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如今的日本还能不能被视为一个强国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奇闻观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8-14 16:35:15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日本强大吗?这得看和谁比。对此我们不妨看看新加坡前领导人李光耀的分析。李光耀这个人生前曾对未来的世界局势有过诸多预言。这些语言放在我们今天来看绝大多数都已应验。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李光耀就曾预言未来的中国必将超越日本、欧洲乃至超级大国苏联,中国将会在30年内在亚太地区取得与美国在战略上对等的地位,但在全球范围内美国仍将维持自己作为超级大国的影响力。这个预言在我们今天看来可以说已基本应验。 李光耀曾预言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由于人口稀疏、经济欠发达,所以该地区的未来的发展前途就在于与中国的合作,而在这一过程中华人将会大规模涌入这一地区。李光耀曾预言印度在未来凭借庞大的国家体量会成为国际上不能忽视的大国,但印度不会成为一个经济民生繁荣富裕的国家。李光耀曾预言中美之间的竞争关系将会持续,但不会发生军事冲突。李光耀还曾预言:“海峡两岸的统一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些预言大部分都已应验。 2002年欧元的正式流通使全世界一度以为一种可能对美元霸权构成挑战的新货币诞生了,然而李光耀却预言欧元区乃至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在未来可能会面临诸多挑战,甚至已潜伏下足以令欧盟解体的风险。在当时没人相信这样的预言,但随着英国脱欧以及新冠疫情对欧盟体系的冲击使人们意识到李光耀当年所预言的风险的确是客观存在的。1996年李光耀曾对日本有过预言:“日本在未来仍将在国际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相比邻国将日渐趋于平庸”。 李光耀认为日本注定将走向平庸,因为日本无法解决自己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在日本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已造成国内市场的萎缩、经济的下滑、创新的停滞。人口的萎缩必将导致日本经济的衰退,年轻人会由于不堪重负而选择离开日本。李光耀据此预言:“中国的经济总量将在2030年超过日本”。李光耀这一分析是完全正确的,只不过中国的发展速度比他预计的更快,所以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就超越了日本,这比李光耀所预计的还提前了20年。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就进入到日本媒体所称的“失去的二十年”。在1997-2017年的20年间日本实际经济增长只有16.5%,年均增长率只有0.77%。同一时期我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是9.5%,越南也接近于8%,韩国的经济增速也大体保持在日本的3倍左右。由此可见日本在经济上的总体趋势是处于发展缓慢的状态。在经济上发展缓慢的日本在军事实力上如何呢?这就得看和谁比了。日本的军力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中无疑比其中95%以上的国家都更为强大。 然而日本的军力在美、中、俄这几个超大型国家面前完全不在一个量级,否则日本也就不可能被美国所控制了。事实上日本的军力不要说与美、中、俄比,即使与英、法比起来也未必占优势。近些年日本自卫队的实力在不断膨胀是客观事实,然而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在军事方面受到诸多制约这一现实并没完全改变。由此可见李光耀说日本正在走向平庸并非是毫无根据的,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李光耀所说的日本正走向平庸是相对于作为日本邻国的中国而言的。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的确使日本在亚太地区乃至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正逐渐萎缩,但这种萎缩是相对于中国的高速发展而言的,并不能说日本已没落成为国际上一个无足轻重的国家。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把当今国际形势总结为”一超多强“:所谓”一超“是指美国这个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多强“则是指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印度等国际体系中这几股重要的战略力量。显然日本依然在当今国际体系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 日本在经历所谓”失去的二十年“之后在经济总量上也只是被中国超越,迄今为止日本仍是仅次于美、中两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6至2018年人均GDP排名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分别排名第22位、第20位、第11位。日本是亚洲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当其他亚洲国家还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奋斗时日本已是一个工业化国家。日本建立了涵盖电子、汽车、半导体、造船、钢铁、军工、化工、医药、食品加工等各领域的成熟工业体系。在半导体芯片技术领域近二十种必需原料之中日本就独占3/4的份额。 2016年日本互联网帝国软银集团收购了半导体技术设计大佬ARM,所以现在的日本既在上游有着设计核心,又在下游摸着产品制造,还在中游把控着原料。