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茶道发展简史:一霎时,人间富贵、五湖烟水尽归侘寂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5-2 19:19:51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日本茶道

缘起

日本的茶道确实是在中国的影响下产生,这个连日本茶道千家家元千宗室也曾经撰文论证过中国的《茶经》对日本茶道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但是我们接触过中国的茶文化后,再去比较一下日本的茶文化,就会发现两者的差异简直太大了,如果是同一种起源,又或有传承关系,那么为何产生了这种天差地别呢?


器之愈繁,道之愈远

从时间上说,日本的茶道指的是安土桃山时期(对应明朝万历年间)形成的抹茶道,而在明初中国人已经普遍喝煎茶了。在明清之际,煎茶传入日本,套用了抹茶道而产生出所谓的煎茶道,但由于煎茶道没有独立性,它是不被纳入茶道的。所以日本的抹茶道并非是在中国形成之后传入日本的,而是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抹茶从唐朝传入日本,到明中期形成抹茶道,中间经历了七八百年的时间,足够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了。

日本茶道的形成也不是完全独立的,不断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发展过程又有自主性,要理解这个复杂的过程,我们需要认真地寻根溯源,而不是满足于以几句话来做的简单总结。


草庵茶道

日本茶道简史

日本的茶道又被称之为茶数寄、侘茶,其可见的形成过程是由田村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三人在室町时代到安土桃山时代逐渐完成的,并通过家元制度一直传承至今。但茶道的并非凭空产生的,在日本这样一个原本连茶叶都没有的国家,诞生出完整、高深、为大众所广泛接受的饮茶艺术,一定有一个漫长的准备、演化过程。通常大家把从唐朝茶叶东传日本到平安时代这个漫长的时期称之为茶道前时代,这段时期是日本初步接触茶叶,尝试种植茶叶,为茶道产生做一个预热的阶段。中日文化交流中断很长时间之后,南宋时期才开始重新交流,宋朝的抹茶经过来华学习的僧人重返日本,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期,为茶道形成期。到了江户时代以后就是茶道的成熟期了。我们按这个时间线索来讲述,比较容易看明白些。


空海和尚

1、茶道前时代--弘仁茶风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汉宣帝三年王褒的《僮约》就明确提到了中国人有饮茶的习惯了。到了唐朝中期,中国种茶、制茶、喝茶、茶礼已经自成体系,并且出现了《 茶 经 》这样的茶文化著作,中国茶文化体系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体系是无疑的。

茶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跟两地僧侣的交流是密不可分的。唐朝中期日本不断派遣遣唐使和留学僧到唐朝来学习,等你回去的时候,你不能空着手吧,茶叶作为中国的土特产就被捎回了日本。这一时期对茶文化推广有突出贡献的有四人:最澄、空海、永忠和嵯峨天皇。

《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天台宗的最澄和尚从浙江天台山带回了茶籽种在了京都比叡山日吉神社,这是日本最古老的茶园。与最澄和尚同船归国的真言宗空海和尚也是茶叶的拥趸,在离开中国后,怕再也喝不到茶,也带了茶籽回国种植。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是饮茶已经作为佛教法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崇福寺大僧都永忠和尚曾经留学中国三十年,回国后就在崇福寺种植茶叶。那么这三个人跟茶文化推广有什么关系呢?最终都汇聚到了第四个人--嵯峨天皇身上。


嵯峨天皇

嵯峨天皇本人非常喜爱唐朝文化,嵯峨二字就是来源于唐德宗崇陵所在的嵯峨山。弘仁六年夏四月癸卯,嵯峨天皇过崇福寺,永忠和尚煎茶供奉,嵯峨天皇饮后觉得神清气爽,非常喜欢,于是三个月后,下令在畿内、近江、丹波、播磨各地建立茶园,以供给皇室使用(《日本后记》)。嵯峨天皇喝茶也不能自个一个人喝啊,会招集当时留过学的高僧,举行茶会,一边品茶一边讨论,而最澄、空海、永忠都是嵯峨天皇的座上客。每次茶会,他们都会留下记录和茶诗,这些记录和茶诗传播出去,在贵族中就渐渐兴起饮茶的风气,时称“弘仁茶风”(弘仁是嵯峨天皇的年号)。但嵯峨天皇在位时,很多问题没有处理好,导致了后来的“承和之变”,嵯峨天皇在日本推行的“唐化”政策被全面废止,“弘仁茶风”也戛然而止。


