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云卷云舒凝聚东方神韵 “现代中国美术展·纸”日本开幕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4-10 14:36:54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市原湖畔美术馆,摄影:遠藤匡 由市原湖畔美术馆主办、HUBART瀚和文化策划并协办的“云卷云舒:现代中国美术展·纸”展,在疫情席卷全球的特殊时期,于4月1日在日本千叶县市原湖畔美术馆开幕。 文化艺术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这是特殊时期中日文化保持交流的友好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国大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为本次展览后援,同时由ICHIHARA ART×MIX实行委员会共同协办。此次展览特邀郑妍担任策展人,邀请了蔡国强、李洪波、林延、刘建华、王郁洋、邬建安、伍伟七位艺术家联合参展。 展览以“纸”作为展览主题,展览名为“云卷云舒”,在艺术总监北川富朗看来,“中国象形文字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文明,也与纸有着紧密的关系。语言与材料是文化与文明的重要成果,我想重点传达这部分的观点。中国与日本的艺术家都各自努力着,用艺术语言传达着这些人类的文明。” 而“云卷云舒”这个题目,是将云比作纸,形容艺术家对于纸的创作和思考在纸的一舒一展之间打开。同时,云卷云舒也道出了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艺术家对人生、对事、对物和对我们所处的生存境遇的慎思与态度。去留无意,淡泊自然,在舒张间放大视野,用博大的情怀来关照自身与当下所面对的社会现实。 这一次的展览,既发端于纸,又超乎于纸。发端于纸,是因为纸作为艺术创作的媒介或者材料,它可以是承载图像的载体,可以是分割空间所需建筑材料的替代品,也可以是绘画中的画笔,还可以是借助于其他方式对纸的言说。而艺术家的作品所带给观众更多的是作品背后的表达,以及我们对于事物认知的重新审视,超脱了“物”层面的认知而进入到精神领域的存在,因此说又超乎于纸。 策展人郑妍在此次七位艺术家的作品选择和呈现上充分诠释了展览的主题。在她看来,“艺术家们从各个维度所进行的艺术实践,激发了我们对纸的文化和社会属性在当代语境中价值的研讨。无论是物态与精神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抑或受到经验所支配的固有认知和客观现实的关系,无疑都在尝试回答一个相同的问题——在云卷云舒之间,人们如何对于纸这一本真的物质形态及其可能呈现的文化价值与哲学思考做出回应。这样的提问与思考,对于当下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是宇宙观都会触发新的解答。” 以艺术创生为理念,瀚和文化始终专注于地域型艺术节的推动与发展,并致力于中日文化艺术交流。2019年9月,北川富朗就市原湖畔美术馆举办中国主题艺术展的事宜,向瀚和文化发出邀请。12月,策展人郑妍受瀚和文化邀请,赴日考察后即启动密集的筹备工作,期间虽遭疫情影响,经多方协力配合,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得以顺利呈现。本次展览监制、瀚和文化董事长孙倩表示,“我们这次展览是基于长期合作、互相信任的选择。而得以在疫情期间实现,要感谢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和中日工作团队的共同努力。这次中国艺术家在海外的群展是一个很好的起始,我们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把中国当代艺术带到日本,让更多的人通过艺术了解今天的中国。” 为应对持续蔓延的新冠疫情影响,市原湖畔美术馆从4月8日开始至月底将临时闭馆,等到5月重新开馆时,我们会再度感受策展人和艺术家们关于纸的思考与艺术呈现,触摸属于时代的脉搏。正如卷舒之间的云一样,在变幻中繁衍不息。 策展人、艺术家及展览作品介绍 郑妍(展场作品 摄影署名:Hideto Nagatsuka) 策展人和艺术管理者。毕业于英国胡尔佛汗普顿艺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及杰出学生奖学金。现任万营艺术空间艺术总监。曾任广汇美术馆馆长,今日美术馆副馆长,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艺术部总监,中国美术馆国际部项目负责人。 蔡国强(摄影:Lin Yi © Cai Studio) 1957年生于福建泉州,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他的艺术形式涉及绘画、装置、录像及表演艺术等多种领域。旅居日本期间,他持续探索从家乡泉州开始以火药创作绘画的艺术手法,逐渐扩大其作品的爆破规模和形式,随后开始了著名的室外爆破计划。他以东方哲学和当代社会问题作为作品观念的根基,因地制宜,阐释和回应当地文化历史。他以艺术的力量和强悍的作品视觉漫步全球,体现了在不同文化中自由往来的游牧精神。他著名的火药爆破艺术和大型装置充满张力和爆发力,超越平面,从室内空间走入社会和自然。 我与ET-天神见面的项目:外星人4号计划,火药,墨,和纸,画布,227.4×364cm,1990年 我与ET-天神见面的项目:外星人4号计划,火药,墨,和纸,画布,227.4×182cm,1990年 在找到了一个大城市中的开放空间后,围了一个圆圈来模拟那些被认为是外星和/或超自然现象迹象的“麦田怪圈”。