日本的汽车生产量超越美国和德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日本的丰田、马自达、本田、日产等汽车品牌因此享誉全球。在实体产业发展的同时日本的流行文化与其工业制成品一样开始占据国际市场:在中国有一代青少年是看着日本动漫成长起来的。如今的日本是亚洲少有的可以同时利用工业、农业、贸易、金融以及文化产业赚钱的国家。 尽管名义上日本只有专守防卫的自卫队,然而时至今日自卫队和国防军之间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文字游戏。实际上日本自卫队早在1991年4月就已突破了专守防卫的原则:当时日本自卫队就奔赴海湾参加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扫雷活动。2001年11月30日通过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合作法修正案》解除了到当时为止对自卫队参加联合国维和主体行动的限制。2001年12月初日本自卫队舰船抵达印度洋对美国主导的反恐战争实施后勤支援。 2009年日本海上自卫队以打击海盗为由停靠吉布提,此后日本海自战舰停泊在吉布提港口日渐常态化。2010年7月7日在吉布提举行了日本自卫队首个海外正式活动据点的开设仪式。号称”专守防卫“的日本自卫队其实比我国更早拥有海外军事基地。如今日本以直升机航母为核心,将宙斯盾舰、鱼鹰战略运输机、苍龙级潜艇、F35战机共同组成了实力强劲的“日本近海自卫军”。尽管日本的军事实力和美、中、俄这样的军事强国明显不在一个量级上,但放眼全球绝非一支弱旅。 日本为什么能成为国际体系中一个有影响力的国家呢?关于这个话题已有很多专业人士就此展开过探讨,所以我在这里就不去具体分析日本发展壮大的全过程了。在这里我只提一点过去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略的细节。日本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崛起成为世界上一个有影响力的国家呢?也许很多人的意识中都会认为始于明治维新之后。在日本和中国的史学界相当一段时间内都将日本在近代历史的崛起完全视为明治维新的功劳,而在此之前的历史时期则被视为停滞僵化的时代。 甲午战争后无数志在改革图强的仁人志士在痛定思痛后开始总结日本崛起的经验。然而当时中国人的所有总结都只追溯到明治维新,仿佛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间所实现的跨越式发展全是明治维新的功劳。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在物理学上有一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哲学上也有一个与之相类似的观点叫做“物质不灭”。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存在具有的无限、永恒、绝对的性质。 当然物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永续的运动变化状态,但绝不会凭空消亡。事实上整个宇宙以及地球、人类的进化历史、人类文明的演进历史同样遵循这一定律:历史就犹如一条无法割断的河流。明治维新和古今中外任何一次改革一样不可能是凭空发生的孤立事件,而必然有其一系列前因后果——正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的历史积淀才为明治维新的成功提供了土壤。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和中国的社会结构具有一定相似性:国民被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 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士指的是文士,因为中国是一个有悠久的文官政治传统的国家;而日本的士指的是武士,因为日本是由武士阶层实际统治的国家。其实在商之下还有两个阶层:一个叫秽多——就是非常脏的意思;还有一个叫非人——干脆就不当人看了。尽管农民阶级受到武士阶级的统治,不过他们并不是完全逆来顺受的主。当时日本的法令本来是禁止农民迁徙的,可在现实中因为躲避灾荒和苛捐杂税而自发的迁徙却是始终无法禁止的。 从1615年大阪夏之阵结束到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之间这238年日本国内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争出现。在长期的天下承平局面之下商业和城市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时间日本出现了举世罕见的农民进城和城市化现象。1720年江户的人口已达到100万人,而清朝的首都北京在75年后才达到74万,直到光绪年间才达到108万。作为一个人口接近4亿的大国的首都人口还不如3000万人口的日本。除了江户之外日本的大阪也有38万人口、京都有34万,而英国伦敦同期的人口为70万,也不如日本的江户大。 1700年日本有5-6%的人住在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而同期的欧洲只为2%,如果算上人口1万以上的城镇,那么日本的城市化率则达到10%,而同期的清朝仅为6.9%。当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生意刚起步时日本的金刚组已屹立千年不倒,大阪还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大米期货市场。如果你明白了这些事实还能说日本的崛起是始于明治维新吗?事实上明治维新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在之前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奠定的。早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教育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形式多种多样。 日本当时的公立学校叫学问所,主要教授中国古代的哲学和文学研究,还教民间小孩们识字。地方上的各个藩也有自己的学校,藩校设立的最初目的是培养武士阶层的文化水平。