日本茶园

这段时期,日本人饮茶的方法和唐朝的饮茶方式是一样的,处于完全照抄的阶段,因为这时候唐朝时最好的,日本是落后的,干嘛要舍弃好的,自己再去发明一套呢?淳和天皇(嵯峨天皇的弟弟)时期成书的《经国集》卷十四中,有一首惟良氏所作《和出云巨太守茶歌》中描述了当时人们饮茶的过程:

山中茗,早春枝,萌芽采撷为茶时。山傍老,爱为宝,独对金炉炙令燥。 空林下,清流水,纱中漉仍银枪子。兽炭须臾炎气盛,盆浮沸,浪花起, 鞏县埦,商家盘。吴盐和味味更美。物性由来是幽洁,深岩石髓不胜此。 煎罢余香处处薰,饮之无事卧白云,应知仙气日氛氲。

“散茶炙香,煮茶入盐”,这些特征是唐朝饮茶的习惯,与后世的抹茶不是一路,没有继承关系。宇多天皇在公元894年永禁遣唐使,当年天台座主良源也去除了法会中煎茶的环节,饮茶文化在日本就进入了一个低潮。但是作为对人身体有益的一种草药,茶叶还是在日本保留下来了,并且进入了蛰伏期。


抹茶

因为后来的茶道跟这一时期的茶文化联系不太密切,所以弘仁茶叶四人组并没有被确认为茶道之祖,而仅仅是对日本茶文化发轫有过贡献的人物而已。

这一时期茶文化最最重要的是《茶经》传入日本,这本书是茶圣陆羽所写,共有十篇。千利休的弟子宗启所写的《南方录》,即取《茶经》起首一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之源”中有如此一句奠定了茶道千年基调:“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中日茶文化差异再大,也皆不离“精行简德”四字大去。


荣西和尚

2、日本茶道的形成期

宇多天皇后,中日官方交往大量减少,仅有民间私下贸易交流,而茶文化的发展更是各走各路,北宋初所出现的龙凤团茶也没有影响日本。直到镰仓初期(南宋)茶祖荣西和尚的出现,日本茶文化才重新翻篇,书写新的章节。

荣西曾两次到南宋浙江天台山学禅,除了将禅宗临济宗黄龙派传入日本之外,他还将浙江的茶籽带回日本交给了京都高山寺的明惠上人五粒茶籽,种植在栂尾山,这就是日本最高级的抹茶—“本茶”的来历。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茶书—《吃茶养生记》,里面详细记录了南宋流行于江浙地区蒸青散茶的制作方法和末茶点茶法,这种末茶点茶法是日本茶道的最基础的构成,因此荣西就被奉为茶祖,此时隔着茶道最终形成还有三百多年。


栂尾山高山寺

在《吃茶养生记》中荣西提出日本人经常出现心脏的问题,是由于日本人只喜五味中的甜、酸、咸、辛四味,独恶苦味。苦味入心经,缺乏苦味就会造成心脏衰弱,而中国人嗜好饮茶,体质就比日本人好,所以日本人要想预防心脏疾病,就要向中国人多学习饮苦味的茶。这一点的提出为茶饮向普罗大众推广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使茶饮不再局限于贵族的一种奢侈尝试,而是应该让成为所有老百姓都能喝的健康饮料。

为了让茶叶在日本各地繁衍,荣西在九州平户岛的富春院、背振山、圣福寺都种植了茶树,渐渐形成了规模。


源实朝

单单靠一个僧侣的能力,茶叶也不会很顺利的推广。建保二年(1214年),荣西用茶饮解决了幕府将军源实朝宿醉所带来的不适,顺便将自己所撰写的《吃茶养生记》献上,借助源实朝的力量,抹茶又开始风靡日本,需求又促进了生产,日本茶园的面积也不断增加。


