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为何会有大量混血儿?混血群体饱受歧视,日韩混血处于最底层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2-15 15:30:04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在日本的报刊杂志、电视电影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很多混血儿的面孔,一大票的影视明星的父母其中一方是外国人,比如宫泽理惠、泽尻绘里香、水原希子等。

在影视行业以外,体育界也不乏混血儿,比如在美网一举夺冠的大阪直美,在日本足球队担任守门员的丹尼尔·施密特等。

而在政治界,最为著名的就是中日混血的莲舫,她曾留学北大,甚至一度还有机会问鼎首相大位。

日本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混血儿,自然是因为有大量的外国移民长期呆在日本,这些外国人和日本人通婚繁衍,久而久之也就有了数量可观的下一代的混血孩子。

那么,这些移民都来自哪里?本土的日本人对外国移民和混血儿又是什么态度呢?

混血儿又是如何融入到日本社会当中的呢?日本又是怎么从排斥移民转变成世界第4大的移民输入国

不是移民的移民

和中国一样,日本在封建时代奉行过非常严厉的海禁政策,是既不准出,也不准进。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对封建领主来说,人口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税赋来源,所以德川幕府会轻易放掉任何一个劳动力到海外讨生活。

二是为了防备来自欧洲的思想、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入侵,所以也严格限制了外国商人的活动范围,这个时期连一般的业务往来都要在政府的监视下,那就更遑论能自由恋爱以至结婚生子了。

但是日本也跟中国一样,在历史的大潮下摔个大跟头,1853年美国黑船来袭,在碾压性的武力威慑下,日本被迫打开国门。

而打开国门之后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快速崛起,只用了半个世纪不到的时间就成为了帝国主义列强,之后更通过甲午战争夺取了中国台湾和朝鲜半岛。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给中朝两国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

拿到海外殖民地的日本把殖民主义的老路又重新走了一遍,以强征劳工的方式把大量的中国人和朝鲜人绑架到了日本,从事苦力劳动。

几十年下来,日本强征的劳工总数达上百万,这里头大部分人都承受不了非人般的劳动条件而死在日本,剩下的人也饱受歧视没有自由,更不可能有条件去繁衍后代。

而在劳工之外还有一部分的留学生生意人在日本定居,但是日本人普遍看不起中国人和朝鲜人,像鲁迅在《藤野先生》就对这种歧视就有很尖锐的揭露。

在关东大地震时,仅仅因为几则“朝鲜人趁乱抢劫”的谣言,日本军警就在几个小时内残酷杀害了6000名朝鲜人。

而且军国主义时代的日本奉行种族民族主义,对世界其他民族采取一种歧视政策,在法律上设置了一大堆限制条件,严格限制外国人入籍条件。

据统计,在1899年到1950年的半个多世纪里,只有区区303个人成功入籍。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人和朝鲜人自然是如履薄冰,很少和日本人通婚,一直作为少数派游离在日本主流社会之外。

而这种都移民的排斥态度,在日本战败后也只出现了略微的松动。

从排斥到引入

在二战结束后,中国胜利,朝鲜独立,日本也必须释放劳工和废除掉原有的一系列歧视性政策。也是在1946年,日本横滨出现了第一所用纯中文教学的学校,这在之前根本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针对国际和外国移民推出了三部法律:

《国籍法》、《出入境管理条例》、《外国人登录法》,这三部法律规定了日本国籍的认定要素和外国人停留的条件,共同组成了“1952年体制”。

但是,这个“1952年体制”在国籍认定上依然遵循同质化的血缘基础,对移民权益的保护完全比不上西方阵营的其他国家。

比如华人和朝鲜人在日本的居留权虽然得到了承认,但即便已经繁育了几代人,他们仍然不能加入日本国籍。

而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混血儿数量开始大量增加,这一方面是中朝移民束缚的减少,开始较普遍地和日本人通婚,另外就是日本与西方的交流日益密切,尤其是驻日美军留下了大量私生子。

这些由占领日本的美国士兵、文职人员和日本女性之间生出的混血儿被称之为GI婴儿,即“美国大兵”的婴儿。据推算,当时全日本留下来的GI婴儿达到2万到3万人之多。

这些婴儿最后大部分都被父方抛弃,身份得不到认可,同时社会将这种现象视作丑闻,右翼政客将之视为战败所带来的耻辱而加以讨伐。

这导致从官方到民间都对婴儿和婴儿母亲采取一种歧视的态度,甚至连女方的家人都拒绝照料。

许多无力抚养孩子又难以忍受社会目光的日本母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狠心抛弃自己的孩子。

