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瞭望日本“令和时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4-19 14:28:49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令和一词寓意为和平、秩序与和谐,但似乎不足以迎接日本面对的种种巨大挑战。日本依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依然像是一个稳定的避风港。而事实上,它面临着一些彻底的断裂。”


文/徐静波


日本政府4月1日发布新年号,定为“令和”。新年号自5月1日新天皇即位起施行。


即将过去的“平成时代”,在日本国民的脑海中,是一个“没有战争”的和平时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艰难时代,从阪神大地震到东日本大地震,数万国民在数百年一遇的大地震中遇难;是一个遭遇了泡沫经济崩溃与经济复兴的跌宕起伏的时代……


那么,从5月1日开始正式拉开序幕的“令和时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十年黄金期”


未来十年,日本可能迎来多个高光时刻。因此,一些日本媒体已迫不及待地将令和时代的第一个十年称为“十年黄金期”。


2019年,日本新天皇即位,同年G20峰会将在日本大阪举行;2020年,东京奥运会、残奥会将吸引世界目光;2024年,大阪等日本三大赌城将建成;2025年,大阪将举办世博会;2030年,访日外国人可望突破6000万人次(相当于日本总人口的约一半)。


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2018年访问了日本,在接受美国《福布斯》杂志采访时,施瓦布表示,“日本在创新能力方面没有得到充分认可。现在全世界都在谈论发生在硅谷和深圳的事情,却没有意识到,日本已经创造出非常成功的创业社区。”


他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工智能(AI)、大数据和物联网,这些强大的技术常常成为争议主题,各国正在努力解决相关难题,日本将在全球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


达沃斯论坛董事会的核心成员穆拉特·索米茨持类似观点,他认为,在达沃斯论坛对日本诸多重要贡献的预期中,无人驾驶技术和精准医疗的发展引发广泛关注。虽然日本已经是汽车技术领域的领头羊,但它在精准医疗方面的优势却鲜为人知。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有创建这类基础设施、操作系统和数据政策的机会,它们不仅可改善日本民众的生活,也带来很多创新的机会,创业公司可以来此发展。”索米茨对日本寄望颇高。


日本媒体在展望令和时代的日本科技与产业时,也将AI技术与再生医疗放在了首位。《日本经济新闻》在新年号发布后的评论中指出,世界人工智能领域70%的传感器来自日本,生产人工智能设备的精密机械和机器人60%来自日本。全自动驾驶汽车已在日本城乡广泛试验,2020年东京奥运会期间的比赛场馆与选手村将实施全自动驾驶运营。


此外,据《日本经济新闻》的评论,软银集团和丰田汽车公司开始联手打造世界上第一个“社会5.0”智能化未来社会;iPS细胞研究可能获得革命性突破,iPS细胞将进行人工器官孵化培植临床治疗,心脏、肝脏、肾脏、眼角膜等人体器官有望实现自由更换;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和技术的突破,日本人有望进入“长命百岁”的时代……


挑战不容忽视


机遇的另一面是挑战。有分析指出,日本需要认识到,如果在令和时代不解决好“少子老龄化”等社会顽疾,“长命百岁”也意味着“国难当头”。


法国《费加罗报》在《日本面对令和时代的挑战》一文中这样说:令和一词寓意为和平、秩序与和谐,但似乎不足以迎接日本面对的种种巨大挑战。日本依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依然像是一个稳定的避风港。而事实上,它面临着一些彻底的断裂。


《费加罗报》指出,在人口方面,日本将从现在的1.26亿跌至2060年的9000万,乃至2100年的6000万,人口加速老龄化和劳动力匮乏已经可以体现这一点。如今,日本164个招聘需求仅对应100个求职需求。在经济方面,通缩压力持续,经济增长低迷,而出口受到一些国际因素影响,导致贸易增长放缓。


在企业方面,管理依然存在漏洞,创业文化难以为继。在金融领域,国债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250%,眼下储蓄能力和世界债权人的地位正在消失。


《费加罗报》还指出,在政治方面,自民党近乎垄断的统治导致政治阶层贪污腐化和墨守成规。因此,日本只有像2011年福岛灾难时早已强调的那样重塑自己,别无选择。


《费加罗报》文章认为,日本在21世纪新的国际形势下,不可避免地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定位。面对美国时保持自己独立,同时寻找一些盟友。例如,日本签署了对自己有利的跨太平洋协议,2月1日正式生效的与欧洲的协议覆盖6.35亿人口,占世界生产总值30%,以此来应对美国保护主义转折。


(作者系日本问题专家、亚洲通讯社社长)


来源:2019年4月17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8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