静冈县茶园

1241年临济宗杨岐派的圆尔辩圆学成回国,带回了优质的径山茶籽,种植在自己的故乡静冈县,这种茶也成了高档抹茶的原料,称为“本山茶”,静冈县也成为了日本最大的茶叶产地。圆尔辨圆回国之后在东福寺传法,他依据自己从径山寺带回来的《禅苑清规》,制定了《东福寺清规》,里面也沿用了径山寺茶礼的部分。《清规》中减少人语,使用钟启;起步要注意左右脚;使用的茶具等规矩,都与后世的茶道是一脉相承的。


南浦绍明

1267年临济宗大应派的南浦绍明禅师从中国带到日本七部茶典和一套茶具。七部茶典中有一部禅师刘元甫写的《茶堂清规》,里面提出了茶道的“和、静、清、寂”四谛,也包含了茶道“茶禅一味”的思想。千利休创建草庵茶道提出的“和、敬、清、寂”也不过是只改了一个字,虽然内涵有了很大的差异,但是中国禅宗的茶礼对日本的影响至深是无疑的。南浦绍明带回去的风炉、茶釜、台子、水罐等器具,伴随了他一生。南浦绍明死后,茶具传给了京都大德寺,后为幕府将军所得。

此时的茶文化除了禅宗一系之外,还有律宗一系,代表人物有西大寺的叡尊、极乐寺的忍性,都是基于寺院茶礼衍生出来的茶文化,只是现在尚依附于宗教礼仪,没有形成独立的茶道。


武家文化

镰仓时期持续148年,这一段时间幕府取代天皇成为实际的统治者,形成了与公家贵族对立的武家阶层,自然也形成了有武家特点的文化。在镰仓末期,武家权贵中流行“斗茶”的游戏,虽然南宋也有“斗茶”,但是此斗茶并非彼斗茶,而且此时南宋业已灭亡,两者并没有关系,只是通过品鉴不同且匿名的茶叶,来分辨它是产于日本的何地。加以参加的人都是武士,斗茶带有浓郁的世俗化的色彩,与之前流行的茶礼完全是两码事,还带有赌斗的色彩,奖品有各种从中国进口的稀奇玩意儿,斗茶会又成了举办者炫耀财富的场所。

到了室町时代前期,这种斗茶会更是越来越豪华、粗俗,但是事情的发展规律就是很有趣:物极必反,暗极生明,上层的武家中有一些有文化人群就开始厌倦粗俗的斗茶,开始组织志同道合的人,举办一些高雅的茶会,这些雅致的茶会就逐渐演化后来的书院贵族茶


足利义满

1396年,三代幕府将军足利义满让位给儿子,自己出家,法名鹿苑院天山道义。足利义满虽然名为出家,却依然掌控幕府,其所居之所被称为北山第,也就是金阁寺的前身。足利义满以北山第为当时的权力中心,也开创了“北山文化”,为了通过文化加强自己的凝聚力,他令小笠原长秀、今川氏赖、伊势满忠协主持编修了《三义一统大双纸》确立了武家礼法,约束武士行为,这武家礼法最后融入了日本茶道,成为日本茶道呈现出与中国茶礼不同面貌的原因之一。


金阁寺

随着茶文化在日本的普及,它影响的范围就不仅仅局限于贵族、武士了,一些下层老百姓看着老爷、公子们玩的那么嗨,就心生向往,有意模仿,可是以他们的财力是无法供给昂贵的“本茶”、“茶具”、“唐物”的,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云脚茶梗

最接近于贵人们的仆役比较容易得到主人们茶会做茶所剩余的茶梗,人们雅称这种茶梗为“云脚”,于是“云脚顺事茶”就产生了。仆役们在休息的时间聚集在一起,使用云脚煎茶,举行茶会,自得其乐,很快这种形式为大众所普遍接受,成为民间经常举办的集会。1469年五月二十三日,奈良兴福寺信徒古市播磨澄胤在其馆邸举办大型“淋汗茶会”,邀请安位寺经觉大僧成为首席客人,后澄胤成为田村珠光的弟子。云脚茶会是平民所参加,其所使用的草庵建筑就成为了后来日本茶道的建筑。