而当时这种弃婴行为十分普遍,光是日本一家叫伊丽莎白·桑达斯的福利院前前后后就收养了900多个这样的混血孤儿。

日本这种全社会一致的对移民和混血儿的排斥让西方阵营诟病不已,但对这些批评,日本政府基本是“虚心接受”然后“坚决不改”。

直到70年代末越南战争结束,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才捏着鼻子勉强接受了部分南越难民。

可是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短短10年时间,日本对待外国移民态度就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变。

1990年日本颁布了《出入境管理和难民认定法》,以此为基础形成了“1990年体制”。

在新的政策中, 日本政府一口气规定了23种不同工种的移民可以获得日本的居住资格,另外投奔亲属的移民也在就业上不再有任何限制。

而在1990年体制的基础上,日本开始不断给移民政策松绑开绿灯,居留权的门槛一降再降。

冷战期间还非常重视了海外移民是否有日本血缘,所以这个时期主要移民来源都是日裔巴西人,但到了21世纪,一些行业甚至只要懂日语就能获得居留权。

2000年的小渊惠三内阁更直接强调要把“多民族化”当作力量,认为民族的多样性不仅能够拓展日本智力与创造力,还可以提升日本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所以,政府主张推进制定吸引外国人想在日本居住、想在日本工作的“移民政策”。

2013年的安倍内阁也提出为确保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将着眼于外国人才引入计划,向留学生及海外优秀人才提供便于其在日本安心生活、工作的环境。

这种巨大的转变当然不是日本政府幡然醒悟,而是现实的紧迫性逼得他们必须改变移民政策,而这个比美国压力还要强大的现实叫做:生育率下降。

日本的纠结

日本从60年代开始进入了一段高速增长期,可是和不断高涨的GDP数字不同的是,日本生育率在1971年到达2.16后就掉头向下,4年之后就跌破2。

虽然当年生育率对经济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但这种影响却是早晚要来的。

从70年代往后数年,日本的劳动力缺乏问题就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较底层的行业,人力缺口极大。1992年日本各行业平均缺工率达3%,而建筑行业更是超过4%。

而且从2009年开始,日本正式进入“生不如死”的时代,总人口连年减少,本土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更是越发严重,甚至到了连东京奥运会基建人力都捉襟见肘的地步。

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当然是觉得火烧眉毛万分危急,可是当他们发现不管怎么做都无法提升生育率之后,扩大移民数量来填补劳动力空缺也就成了唯一的选项。

所谓情势比人强,到了这个地步,日本政府只能给各国移民大开方便之门,外国移民开始不断攀高。

从1990年到2019年,在册登记的移民人数从107万人飙涨到293万人,而如果考虑偷渡客和他们的子女,数字无疑会更大,这也让日本成为世界第4大的移民输入国。

这些移民中,以中国和韩国/朝鲜的人数最多,中国移民多达80万,韩国/朝鲜超过40万,接下来是菲律宾和越南移民加起来超过50万,而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加起来也超过30万。

如此庞大的移民群体自然意味着大量混血儿的诞生,他们长大成年后投入各行各业,其中尤以日欧混血最引人注目。

这显然是因为在相貌上,日欧混血显著不同于东亚人,但又不至于那么像欧洲人而导致让人有隔阂感。

这种恰到好处的“异国风情”让日欧混血在演艺行业非常吃得开,所以时不时就有混血儿被星探发掘成为明星,而据业内人士估计,日本模特行业更是有3到4成人都是混血儿。

然而,少数靠着老天爷赏饭冲进演艺圈的混血明星并不能代表广大混血儿群体的普遍状态,更不能把日本人对混血明星的追捧拿来和对一般混血和移民家庭的态度画等号。

实际上,虽然日本政府从80年代开始一直在逐步放开移民限制,但历代内阁都不敢公开宣扬自己在扩大移民,甚至像安倍还要“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解释自己只是在“合理充分地利用外国人才”,而不是在制定“移民政策”。

但是数字不会撒谎,日本的移民就是在稳定而且快速地增加。日本政府在言辞上的谨慎基本上只是为了照顾本土国民的感情,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了我们日本一般人对移民的真实态度

其实在历史上,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日本一直孤悬海外,对外交流并不顺畅,这就导致日本一直有着一种因循守旧的心理。

比如到2001年为止,日本的财政部门还叫做“大藏省”,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前从唐朝学来的律令制名称,这在其他国家都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而后来法西斯化也在各个方面都加深了日本保守主义的倾向,即使在战后接受了美国的强制改造,那种“大日本”的沙文主义其实仍然潜伏在日本普通人的心灵深处。

