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到日本,我到日本东北地区旅游。当地朋友说,要带我去看个地方。他在一条蛮好的公路上开了很久,抵达公路尽头。这里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小木屋,推门进去,原来是家卖纪念品的小商店,客人只有我们俩。朋友告诉我,地方政府当年想把这里建成观光牧场,可惜,人们都不知道这样一个地方。我远远望去,果然隐约有一两匹马、几头牛在晃动。当时觉得日本真是太富了,连通往这种人口稀疏地方的道路,都建得如此高标准。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工程都是地方出身的议员,为获得自己选区的支持,从中央搞到财政支援后建设的,是所谓的“政绩工程”。
笔者之所以提起这个小故事,是有感于最近各国出台的大型经济刺激计划。事实上,很多发达国家的方案接近于“漫天撒钱”,效率将十分低下。欧美凯恩斯主义下的大型工程,其背后隐含着“增长即善”的思考,认为“经济增长可治疗任何伤痛”。但实际情况是,20世纪70年代后,发达国家消费品市场已经饱和,各国即使投放大量公共投资,也无法形成投资乘数效果。
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在刺激经济方面,日本历史上并不是没有犯过错误。上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贸易出现大量赤字,当时美国强烈要求日本扩大内需。1986年,日本发表了《前川报告》,接受美国扩大内需的要求,该报告决定,此后10年中,日本将实施430万亿日元投资。但此后的公共投资,并未真正扩大内需,只是吹起经济泡沫。在日本,常常可以看到几条道路并行的“壮观”景象。这几条道路分别是“国道”、“县道”与“农道”(农业车辆行驶的道路)。其实,土地紧缺的日本,完全没必要建那么多平行的道路。此外,很多县本来利用邻县机场即可,但却非要“争口气”,建个能飞国际航班的大机场,而实际上却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所谓的“收买工程”在日本也很普遍。日本的政治家来自于全国各地的选区,他们必须为各自选区争取更多的利益。为了笼络人心,连选连任,国会议员竭力为选区企业拉国家投资项目,这些立项完全按政治需要,工程有时的浪费十分惊人。有人将那些不知是建了做何用的基础工程建设,称为“不知道通向何方”的桥梁和道路。可想而知,当道路成了“不知道通向何方的道路”,那么经济发展也就不知道通往何方了,投下去的钱恐怕也等于白搭。日本在扩大内需方面的这个教训,值得我们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