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日本“蛰居族”:不上学、不上班,自我封闭地生活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4-17 8:57:54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随着日本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在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环境下工作的日本人民对于新技术掌控程度的分化也日趋明显。 高等教育下衍生的各类新兴技术为一批日本人民带来了很大的收益,但仍有大部分人群仍停留在以简单劳动形式换取报酬的生产线上。 但时代的脚步不会因人的怜悯之心而暂停,因此社会阶级分化日趋严重,本想靠剩余价值积攒一份养老的积蓄的普通人却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被迫涌入底层社会。 日本 折叠世界便是基于这种现状而产出的一个代名词,它具体指代那些对于社会毫无意义、不会为社会创造收益的活动。 在折叠世界的空间里生存着数目庞大的人群,这个群体的人数已达1000万,甚至大多数都是青年人。 他们长期呆在家里,拒绝与外界进行任何社交活动,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蛰居族”。 日本年轻人的蛰居生活 蛰居族产生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经历了由经济快速增长到“泡沫经济”的剧变,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社会效益也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心理状态。 在经济萧条的社会环境下,失业率在不断提高,年轻人的就业环境也急剧恶化,许多应届毕业生一离开校园的温床便需要面对“就业冰河期”。大学生就业困难,那些高中毕业想直接迈入社会的青年人更是了无希望。 据当时数据统计:1992年招聘高中生的数量还在167万,但到2002年直接降到24万,十年的时间有数百万人被淘汰。 1991年社会招聘大学生的数量是84万,2002年便降到57万。 日本大学生 与此同时,各企业还增加雇佣临时工、小时工的比例,非正式工的薪资待遇远低于正式工,但仍有多数大学生为了解决就业问题选择成为非正式工,可能一个月内便需要面临失业的风险。 一部分高中生期望通过考学来提高简历的含金量,但由于社会差距的扩大,年轻人在教育资源等方面也出现了较大的分化。 家庭环境困难的学生不得不提早停止学业挤入就业环境并不乐观的社会里,最终又因学历低被迫流入底层社会,如此恶性循环,日本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日本 无论是大学毕业生或是高中毕业生,甚至还有许多已经工作了几年但被辞退的青年。 在面对渺无希望的现实社会时逐渐丧失了奋斗与拼搏的意志,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开始安于现状,沦为“下流阶层”。 这个阶层中存在许多派别,有完全依靠父母积蓄,不想承担社会责任的寄生族,还有仍在工作但工作环境并不稳定的“飞特族”以及自我切断与社会联系,生活环境完全封闭的“蛰居族”。 蛰居族 蛰居族的概念及特征 蛰居一词本用以形容动物冬眠,但正有这样一批青年如动物冬眠般长期躲在家里,不出门接触社会。 关于蛰居概念的界定有许多种说法,据日本著名临床精神科专家斋藤环阐述,他将蛰居定义为30岁没有精神疾病并且超过六个月躲在家里,不进行社交活动的青年人。 蛰居青年在家里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他们甚至和家人都保持着最低限度的沟通,社交能力也在逐渐退化。 蛰居族的主要特征为每天将自己锁在家里,大部分时间都蜷缩在仅有自己的空间里,看书、打游戏或睡觉,房间长时间处于幽闭的状态,怀疑自己的社会价值,缺乏自信,对社会产生一种消极逃避的态度。 蛰居族 部分蛰居青年对网络有极大的依赖性,电脑屏幕闪烁的光是他们的唯一光源,上网可以占据他们生活中的全部内容。 造成蛰居的原因有许多,每位蛰居青年都有他们自身的原因,而蛰居的情况也因人而异,有些人会外出或是在家里进行自由活动,但也有一些人完全不会出门,这属于比较严重的类型。 但长期的蛰居生活逐渐侵蚀着年轻人的心理,在丧失自信心的情况下,他们的情绪开始变得易怒、暴躁,更有甚者会对家人施以拳脚,他们多数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依靠父母获得生活来源。 部分蛰居的生活态度对社会已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同时,长期脱离社会也为青年本身带来了不可逆的恶劣后果。 蛰居族的生活 许多青年开始放弃找工作,日本社会本身也开始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许多想脱离蛰居生活的青年尝试重新步入社会,但日本社会的经济形势低迷,就业环境恶化,他们被迫再次回到家中重拾蛰居的生活状态。 蛰居族中不乏有中年人,他们的父母年事已高,如何解决今后的生存也是一大难题。 无论是一个个小家庭,或是一整个日本社会,都在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危机。 蛰居生活是黑暗没有光彩的,长时间丧失自信也给他们的精神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与负担,许多年轻人开始产生心理问题。 