再加上30多年以来,日本经济的停滞,更易于滋生排外心理和种族主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变得更加严重的趋势。

有一项调查就显示,1995年有35.2%的民众认为“应该减少移民”,但到了2003年这个比例就上升到了42.5%。

与之相对应的是认为“应该增加移民”的比例则从13.1%跌到了10.8%。
另外,现在的日本人依旧和旧日本帝国时代一样,高度看中“日本血统”。

在2013年的“国际社会调查项目”中,31.7%的人认为要成为日本公民,日本血统“比较重要”,44.8%的人则认为日本血统“非常重要”。

既然全社会都如此看重“血统”,那么对混血儿自然也就造成了或明或暗的各种压力。

“哈夫”的疏离

在日本,有一个专有名词称呼混血儿,那就是“ハーフ”,读作哈夫,也就是英文“half”,一半的意思。

虽然在现代日语中有大量的外来词语,但是用哈夫来称呼混血儿,再结合日本人心中对血统的重视,这个词语还是隐隐地带有一定的歧视意味。

这就好像是在提醒所有混血儿:“你,有一半不是日本人。”

而对这些混血儿来说,“疏离感”就是他们在日本社会中最大的共同感受。

即使大部分的混血儿都是在日本出生、长大、上学、工作······在文化和国家认同上彻彻底底是一个日本人,但他们依然会感到自己好像跟主流社会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纱。

像是2015年赢得日本小姐称号的宫本亚莉安娜,父亲是非洲裔美国人,因此她从小皮肤就深,这让她在学校遭到不少霸凌。

而在她赢得日本小姐称号后,日本网民更是对她发起了一场海啸般的网络攻击。

有人质疑“哈夫”无法代表日本,还有人尖酸刻薄地嘲弄道:“哈,我才知道日本小姐原来不是日本人!”

跟宫本一样遭受网络攻击的还有在东京奥运会上担任主火炬手的大阪直美。

日本官方本来想通过大阪直美来展示自己多元开放的一面,结果事与愿违,全世界反而都领教了日本网民毫不掩饰的种族歧视

大量的留言表示无法接受一个“哈夫”担任日本的火炬手,大阪直美对“BLM”运动的支持也被网民当做一个攻击的重点,即便BLM其实和日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而在大阪直美在奥运会爆冷出局后,网民对她的指责和谩骂又来到一个新的高峰,就像一个观察家所总结的那样,日本人对她是一种完全功利性的态度:“我接受你能成为一个日本人——但你至少得拿个奥运金牌!”

这就像是一个黑色幽默:对日本的种族主义来说,一块奥运会金牌才等于一半的纯正日本血统。

对这些外貌上就有明显差异的混血儿来说,歧视和疏离是常伴己身,那么对其实没有人种差异的中日、韩日混血来说,情况是不是会好一些呢?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历史宿怨加上现实地缘政治的斗争,中日、韩日混血在日本一样饱受歧视。

尤其是韩日混血,可以说是在日本歧视链的最底层,甚至“韩日混血”这个词都是日本互联网上一个骂人的字眼。

这源于一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对朝鲜民族的系统性贬损,那种殖民宗主国的习气在战后也一直没有被根除。

日本的右翼政客又善于通过攻击韩国和朝鲜来赚取日本种族主义的选票,而朝韩同样对日本没有什么好脸色。

这种敌意相互浇灌的互动模式自然导致韩日混血儿在日本举步维艰,迫使他们都只能尽力隐藏自己的韩国背景,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血统纯正”的日本人,或者干脆就回韩国去算了。

日本的敌意态度也让韩朝移民是所有国家移民中,唯一人数下降的:在册人数从1990年的68.79万人降低到2017年的48.16万人。

和韩日混血的挣扎不同的是,中日混血和中国移民更容易采取融入的方式。

像是前头提到的在横滨建立的第一所中文教学的学校,在1993年开始也将中文放到了第二语言,以适应越来越多的混血学生。

而在90年代的调查里,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中国移民还有8成以上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第三代之后就已经跌破了5成。

不过,虽然日本民间对中国的歧视不像是对韩国那样极端,但或多或少的偏见和排斥依然是免不了的,而这又反过来会强化了移民和混血儿对中国身份的认同。

所以,混血儿一方面能比他们的中国父或母更好地适应日本社会,另一方面,他们也依然是华人文化圈的一分子。

总的来说,在可预见的未来里,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多,在日本的混血儿一定会越来越多。对于长期都是单元文化主导的日本社会来说,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但显然日本社会还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双方都还需要在摩擦和歧见中慢慢找到一条相处之道。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