圆的边缘和中心都衬有火药,并且在点火之前,用火药保险丝将所有圆连接起来。该项目的目的是通过模仿据说是由外星人创造的麦田怪圈,来发起外星人与人类之间的对话。从他的星球外部看,人类可以被认为是外星人。此外,如果人类继续探索宇宙,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移居到其他星球时将成为外星人。然而,对人类而言,最重要的是自身内部存在“超人类精神”,它将把他们与所有人团结在一起,超越了物理时间和空间的模仿。无视城市环境和居住在其中的人类,在瞬间爆炸时创造了与外星人交流的机会。这是一个试图表达人类力量与自然、普遍力量的统一,以及这种统一在瞬时艺术中永恒的项目。 李洪波(李洪波工作室供图) 1974年生于吉林,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现为吉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委员,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纸艺术研究所负责人。李洪波的艺术创作以其对纸张独特的诠释而著名。将纸媒雕塑创作成“动态”雕塑,融入装置、观念、行为艺术的要素,把由纸张粘合链接成的整体雕塑加以延伸,使其具有可变性,改变固有的认知属性与艺术语言。 无始无终,报纸,胶,尺寸可变,2016-2017年 作品由搜集自世界各地不同语言的几十种报纸创作而成。报纸经链接雕刻后呈现为直径20cm的圆柱体,首尾相连后形成一条无始无终的纸链环,延展在空间中,扭转堆叠,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文本的载体报纸在这里成为了作品的媒介,它所承载的信息融入了蜿蜒的纸造空间里,没有时间顺序,形成无始无终的信息链,隐喻全球化时代文化边缘的逐渐消失,似乎曾经有着强烈地缘特色的异质文化打破封闭的界限,彼此互鉴互溶,留给观者无限的遐想。 林延(摄影致谢:否画廊) 1961年出生于北京,中央美院油画系毕业后,1985年前往巴黎美院绘画材料研究室进修,后于宾州布鲁斯堡大学视觉艺术系取得硕士学位。林延以宣纸为主要媒材,创造出具有建筑性格的装置和绘画雕塑。宣纸不再只能是平面绘画的载体,而能被塑造为极富重量感和层次感的形态。黑与白、刚与柔的并置如同虚实相容的太极,呼应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平衡。对空间和建筑形式感兴趣的林延,以十几年来创造积累的宣纸独有的视觉语汇,製作了许多大型的现地装置,作品庞大的视觉形象与其轻巧的重量、触感形成微妙对比。在包罗万象的当代艺术中,林延以最古老简朴的材料,沉静的方式激发我们对环境、文化、传统的哲学思考。 天玑III-问天,皮纸,铁网,木夹子,690 x 560 x 310cm,2020年 2017年在北京附近的万营美术馆首次完成了现场装置「天玑」,作品利用几百张宣纸围绕著8、9个天窗悬挂,建构出一个可行走其中的迷宫结构。路很窄,伴随身边纸的声音只能前行,仰望便可看到一线天,共享阳光与空气;次年在南方狮语画廊展出时我改为在水上搭建,仍然路窄只能独行,且低头可见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我们个体的小空间通过自然因素建立了不可分离的关系。 这次在日本千叶县展出的第三版—”天玑III-问天“,周围加了铁网,加强了作品在场地空间内外的呼应,材料与社会现实有了联系。深处留一扇天窗增强作品向外的冲力。 刘建华(图片来源刘建华工作室) 1962年生,现生活和工作在上海,他以综合材料为主要媒介,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具实验性、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 1989年开始尝试在当代背景下进行实验性的创作。刘建华的作品是对近年来不断困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变化所作出的反映。2008年,他一反先前多年对全球化及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引发的诸多问题、焦点的近距离直接关注,提出“无意义、无内容”的概念来进行创作,从2008年作品《无题》开始了一个全新方向的探索,并形成了当代艺术创作的个人语言体系。 白纸,瓷,200 x 100 x 0.7cm(每件),2018-2019年 《白纸》系列或许会让我们在一瞬间想起极简主义艺术,但仔细观察后却会发现,“白纸”的各个边角有不同的卷翘,白瓷本身的特质让这些卷翘看上去更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这种细节将它们与强调使用基本点线面块的西方式抽象或极简区别开来。我们无法将这些作品与各种熟稔的当代语言联系起来,反而却会回想起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气韵”和“意在言外”的追求,就像古人在画具体的梅兰竹菊时,细微的气韵区别可以引发无限的精神遐想,而这种具体性与抽象性的关联却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观念艺术。 王郁洋(王郁洋工作室供图) 1979年出生于哈尔滨。曾在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现定居北京。自2008年起,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任教。尽管王郁洋运用新兴媒体进行创作,但他并没有刻意强调科技的新颖性。他对“过时的”技术、“破坏性”美学和材料浪费所带来的艺术性更感兴趣。他的作品运用了所有可能的媒介。他经常用幽默、虚构和奇观来探索和思考人体、体验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研究人造现实、媒体技术和历史感知之间的关系。 