到此,茶有了,禅宗思想有了,茶礼的原型有了,茶道的思想元素有了,本国化文化基础有了,群众基础有了,建筑形式有了,茶道产生的准备条件基本成熟,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足利义政

1489年八代将军足立义政效仿三代祖先,隐居京都东山,建立银阁寺,并以此为中心,开创“东山文化”。东山文化是室町文化的一个高峰期,怎么可能容忍那种市井的、喧嚣的、粗俗的、取乐的斗茶会呢?是时候发生改变了。

斗茶会的转变过程中,一个特殊的团体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个团体就是“阿弥众”。阿弥众是很有趣的一种跨界人群,他们既信奉佛教,剃发修行,又是武士,起居佩刀,同时又是幕府艺术品的管理者,有着深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书画创作能力,甚至占据了东山时代日本画坛的半壁江山。阿弥众所开创的“床の间(とこのま)”这种欣赏挂轴的形式,就成为茶室入门后针对的壁龛。日本茶室中所悬挂的字画风格,也是由阿弥众所确立的。


能阿弥书法

阿弥众的主体是一个家族--阿弥世家,与茶道诞生相关的的祖孙三代为:能阿弥(1397-1471)、其子艺阿弥(1431-1485)、其孙相阿弥(?-1525)。因为阿弥众日常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是管理足利义政的书院,负责书院的设计和装饰,其中就包括了茶室的建造,所以祖孙三代创造了“书院式东山流”的茶道,一改了庸俗的武士斗茶会的风气。书院式东山流对以后的茶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所建造的茶室“同仁斋”有四张半榻榻米大小,这就成为了后世茶道建筑的标准面积,里面的全榻榻米设置、间床(同仁斋间床后开窗)、水间的设计也为后世茶道所沿用,这是中国茶礼中所没有的。


所有人共用一碗,简之极也

书院茶都是在这种书院式建筑中进行的,主人和客人都是跪坐,而中国茶礼包括对日本茶道影响至深的径山寺茶礼都是立式的。茶室中要保持绝对安静,能不说话就不说话,主客只是简要问答,这是对喧嚣的武士斗茶会逆转。书院茶会依然还会摆放唐宋古董、古画,这一点和后来的茶道是有区别的。

具体的点茶过程,书院茶和后来千利休的侘茶差别不大,和径山茶礼的差别也不大,这是由抹茶这种饮茶形式所局限的,但依然有自己的特点。因为书院茶是在武家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它所遵循的茶礼就是足利义满所颁行《三义一统大双纸》中规定的武家礼法,是要起到在思想上约束武士的作用,因此比后世的茶道拥有更繁琐的规矩。点茶时要穿武家礼服--狩衣,进出茶室时的左右脚,进出的步数都有严格规定,不得有错,点茶工具放在极真台子上,先拿哪一个,后用哪一个,怎么拿,怎么放都有一定之规。


狩衣

因为书院茶道是为将军等武家服务,走的是上层路线,茶室的建筑同仁斋是在银阁之内,茶室内虽然雅致,依然要摆放古董、古画,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无法实行的。书院茶道的群众基础不广泛,另外依附武家文化之下,与禅宗思辨深邃还有很大距离,在精神深度上有待进步,后世的侘茶就解决了群众基础和思维深度的问题,走向了茶道的高峰。


村田珠光

于是就出现了另外一个关键人物村田珠光,村田珠光本身是出身奈良。上面我们说了,奈良是一个“淋汗茶会”盛行的地方,村田珠光就是擅长这种在基层百姓中流行的云脚顺事茶的茶人。村田珠光在三十岁的时候,又师从禅宗临济宗高僧一休纯宗学习禅宗,得到了“茶禅一味”的理念,并且了悟禅理。最为表记印证,村田珠光得到一休所传北宋圆悟克勤禅师墨宝一幅,后村田珠光每行茶礼,必先参此墨宝。从村田珠光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身上是兼具草庵和禅宗之长的,可以作为茶道产生的“天选之子”,但是如果他继续留在奈良搞自己的“淋汗茶会”,也不会有后来茶道的产生。

