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一本书了解日本人眼中的“私摄影”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10-11 14:06:45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照片原本就是一种“私人性质”的媒介。
所有摄影都是“私摄影”,都是经“私”与拍摄对象(现实世界)形成的关系网过滤得来的。
尽管我并不认为“私摄影”能够代表摄影的所有可能性,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这种表现媒介中最为惊险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一个行为出发点。
——饭泽耕太郎饭泽耕太郎
日本摄影评论家。
日本20世纪前半叶摄影史研究第一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介绍并评论以荒木经惟为代表的知名摄影师作品。1990年创办摄影杂志Déjà-vu,并担任主编至1994年。著述颇丰,并获得三得利学艺奖、日本摄影协会学艺奖等。现在在东京综合摄影专门学校、大阪艺术大学等学校执教,并运营着东京惠比寿的一家摄影食堂——“摄影集食堂MEGUTAMA”。主要著作有《欢迎来到摄影美术馆》《私摄影论》《“女子摄影”时代》《写真的思考》等。
//一本书读懂让众多摄影家痴迷的“ 私摄影 ”究竟为何
私摄影是极为流行却又极易受误解的摄影概念。
到底什么是“私摄影”?广为流传的私摄影概念实为误解?“私摄影”是否有明确定义?“私摄影”实则有广义狭义之分?所有的摄影作品都是“私摄影”?……
如何从照片中抹去自我意识的存在,又如何将自我存在收容于照片之中?或者说,照片中的“我”(=“私”)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在摄影行为越来越普及的现今,饭泽耕太郎的《私摄影论》将为你带去有关“自拍照”的全新视角,带你窥探“相机×拍摄者×现实世界”之间摇摆不定的关系,介绍摄影表现中“最为惊险也最具挑战性的一个行为出发点”。扫码直接购买
// 一本书让你了解日本人眼中的“ 私摄影 ”
私摄影是日本摄影表现中的重要派系。日本著名摄影评论家山岸章二从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开始积极地向大众介绍森山大道、牛肠茂雄、深濑昌久、荒木经惟等侧重于“将个人世界作品化”的摄影家。还以一种国际化的视角广泛地开展活动。
在 1975 年 3 月刊的专栏《本期作品》中,他做出如下论述:
现代的摄影表现所呈现的引人注目的趋势,或者说人们关注的中心,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日本,都开始从公众舆论的问题转移到极为个人的表达。关于将个人私密世界作品化的做法,在不久前芥川奖获奖作品公布时,也引发了各种议论。比如,比起关注国家政治、社会之类现代意识中的怪物,这种做法起码回归到了日本文学中“私小说”的传统,即在“私”这个对象中寻找信赖和真实。这作为一种态度而言无可厚非,但这种将自我主义的丑陋显露或表达出来的做法,简直是为了逃避艰难的自我克制而做的自我辩护,又或者可以说,裸露癖般叙述身边琐事的这种做法其实毫无益处吧……诸如此类的论述,置换到摄影表现中也同样受用。
《相机每日》1972年10月刊以“妻子”为主题制作特辑,除了荒木经惟的《阳子》外,还刊登了美国摄影家埃米特·戈温的《爱迪斯》(Edith)和丹·耐尔肯(Dan Nelken)的《耳朵》(Ear)。
此外,与这一时期的年轻摄影家有着密切往来的日本摄影家、摄影评论家大辻清司,也对“私性”表现的可能性进行了不断的探究。
在1978年4月发表了题为《回归“私性”——20世纪70 年代“当代摄影”的位置》(《朝日相机》增刊《日本摄影史上发生过什么?》)的文章。
被评价为“自闭的、私密的”摄影表现趋势,其实是从“同时代的摄影”出现的时候开始的。将外部社会作为单纯的风景般的存在,而并不积极地与其产生联系。无论是纪录摄影还是新闻报道摄影,与拍摄对象的交流都是冷静的。即使与拍摄对象产生共鸣,在摄影中这种感觉也会退散,保持客观的视角。这是否与之前提到的极端自闭的例子属于同一种类型并相互关联呢?这一点我还不知道。正如我们看到的《挑衅》杂志所刊登的作品,究竟该如何理解那些作品,同样令人困惑。也许上述倾向可以被归类为朝向“私性”的回归吧。
我们可以从山岸章二和大辻清司的文章中认识到,尽管20世纪70年代已经有了“私密世界”“私性”等用语,但是“私摄影”这个说法尚未清晰明了地出现。直到20世80年代,尤其是到后期,这个说法才越来越多地被使用。柳本尚规发表的文章《同时代摄影批评——向着充满恶意的视角》(《相机每日1971年11月刊)是一个例外。
