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是搬不走的邻居。既然搬不走,就要共处,不管心里有多么千回百折沟壑丛生,也必须学会共处。共处的第一步,发现对方的优点。今天的日本,有哪些值得我们中国学习的呢?
中国媒体访日团团长、中国前驻日本大使陈健用三个字做了精准的概括——“高”、“精”、“细”。
高,在于新技术新产业占经济总量之高。
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岛国根性”是日本人世世代代难以逾越的心理屏障。但是,日本社会的每一次改良,日本经济的每一次转型升级,日本技术和产业的每一次革新,都来自于日本人深入骨髓痛彻体肤的忧患意识,还有略显消极的危机感、悲观意识和悲剧情怀。
说到经济上。日本现在把发展新能源作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口,究其原因,还是离不开忧患意识。“日本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倡导者、学者藤原洋列举了一组数字:地球上的化石能源留给我们人类的时间,煤炭是150年,天然气是60年,石油只有40年,确实时不我待。
在新能源建设中,日本发现问题早,起步早,动手快,再加上在产业分工和科学研究上分工极为细致,领域划分精准,产学研配合到位,使得日本一举成为新能源方面的先发国家。早在30年前,日本人就提出了“太阳能经济”的概念;是日本人最先发明了可以投入产业化运营的太阳能电池、锂电子电池、燃料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制、量产和普及方面,日本至今在世界保持领先;日本新建住宅的50%以上都安装了太阳能发电系统;日本政府更是宣称2020年前在环境能源领域开拓超过50兆日元的巨大市场,创造140万个就业岗位。
早在1500年前的日本推古天皇时期,日本就开始以“日出之处”自居;而今天,日本又再次计划以“太阳能”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起点。日本大力倡导环境和能源革命,发端于自身的禀赋局限和危机意识;但更重要的是,能源革命可以克服人类过度发展给自身带来的种种危机,引导健全的消费型经济,培育国民的全新理念,并为社会埋下创新的基因,为下一次经济升级奠定基础。日本人以环境能源引领新产业新技术,可谓放眼长远,将高一招。
纵向来看,二战以后,重化学工业、轻工业、电子产业、数字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新能源产业,日本经济的每一次升级,实际上都是基于认清现实危机之上的超越。认清“危”,找准“机”。日本人在捕捉机遇、危中转机、实现超越方面,既有清醒的认知,也有敏锐的嗅觉,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