可能因为村田珠光在茶事活动中渐有名气,引起了能阿弥的注意,经过一番考察以后,村田珠光的茶事理念受到能阿弥的赏识,并把他推荐给了足利义政做茶道老师。这样村田珠光得以在晚年开始侍奉足利义政,并且和能阿弥的书院茶进行汇流,书院茶的一些理念也得以融入了后世茶道之中。


草庵内部

村田珠光提出了一些以往茶礼、茶事中所未曾提出的理念。

首先对于茶人自己的要求,茶人应该是谦虚的、开放的,不可是己非人、一味自大,甚至嫉妒其他茶人获得的成就。应该发自内心地赞美、接近有能力的人,主动吸收其高超的茶技,自己才能获得不断进步。他本人就是这一信条的践行者,尽管他的草庵茶道已经声名鹊起,他自己年事已高,他也没有居高自傲,遇到能阿弥创造的书院茶道之后,依然认真审视其优点,吸收进自己的草庵茶道中,四张半榻榻米的规格和水床、间床就是从书院茶道中继承而来。


天目耀碗太过华丽了

其次,针对当时茶会中日本人崇拜中国出产价格昂贵的“唐物”,以至于形成一种没有“唐物”的茶会档次不高的理念,村田珠光提出要“唐物”和“和物”都可以,要摆脱外在物欲对人的影响,不可在茶具上耗费太多的精力,而要去参悟茶道的内在精神。

再次,关于继承与创新方面,村田珠光认为从事茶事的人,首先要抛弃自我,认真学习原有的茶礼,当对于原有茶礼理解至深,并且产生出新的思想时,就要冲破原有的茶礼,大胆进行创新。

原本传入日本的茶礼是佛教禅宗茶礼,但抹茶道却起源在世俗的庶民茶会,在发展过程中禅宗和茶事分流,如果继续在庶民茶会这条路上发展下去,等到这股爱茶风气一过,一切也都会烟消云散。而村田珠光又重新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并且结合了庶民茶会,创造了草庵茶风,因为茶与禅的结合,使茶文化具有了深厚的哲学内涵,茶文化也不再局限于茶礼、茶事、茶会,而具有了上升为“茶道”的潜力,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草庵

在村田珠光从奈良来到京都侍奉足利义政将军后,村田珠光又使草庵茶与书院茶结合,并取得了幕府将军的认可,这就等于获得了向武家阶层推广的通行证,使草庵茶风赢得了更广泛的受众基础。

虽然村田珠光提出了草庵茶风的精神为“谨、敬、清、寂”,可能是仿了刘元甫《茶堂清规》的“和、净、清、寂”,没有提出更加本土化的理念,对于日本茶道究竟要表达个什么,说的不太清楚,所以还是有待后来人的完善和发展。好在村田珠光对于创新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就是要在理解原有茶礼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创新,不必为旧礼仪所束缚,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武野绍鸥。


武野绍鸥

村田珠光去世那一年,刚好武野绍鸥出生,他本人也是一位跨界人士,原来从事的是和歌道的学习,是一名连歌师(连歌是和歌的一部分)。和歌道形成和发展的比茶道要早,经历过柿本派和栗本派长期对峙,发展出来明确的观点和理论。而且连歌是长期流行于普通大众之中,有浓厚的日本本民族特点。日本连歌的集大成者是宗祗和二条良基。他们都主张从自然变幻中去体味人生无常,叹浮世可哀,进而生出“决断之念”,这种思想似佛理而非佛理,是日本人独特的心理状态和人生观。

宗祗:“歌之道,惟以慈悲之心见花红叶落,观生死,则心中鬼神亦柔,可归本觉真如之道。”“见飞花落叶,谁者思常留此世,置定理之外?” 二连良基:“连歌,非前念后念之相系,亦非同浮世之状,依盛哀忧喜之境而移。思昨而今,思春而秋,思花而至红叶,飞花落叶之念也。”

武野绍鸥深受这种物哀之影响,后来他师从村田珠光之徒藤田宗理、十四屋宗悟、十四屋宗陈学习草庵茶道,也不免将和歌的理论融汇进茶道去,使茶道的更具有本民族的特点,为其弟子千利修提出“侘茶”的理念,打下了基础。


