如看个漫画打打游戏呢。
现实生活也如此,日本的山口组已严重老龄化,不要说工作,就连做坏事,日本年轻人也没有血性。
《极恶非道3》,日本银幕上的老家伙们
三十年前的日本和今天是完全两个样子。1980年代末,可口可乐公司在日本拍了一组广告。这是昭和时代最辉煌的记录。
我第一次看到这些广告片时,有些惊讶。它非常「洋气」,欧美范儿十足。里面的日本男女衣着光鲜,载歌载舞,活力十足。当时的日本社会,也是一副积极向上的气氛。
顺便说一句,真是看腻了当下流行的日式剧情和神转折广告,这些广告大多无病呻吟,惺惺作态。
从视频能看到,当年日本女性的流行审美和现在也不一样。现在日本的主流女星审美是甜美婉约,娇俏性感。1990年代前的女星,多为宽额头高鼻梁,长相温和大气,平易近人。她们皮肤干净,不施浓妆,打扮入时,不张扬华丽。
这样的女性审美在战后昭和时代是主流,为此还有专有名词:「昭和颜」。中国网上很多人感慨八九十年代香港女明星有多美,「昭和颜」在日本也是一个怀旧的名词。
昭和颜的典范
高仓健已经去世,北野武也在老去,「昭和颜」成了历史名词。那欢快自信、乐观阳光的战后昭和时代,已是三十年前的事情。
整个平成时代,除了早期承接昭和遗风,此后的审美不断倾向小家子气。男明星趋向中性,女明星多是小可爱。日本的社会气质发生了巨大变化。
烈火烹油被冲淡平和的气象所取代,现在的日本人越活越拘谨。
当今日本社会还很发达,国民依旧勤奋,却多了几分苦闷。他们将服务业做到极致。有些极致让人觉得:实在是太过了,完全没必要。过分的客气礼貌,过分的专心致志,当然也需要消耗时间精力。无关紧要的细节上做到极致,经济就会失去野蛮生长的动力。
比如说垃圾分类,日本人将垃圾分类做到极致,耗费大量精力,事实上呢?大量垃圾在终点还是混合清理。日本人喜欢收拾垃圾,还把习惯带到国外。别的球迷看完比赛,都开开心心喝啤酒去,只有日本人默默把垃圾捡干净,然后得一片国际点赞。(喂,球场上本来就有更高效的保洁,日本球迷们何必如此)。
过分礼貌拘谨,繁文缛节,自我压抑,不可能没负面效果。它们牺牲了效率,还有生活上的享受。日本人其实可以活得快乐些。年轻人陷入「低欲望」和状态,很大程度与此有关。
在日本,生活实在太累,年轻人不想结婚,不敢生孩子,就想一人独处。不怪日本年轻人,因为日本社会的人际互动成本,实在是太高。一有机会,自然要独自享受。因此,日本社会有很多现象,正常社会的人觉得匪夷所思,日本人却很能理解。
比如说,日本的「一人食」餐馆非常火。上班族到餐馆吃饭,不想和同事聚餐,也不想和别人拼桌,于是商家发明出了「一人食」餐桌。日本还是「快剪」理发的发源地,到这种店里剪发,理发师不和你说话,你也懒得搭理他。一剪完头发,拍下钱立马就能走。
一些中国城市年轻人会觉得:哇,这种商店好酷啊,我也想要!事实上这种「不想说话、懒得搭理」的商家在中国只可能是少数。并且这种氛围也极不健康。它不是正常社会该有的样子。
这些看起来很酷很自我的景象,其实是疲倦和冷漠,孤独和封闭。
正常社会不该是这样子。热情开放,友好交流,这才是活力社会的体现。同事一起吃饭闲聊,和陌生人拼桌有什么大不了,何必刻意回避?理发店小哥推销套餐,表明他有赚钱渴望,不喜欢拒绝就好,陌生人之间的冷冰冰有什么好追求?
当代日本年轻人活得太不带劲。经济上他们难有上升空间,收入水平长期不变;他们没有结婚生育的压力,却要面临养老的困境;再怎样努力也难以改变现状,还有什么乐观可言?
人生幸福感不是来自绝对的贫富,而是源自境遇改善。
昭和时代的父辈,他们和生活可比晚辈们辛苦得多,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努力能有回报,愿望可以成真。这样的生活是幸福的,也很值得乐观。反映在审美和社会氛围之上,是大气昂扬,积极向上。
平成时代呢?经济长期疲软,并且看不到复兴的希望。平成时代的主流审美是温和柔软、与世无争,这和同时代的经济状况是契和的。
平成时代过去了,令和时代已经到来,日本会有朝气蓬勃、阳光灿烂的时代景象吗?我还看不到乐观的理由。
在未来的365天,东亚君将与各位朋友一起去分享110本曾在全球知识界产生过广泛影响、同时也曾给予我诸多刺激的名作。
希望能以此为各位读者带去新的冲击与启示。期待各位加入东评学社,我们不见不散!
END
原标题:《三十年前的日本人和今天不一样》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