引人注目的是,他在文中评价荒木经惟的《感伤之旅》(自费出版,1971年)为“私摄影”。虽然不排除其他使用先例存在的可能性,但这大概可以被认为是这个词语最早出现的例子之一吧。
《感伤之旅》是荒木经惟记录新婚旅行的摄影集。然而在这本摄影集中,新婚旅行这个事实已经完全不重要了,反而像是要让世间所有人与“老婆”结伴而行、将随处可见的景象溢满整本影集。
无聊憋屈的车厢、在公园散步打发时间、让人提不起劲的观光景点等,这样的情景不胜枚举。
《感伤之旅》确实并非“私小说”,而是“私摄影”。为此,我不知怎么地就对《感伤之旅》产生了更强烈的兴趣,且更甚于《故乡》(深濑昌久,《相机每日》1971年 10 月刊)。(中略)几个小时一次或者几十分钟一次,我仿若听到了荒木经惟的相机那些仿佛已经被遗忘、相隔久远的快门声,体会着那种愉悦。
除了将“私摄影”与“私小说”加以对照,柳本尚规还指出《感伤之旅》中荒木经惟表现手法的实质,这都可以说是敏锐的洞见。
而比起追究“私摄影”一词是否被广泛运用,更为重要的是,那个时期以“私”为决定性因素进行创作的摄影已经普遍存在,狭义的“私摄影”以明确的形式出现的征兆,已经在各种场合持续出现了。
饭泽耕太郎将在《私摄影论》一书中以四位代表性摄影家为例,观察、深入其作品中的“私性”表现,解读令人痴狂的私摄影。
以中平卓马、深濑昌久、荒木经惟、牛肠茂雄这四位代表性摄影家为例,饭泽耕太郎将其人及其人生对应到同一时期的摄影作品加以解说。左上/ 中平卓马、右上/ 深濑昌久
左下/ 荒木经惟、右下/ 牛肠茂雄
书中收录中平卓马《为了即将到来的语言》《新的凝视》、深濑昌久《洋子》《家族》《鸦》、荒木经惟《感伤之旅》《感伤之旅・冬之旅》等摄影集中部分经典摄影作品,以及牛肠茂雄SELF AND OTHERS全本内容。从私摄影角度加以解说,还原摄影家创作当时的心境以及人生背景。
// 中平卓马中平卓马《藤泽·辻堂团地》,1964 年
中平卓马《新宿》,1969 年,两张照片皆收录于《为了即将到来的语言》
// 深濑昌久深濑昌久《杀猪》选图,收录于《游戏》一书上左/ 深濑昌久《寿》选图,收录于《游戏》
上右/ 深濑昌久《屠》选图,收录于《游戏》
下/ 深濑昌久《武》选图,收录于《游戏》上左/ 收录于深濑昌久《家族》,No.32,1987 年
上右/ 收录于深濑昌久《家族》,No.31,1985 年
下/ 收录于深濑昌久《家族》,No.33,1989 年
// 荒木经惟两张照片皆收录于荒木经惟《感伤之旅》三张照片皆收录于荒木经惟《感伤之旅·冬之旅》
// 牛肠茂雄收录于牛肠茂雄《在熟悉的街道中》,原图为彩色收录于牛肠茂雄《幼年的“时间”》
除摄影作品以外,书中还收录了四位摄影家在各个人生阶段发表的文章、与他人的对话及日记等珍贵历史资料。可以说,本书也是四位摄影家的摄影人生传记。
即便我重新回归到“朴素的摄影家”这个位置上,当我重新与现实世界相遇的时候,那种因自我意识被解体而必须重新创造一个自我意识的行为,被无限地要求进行着。在某种意义上,这应该是身为摄影家的我的命数吧。
——中平卓马
我感兴趣的始终是我自己,以及我目击到的社会现象究竟会有什么杨的反应。这三年多来,我将我自己放入所有自己拍照的照片之中。我无意拍摄自拍照,这么做只是出于对“我与我所拍摄下来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或某种距离感”的兴趣。
——深濑昌久
用语言游戏般的话语来说,我应该成了人世间、时代、拍摄对象等的黑衣人吧,盖上幕布,“啪”的一下自己就消失了。就这样,变成了照相机。实际上,“乐园”便是我自己,而不是照片。
——荒木经惟
我让我的身体包裹在从意识周边刮起的风里,步入这熟悉的街道中。然后我就在这街道上拍摄照片。
——牛肠茂雄
这四位摄影家,他们各自的摄影创作,都映照出了“私摄影”的可能性。“构建一个关于‘私摄影’的理论架构并不一定是本书的目的,如果能够在他们的摄影实践中,实际感受到其中丰富的广度,也算获益良多。”饭泽耕太郎如是说。
//《私摄影论》
[日]饭泽耕太郎 著 / 林叶 译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几乎人人都知道私摄影,但很少有人知道私摄影究竟是什么。
私摄影,可以说是极为流行的一个摄影概念,也可以说是极易受误解的摄影概念。
在这本经典日本摄影论《私摄影论》中,摄影评论权威饭泽耕太郎从日本摄影谱系出发,以中平卓马、深濑昌久、荒木经惟、牛肠茂雄四位代表性摄影家为例,以简洁清晰的文字、敏锐的洞察力讲述他们各自传奇的人生历程,解说一百多幅相应时期的精彩作品,观察、深入其作品中的“私性”表现,解读令人痴狂入魔的私摄影。原标题:《一本书了解日本人眼中的“ 私摄影 ”》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