都得用这样式儿地碗

村田珠光在世的时候对于茶具的使用上就提出了与中国茶礼完全不同的理念。当时从明朝进口到日本的茶具洁白、光亮、圆润、美观,一看就很华丽的样子,武家茶会上还有众多描金绘彩、金碧辉煌之物。村田珠光提出茶具要有“残念”之美,残念在现在日语中就是遗憾之意,茶具有残缺、古旧这些都不要紧,拿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看的就是这个残破劲儿”。这可能跟草庵茶风来自平民有关,但后来的人不能四处去找破茶碗去啊。武野绍鸥学习茶道时,认真鉴赏了村田珠光遗留的茶具,加上他连歌师生涯的影响,他的茶具多用土色,不用彩釉,茶具坯不用转制,而是仅用手捏,做出的茶碗硌硌楞楞,一点也不圆润,不对称,瓢偏了也不要紧。原来草庵茶道的床间要挂一挂轴,左下方要插花一品,他更简单,仅仅放一钵清水,更加地素雅清淡。


茶室插花

最后茶道集大成者就是武野绍鸥的徒弟千利休。

千利休出身堺市富商之家,最为商人公子,他得以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而不至于为基本生存问题苦恼。由于自小热爱茶道,当时到日本已经有好多茶道门派了,但他的家庭允许他有条件向京都地位最高的书院茶道学习,拜了北向道陈为师学习书院茶,后北向道陈又把他介绍给了武野绍鸥,让他继续学习草庵茶。千利休在他人生中更多的时间是子承父业做堺市的富商,而不像他的祖师村田珠光是个平民,他成为茶道宗师似乎有点不小心成为了宗师的意思。


千利休

堺市原本是大阪的一个小县城,在室町时代末,应仁之乱之后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近一百年间可以细化分一个战国时代,在这个时期各大名之间割据攻伐,局势纷乱,于是工商界人士就趁此机会涌入堺市,掘河筑城,自成一家,不服官府管辖,很快处于自治状态的堺市通过对明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千利休家就是其中的富商之一。尽管千利休家很有钱,但是堺市的状态很难长久,若是任何人取得了一统,都不会允许堺市这样一个自治地存在的,因此身为富商的千利修也有世事无常之忧。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何千利休这样一个有钱人却也能成为草庵茶的继承者了。

1573年时,日本进入了安土桃山时代,也就是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争霸时代,堺市就面临着被取缔的危险了,先是富商大贾们纷纷投靠织田信长,52岁的千利休也成为了织田信长的茶道侍从,千利休的茶道就是在安土桃山时期才真正完成的。


千利休的茶室:待庵

继师祖村田珠光提出的“谨敬清寂”,千利休提出了“和敬清寂”,将“谨”换成了“和”,“谨”是外在动作,在行茶的过程中要处处谨慎,但是谨慎为了干什么?是为了表达对于茶事的看重,最终是为了达到“和”的目的,这个“和”既有自己与自己内心的和,又有和客人之间的和。

茶是给人喝的,必然涉及到主客关系,茶人要通过行茶,引导客人体会茶道的精神,要保持对于客人的敬重心态。来品茶的客人也要对主人有敬重之心,当然双方对于茶事本身怀着敬慎之心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敬”如何来表现呢?主人要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在客人到来之前,要布置好茶室,采买茶和点心,准备好炭,保持茶室的冬暖夏凉,根据季节、客人的身份安排插花,茶具具要清洁,抹茶务必精细等等。客人对于主人奉茶要表示衷心感谢,并且遵守时间,因为敬是相互的。


大一点的茶室

“清”的部分既包括茶室周围的环境布置清新,茶室本身古朴雅致,内部清洁,也包括行茶礼仪的清净无扰,最终令主客双方心境清净,不染尘氛。正如千利休所言:“水与汤可洗净茶巾与茶筅,而炳杓则可以洗净内心”。