述——一榨纸,175 小时 11 分 37 秒纪录片生成的 15136728 张图片,901 张构树皮纸,铁板,钢管,磁铁,55 × 55cm(每张纸),2013年 在定制的手工抄纸被生产时,用数字录像设备记录手工纸生产的整个过程。之后,将录像资料逐帧生成为画面,再印刷到所定制的手工抄纸上。 纸、磁带、胶片等媒介自“出生”以来一直都在记录“他者”的图像或声音。通过观念和方法上的转换,使纸本身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与现实。同时赋予了纸作为一个独立存在个体的完全自我认知的权利。 *注: 1、 构树皮纸在云南腾冲旧时主要用作甲马,即祭神,祭祖,画符,建房,出行,婚葬。 2、一榨纸是传统手工抄纸的生产单位,每次使用的材料所生产的纸量为一榨。一榨纸大约为1000张纸左右。 邬建安(图片来源:©邬建安 Wu Jian'an,2020) 1980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北京动物园学术委员会委员。如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所言,“邬建安的想象力总在几个维度上同时进行,他的作品也总在几个维度上同时刺激和扩展人们的艺术想象。他游走于文字和图像之间,在抽象与具象之上又加上一个叙事维度。他摆脱单纯的视觉和观看,因此引入了声音和演出。他驰骋于古今之间,跨越媒材和风格:绘画、雕塑、剪纸、装置提供给他多样的语汇,但同时激起跨界、综合、打乱、超越的欲望。” 五百笔屏风(3组),纸本水墨彩墨拼贴、不锈钢喷漆,220 × 576 x 6cm,2016年 《五百笔》是邬建安2015年底以来开始的新系列作品,试图通过吸引公众跟艺术家“合作创作”的开放性方式,讨论和呈现有关“个体与群体关系”的问题。 作品《五百笔—半天云》《五百笔—炼彩》和《五百笔—素风》采用了类似屏风的形制,每件包括前后12幅独立的纸本水墨(或水墨设色)剪纸拼贴作品,营构出视觉韵律的空间结构。作品中的每一笔都出自艺术家本人及他所邀请的不同人士之手,特别包括了日本新泻当地的一些民众。艺术家为他们提供各种型号的毛笔以及墨汁和中国画颜料,他们可以随意选择纸张的尺寸、绘画的工具材料和所画的笔画的形态,唯一的要求是希望他们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情绪状态贯注在每一笔的勾画之中。在绘画完成之后,艺术家再将这些笔划一个个剪下,在一张新的空白宣纸上进行重新拼组,形成一幅幅新的、抽象的形象。 在邬建安看来,这每一个笔画都包含着某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的生理、审美和本真情绪,当它们从原先的位置上脱离出来,成为一件新的作品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有的身份和特征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了新的组合关系中的一部分。在这种新的组合关系的作用下,它们有可能显露出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特质,以一种新的情绪聚合引发观者的某种情感共鸣。 伍伟(图片: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伍伟出生于1981年,中国河南省郑州。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硕士学位,现居北京。伍伟的作品中充斥着触感慾望,涉及文明、野蛮、神话的议题,在材料与空间中寻找新的感受和可能。 祟祟,纸,尺寸可变,2016年 艺术家对纸张进行裁切、重组,以皮毛的视觉质感呈现。从作品的细节可以看出,艺术家制造了皮毛的生长方向以及类似动物身体的起伏和形状,作为一种“拟态”,都注入了大量而有效的工作。在以往作品中时常出现的“兽皮”以及某种附以纯粹色彩的“神兽”,既以局部的、可变换的形态出现,也以纯粹的、抽象化的形式语言组织为新的意味。从深层的角度来讲,一直以来艺术家的工作触及了对当代文化的思考和质疑,作品名为“祟祟”,其中的象征性更像是在当下社会的一个隐喻,做为局部的身体,既是在生长也是在破碎。 市原湖畔美术馆 坐落于距离东京以东50公里千叶县的市原市,于1951年重新改造,并将其置于一片田园诗般的环境景观之中。全新的市原湖畔美术馆于2013年8月初正式开放,由Arisekkei建筑事务所负责设计,他们仅保留了原建筑混凝土结构并以名为“艺术墙”的钢夹板穿插在空间内规划出画廊和展厅。在美术馆旁边的湖泊上有漂浮的雕塑作品,该馆的永久藏品包括特立独行的艺术家维托·阿孔奇(Vito Acconci)的装置和多媒体艺术家桑保久亮太(Ryota Kuwakubo)的作品。 瀚和文化 瀚和文化作为以中外文化艺术贸易、咨询为主旨的专业机构,主要从事版权贸易、艺术策展与经纪、艺术内容运营、文旅研学与文创开发等业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传播中国价值,引进成熟经验与国际资源,提供具有中国文化力的艺术内容解决方案。目前作为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在华授权机构,以“艺术创生”为核心体系,着力于地域型艺术节在中国的开展,以及为“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和文旅转型”等社会需求,提供整合艺术解决方案。首个政府合作县域文旅项目-桐庐大地艺术节将于2020年秋开幕。瀚和旗下还拥有艺游纪、日常关系、Hubart Gallery及华园艺术计划等多个事业品牌。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