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16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网日前刊文说,由于日本经济不太景气,日本民众从消费高端产品变为喜欢性价比较高的产品,从购买功能复杂的产品逐渐变为购买简单实用的产品。而很多中国企业比较符合日本这个市场的要求。这或许是中国企业进军日本市场的反向思维。
文章摘编如下:
从2000年开始,中国政府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大力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此后,不少中国企业开始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其中日本市场上也开始频频出现中国企业的身影。比如三九集团、海尔集团、联想集团、华为公司等耳熟能详的中国企业。
在经济持续低迷、日本企业纷纷瞄准中国市场的时候,为何还是有如此多的中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不少专家认为,国家政策扶持、企业的现金过剩、获得先进技术是最主要的原因。
但笔者认为,以上的理由似乎不能完全解释为何中国企业在正在缩小的日本市场里奋战。从经济学一般理论来看,任何一个理性的企业都不会随意把钱投放到逐渐萎缩的市场和没有回报的事业上,中国企业进军日本市场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有些发达地区的企业已经具备了雄厚的投资实力。根据经济学家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人均GDP在2500—4000美元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上升。由于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在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人均GDP早已超过上述数值。所以从理论上讲,中国企业进军任何发达国家都不足为奇。
其次,很多中国企业进军日本市场主要是提高企业知名度,将日本作为走向欧美市场的跳板。很多进入日本市场的中国企业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以进军日本市场为名,进一步提高企业本身在国内的影响力,贴上国际化和跨国企业的标签,同时以日本为跳板瞄准欧美市场。
最后,消化日本技术,提高商品和服务的质量,试图抓牢中国国内中高端市场。这些企业往往都是一些较大的企业。在日本经过苦战,吸收了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之后,在日本市场打拼的同时,把在日本市场学到的东西应用在国内中高端市场,以巩固自己在国内市场的地位。比如海尔、联想、苏宁等企业,就是典型事例。
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正在面对第三个“失去的十年”,很多人都异口同声地说,日本市场在缩小。但是正因如此,日本的另一个市场正在逐渐形成。其特征可以理解为:由于经济不太景气,日本民众从消费高端产品变为喜欢性价比较高的产品,从购买功能复杂的产品逐渐变为购买简单实用的产品。而很多中国企业比较符合日本这个市场的要求。这或许是中国企业进军日本市场的反向思维。(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