而茶道四规中最为精髓的是“寂”,这个字就和《茶堂清规》中的“寂”完全是两码事了,这个寂不是寂静无声的意思。在日语中寂び(SABI)可以写成“锖”,锖在日语中是铁锈的意思,表达了老旧的事物上,所呈现出来岁月沧桑之美,这个理念是继承和升华了村田珠光的“残念”的理念。这一观念对镰仓以来,上层人士中所流行的唐物崇拜的一种彻底摒弃,村田珠光主张唐物和和物并重,而千利休则主张使用本国所产的黑陶作为茶道用具,去除一切人为修饰,从而摆脱物质因素对人思想的束缚,表露更简洁的精神世界。


去物不尽,真藏不显

这是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华严经》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任何一件物品中都有“无尽藏”。华美之物和朴素之物本质是一样但一个人若是只在意华美之物的外表,并且迷失其中,那么收集再多的美器,又如何能抵得过“无尽藏”呢?因此要舍弃、精简,不但要舍弃数量,还要舍弃一切装饰,当舍到不能再舍,人的心便住于一物,而可得“无尽藏”,这也是佛教中由“戒”而得“定”,由“定”而得“慧”的一个相似过程,这就是“茶禅一味”。

千利休将以往村田、武野将言而未言之事言明,将去而未去之事去除,展现出来一个简素、稚拙、枯淡、内敛、含蓄又不失优美的茶道,这种茶道所包含的美学观点,还外延到了庭院、服装、插花等领域,对日本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千利休遗偈:吾这宝剣祖佛共杀。或是他证道的一种方式?

千利休所主张的茶道和当时的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的主张完全相反,加之在堺市贸易问题上与丰臣秀吉相左,七十岁的千利休被迫自尽。而七年以后,丰臣秀吉也病死,他的天下也被家臣德川家康所夺,“一霎时,人间富贵、五湖烟水尽归侘寂。


家元制度,星火相传

茶道之所以能传承不断,是因为有家元制度

千利休死后,日本很快进入江户时代,其茶道为其后人及弟子所传承,也形成了各种流派。中国的茶礼一直在禅宗寺院中流传,但是明清之后,禅宗逐渐衰落,至清末,虚云和尚一人肩挑禅宗五脉传承,已经衰微的不像样子了,这种情况下,还怎么指望茶礼的传承呢?茶道在日本的传承也是有起有伏,但是他们建立了家元制度,来保持本流派的正统性、规范性,并且有家元系统内部的资金支持茶道传承,还有严格的认证制度来防止茶人荣誉的滥觞,日本其他艺能能很好的保存也都是依靠这种家元制度。

江户时代,日本的茶道依然在发展,是茶道的辉煌时期,“侘茶”的理念就是在江户时期,由千利休的弟子总结归纳出来的,具体意思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就不再赘述了。江户末期的茶人井伊直弼又提出了“一期一会”的理念,以“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虽然听起来很美,但这个思想高度已经从千利休时“寂”的高度下来了,着了物相。因为禅宗最辉煌的时刻已经过去了,没有那个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作为土壤,能传承茶道的形式,却难以领悟其中的思想,再想有所创新,是难上加难。


茶室内部

结语

通过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日本茶道的产生有一个相当长的自然发展的历史。中国文化在茶道产生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日本茶道也并非是日本人直接学去拿来使用的,而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反思和本土化。在抹茶的制作程序上日本茶道保留了相当的中国茶事的成分,但是茶道不仅仅是制作茶的过程,像是为茶事而建的茶庵,茶庵外面的露地、手水钵,跪式行茶方式,地炉烧水(风炉是中国原有的),茶庵的门,床间,水间,台子这些都跟中国茶事不一样。还有茶道所要表达思想和中国茶事表达的思想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尽管都是源于禅宗。它产生的文化背景有差异,领悟的东西就大相径庭。

所以瞅着日本茶道,就说是从中国学去的,这就有些不准确了。中国要恢复茶礼,建立茶道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若是带有强烈的功利心,心里想着“日本人有茶道,我们是老祖儿,也得有,没有那多没有面儿啊。”这样的想法跟“道”岂不是是背道而驰?要想把中国茶文化推到“道”的高度,得有时代要求、文化背景、还得有个大智慧、大造化的人出现,尚需几代人完善才行,心急不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