当时日本的军队系统实际由武士构成,包括部队的文书、会计等文职工作也一概由武士担任,这就要求武士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事实上在明治维新之前一些思想较为开放进步的藩校就已经开始增设外语、军事、工程学等学科。1850年的日本男孩识字率为45%上下,女孩为13%左右。 这时日本的总识字率不仅超过了当时的清朝,也超过了当时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国。学生学习的内容除了儒家经典,还会学习《商业指导》、《百商教程》等实用技术。学生们通过学习能够听懂官方文告,学会开具发票、记明细账、阅读农学手册等。除了学问所和藩校之外,日本还有民间学塾和寺子屋。民间学塾主要是一些学者自己开办的学校,传播儒学、国学,后来转而教授外语和技术。学生也已逐渐不再仅仅局限于武士阶层的子弟。 江户幕府末期和明治维新时期的高杉晋作、伊藤博文、福泽谕吉等风云人物都毕业于民间学塾。当时从城市到乡村随处可见进行儿童教育的寺子屋。据《日本教育史资料》统计:19世纪初登记在册的寺子屋就已有16560家,到明治维新前夕算上没有登记的非正规寺子屋已达到7万家之巨。1872年9月明治政府开始正式实施义务教育制度,尽管比英国晚了两年,但仍早于法国和美国。到1912年日本的学龄儿童就学率已达98.2%。如今日本已完成小学到初中全面义务教育。 如今日本中小学入学率为100%,大学毛入学率为40.3%,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成人识字率近100%。进入21世纪后的日本在18年间拿了18个诺贝尔奖。近五年来日本每年的科研投入平均约为1400亿欧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3.6%左右,平均每年每人约1100欧元。2007年至2017年期间日本发表和引用的论文数分别为81万和972万。目前日本一共有8所大学跻身全球排名前200名的大学行列。日本最近五年的专利发明项目多达22.4万件,在专利数量上仅次于美国。 近代史上的日本随着国力的增强涌现出了一股”脱亚入欧“的思想。1885年3月16日东京出版的政论新闻《时事新报》上刊载了一篇名为《脱亚论》的社论。《脱亚论》声称:“所奉行之主义唯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我国不可狐疑,与其坐待邻邦之进,退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很显然这是一种主张全盘西化的理念。 日本在西化的同时对亚洲邻国却奉行扩张主义国策:被誉为明治维新前三杰之一的吉田松阴就公开鼓吹日本被西方列强侵略所失去的应当从亚洲邻国获得补偿这种论调。吉田松阴为日本勾画了日后的扩张蓝图:开拓北海道,吞并琉球,责令朝鲜前来朝贡,染指中国东北,入侵台湾、菲律宾等地。日本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直到1945年这种扩张野心才终于因日本战败投降得到遏制。事实上早在1924年孙中山先生就曾发问:日本究竟要做”东方王道的干城,还是西方霸道的鹰犬? 显然日本当时并没听进去这样的话。直到今天日本依然没弄清自己在国际上的身份定位:日本是一个政治体制上高度西化的国家,与此同时又保留着相当程度的东方传统文化。然而日本“脱亚入欧”的理想却始终为能实现:今天的日本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各项硬指标上均具备与英、法、德等欧洲发达国家竞争的实力,然而日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却并没英、法、德那么大。毕竟当今世界的话语权还是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即使强大如俄罗斯者尚且受到西方国家的孤立排挤。 日本既没俄罗斯那么强大,在人种上也和西方国家截然不同,所以日本的发展真要获得西方国家发自内心的认同恐怕并非易事。拿日本和另一个二战战败国德国进行比较就不难看出这点: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经济体量上大于德国。尽管日本是个名义上无军队的国家,可实际上日本自卫队的实力是强于德国国防军的。如今德国的联邦国防军现役总兵力只有17.8641万,另有3万准军事人员。德国陆军目前只有大约800辆左右的各型豹2坦克,德国海军只有33舰艇。 按说如今日本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强于德国,可日本的国际地位却不及德国:德国为弥补自身政治影响力方面的缺陷往往在欧盟的集体框架之下参与国际政治事务,所以德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往往可以依托于欧盟这一平台得到大幅提升。相比之下日本的外交政策几乎是完全依附于美国的支持,在国际政治事务中日本很少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中国日益强大的背景下日本走向平庸已是一种必然趋势,未来日本要继续在国际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就只有回归亚洲这一种选择。 日本在经历一百多年的脱亚入欧历程之后也依然没得到西方国家发自内心的真正认可。然而日本要回归亚洲同样不易:二战后德国对二战罪行的深刻反省,不仅使欧洲各国重新接纳了德国,甚至使德国发展成为了欧盟的领导者。相比之下日本由于始终在侵略战争罪行上的反复无常,加之与中、韩、俄等国的领土纠纷始终无法真正获得亚洲邻国的谅解。现在让我们回到一开头的那个问题:日本强大吗?目前最准确的定位是:日本是一个正在走向平庸的国家,但同时仍是在国际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 日本在未来会一直保持这种走向平庸的趋势,唯一能扭转这种趋势的办法就是通过与中、韩等亚洲邻国合作推进亚洲一体化进程。这样就有可能构建一个亚洲版的欧盟,日本也就可以像德国一样借助这样一个国际组织增强自身影响力。然而日本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出两点改变:放弃以往在外交上向西方国家一边倒的“脱亚入欧”思维,同时需要深刻反思自己曾对亚洲邻国造成的伤害。日本能否做出这两点改变取决于自己,这不是我们在这儿所能回答的。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