年轻人的蛰居生活 他们自始为社会边缘化人物,常抱有一种“即便死去也不会被人注意到”的消极心理,由于长期处于压抑封闭的空间内,他们的内心也被孤独感所占满,许多蛰居族开始出现强迫症、狂躁症等症状。 如果情况继续恶化,他们可能还会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日本许多恶性犯罪事件便是由蛰居者实施。 1999年12月21日,一名蛰居男子将京都日野小学的一名男生杀害。 2005年5月3日,一名17岁男生挟持了佐贺高速公共汽车。这些人都有蛰居的经历。 青年蛰居的原因 日本青年蛰居思想的形成可归根于以下两种原因,分别是社会性因素以及教育环境。 社会因素 青年蛰居是社会富裕条件下的畸形产物。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世界支配地位,财富富裕的情况下,许多青年染上了社会恶习,校园暴力、霸凌、漠视家人等情况频繁产生。 青年人在富足的生活条件下安心享乐,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一味挥霍家里的钱,逐渐抛弃了奋斗的精神。 当日本面临经济危机之时,长期生活于云端的青年人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骤然变化的消费落差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在经历就业难的挫败后,他们逃避社会责任,蛰居是一种逃避社会现状的极端方式。 日本环境 在大环境影响下,蛰居族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张,许多年轻人在经历一次挫败后便自愿加入这个人数众多的群体中。 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受父母的影响深刻,他们看惯了父母劳碌半生仅为挣得一份高收入高地位的职位,父母时常勉励他们考入一流大学再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 长此以往,部分青年人对这种循规蹈矩的生活节奏产生了“叛逆”心理,他们不想沿袭,渴望创造与突破。 日本年轻人 尤其在泡沫经济崩溃后,由传统观念构建起的大楼在青年人心中崩塌,传统的发展方式也不能保证安稳的生活,他们一度陷入迷茫中。 不少年轻人抛弃了拼搏、吃苦等传统品质,进取心也变得消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状态中,社会中的大部分群体都奔波于个人利益,人们逐渐淡忘关心群体。 这种思维模式也影响了新一代青年,已然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青年难以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步步为营的生存模式常让他们感到疲惫,因此不少青年人开始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空间里,融入蛰居生活。 教育环境 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核心家庭的结构逐渐取缔传统家庭,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力满足孩子的条件。 孩子通常拥有独立的空间,进一步缩小了他们的活动范围,减少了与家庭的沟通。家庭本应是孩子倾吐心理烦恼的最佳场所,但父母通常忙于工作逐渐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内心的压力难以得到疏解,就会开始拒绝与人沟通。 日本家庭 解决蛰居现象的对策 如今日本社会已开始关注蛰居族的存在,为帮助蛰居青年重新走向社会,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 社会开始构建良好的外部支持体系,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学业上的困难,派出专人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倾听他们的心声。 同时,就业市场的环境也在做进一步调整,社会在完善就业机制以及规范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对于部分不想走出家门工作的青年,社会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多种类型的工作方式的存在。 家庭在劝导蛰居青年的过程中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家长不应再对孩子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更不应对其过分宠爱,每位家长都应协助孩子重新培养社会责任感,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理压力。 日本蛰居青年 青年人不可能永远躲避在一处牢笼内,生活在折叠世界的年轻人应努力克服内心的恐惧与创伤,作出相应的改变。 只要有意愿突破现状,便拥有收获光明前途的机遇,在日本经济逐渐复苏的情况下,相信不少蛰居在家的青年都会开始重新走向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青年人的活力。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