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日本天皇为什么没有姓?或因日本人害怕孟子的“易姓革命”说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hxxkw.org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2-22 22:18:33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日本第125代天皇:明仁 随着明仁天皇退位在即,日本天皇家一些私密也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其中一个最为人气的话题是:日本天皇家为什么没有姓? 日本天皇没有姓吗?那么明治天皇叫睦仁,大正天皇叫嘉仁,昭和天皇叫裕仁,现天皇叫明仁,即将即位的新天皇叫德仁。这些不是姓氏吗?是的。这些不是姓氏而是名字。日本皇室采用宫号(尊称)+名字的方式。如现天皇名字是“继宫明仁”,继宫是宫号,明仁是名字。皇太子的名字是“浩宫德仁”,浩宫是宫号,德仁是名字。他的女儿“敬宫爱子内亲王”,敬宫是宫号,爱子是名字,内亲王是封位。而这个封位是从奈良时代开始的,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 日本姓氏研究学者丹羽基二,著有《日本人的苗字》。书中认定日本人的姓氏之多已经超过30万,为世界之最。而在这30万的姓氏中,没有一个是属于天皇的姓。天皇是没有姓的。但没有姓的人,则向他人赐姓。这个构想怎么看都是奇怪的,怎么想都是不可思议的。 那么,这个构想是何以出台的?还真的不好说。日本的历史学家也没有一个到位且通俗的说法。日本学者松本健一在2014年曾出版《孟子的革命思想与日本》一书。他的问题意识在于他在书中设问天皇家为什么没有姓?这位学者的思路转向了中国的孟子。 一个仰天结论是:天皇没有姓与孟子有关。日本自古就有将《孟子》书从船上带回,则会遭遇风暴沉船的说法。表明孟子与日本国体不符。日本人怕孟子什么呢?怕孟子的“易姓革命”说。 这个学说认为,天赋予有德之人统治国家,而这位统治者一旦“失德”,就必须起来革命,推翻这位失德者,让新的有德者来统治国家。所以,在中国汉高祖刘邦姓刘,唐太宗李世民姓李,明太祖朱元璋姓朱。刘李朱是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吗?显然不是。所以这就叫“易姓革命”。我们记忆犹新的是明代最后皇帝崇祯帝,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包围在景山,在欲用自己的手杀死自己的皇女长平公主的时候,说的“汝何故生我帝王家”这句话。你看,“易姓革命”是多么的血腥。 日本的天皇家之所以少有这样的一幕,就在于在皇统上至少还保有逻辑层面的一贯性,也即所谓的“万世一系”。而之所以能万世一系,一个原因就在于天皇没有姓。因为天皇没有姓,有姓之人就没有办法(在正统性上)除掉天皇自己当天皇,所以就不会发生“易姓革命”的改朝换代,所以即便是织田信长,即便是丰臣秀吉,即便是德川家康,没有一个想杀掉天皇自己当天皇的,所以日本人说“大化改新”而不说“大化革命”,说“明治维新”而不说“明治革命”。 德川家康一开始是很崇拜孟子的,认为他的“有德者”理论是很先进的。但一旦具体地论证到德川政权正当性何在的时候,聪明的家康就毅然抛弃了孟子。因为他看到了潜在的危险:搞得不好“易姓革命”会革到自己的头上。德川政权之所以能保有近300年的和平,一个原因就在于德川家康不再把“朱子学”当作官方意识形态加以使用。 天武天皇像(大和国矢田山金刚寺蔵) 那是否可以这样说,日本天皇没有姓是为了防止改朝换代的革命爆发?问题当然不能这样直线化。但作为构想,则无疑是很出色的。 这个构想者是谁?就是第40代天武天皇(在位673-686)。天武天皇在684年决定了八个种类的姓:真人,朝臣,宿袻,忌寸,道师,臣,连,稻置。简称“八色姓”。这八色姓是用于天皇家吗?不是的。是为了天皇赐予他人用。赐姓者是天皇,被赐者还能抢夺天皇的皇位来个“易姓革命”吗?应该说可能性就很低了。 没有姓是为了防止革命发生,虽然这个说法怎么想都是令人生疑的,但日本的“言灵信仰”就是从这里发端的。只要附上姓名,王朝就有了更替的可能性。语言和姓名中暗含的这种强力,日本人是信服的。 而且日本人还坚信人的姓名中就有人的灵魂,如果真实姓名被想要加害你的人知道了,那么你的人生便会受到他人的控制。因此很多日本人都有两个名字,一个是要时常隐藏起来的真实姓名,一个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假名字。从这个意义上说,天皇没有姓也是忌讳的需要。忌讳什么?忌讳被人口头上经常提及或说起。如第50代恒武天皇忌讳“山部”,当时所有姓“山部”的都要改成“山氏”,第53代淳和天皇忌讳“大伴”,当时所有姓“大伴”的都要改为“伴”。 若要再追问日本的天皇为什么没有姓这个问题,其视点也可以转换成另一个问题:日本大和朝廷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如果大和朝廷的祖先是从朝鲜半岛来的,那么其子孙如果没有姓是不可思议的。中国大陆也好,朝鲜半岛也好,从帝王到庶民都有姓。当然,朝鲜半岛也有天孙降临的神话,帝王的祖先也是从天而降,但他们都有姓氏。 传说中天孙降临之地:高千穂河原 仔细思考的话,在氏族制社会里,姓是表示祖先由来的符号。所以自称天孙的氏族没有姓,是极为奇妙的话语。那为什么只有日本是个例外呢?思考点恐怕在这里。原本是有姓的,但后来隐蔽了起来。问题是当时的日本是个后进国,朝鲜和中国是先进国。 从先进国来的氏族称霸日本,日本人为什么一定要隐名埋姓呢?对这个问题日本的历史学家都无解。当然硬要解读这个问题的话,以下的若干点恐怕也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思路。 首先,这里的“姓”读音为“kabane”。原意为在朝廷里表示一种职种和功绩。天皇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向臣下赐姓。如臣/连/直/首/造五姓。如赐予中臣镰足的“藤原”姓。如赐予丰臣秀吉的“丰臣”姓等。在朝廷中占据中心地位的天皇向臣下赐姓,这个立场表明自己就是君临姓氏之上的存在。因为自己是君临姓氏的存在,所以自己就不需要姓氏了。这是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所持的一个观点。 这个观点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另一方面,姓氏与血缘有关联。比较多见的是一族的居住地,或庄园,或领地等地名。如三轮氏,葛城氏,苏我氏,出云氏等,就是用地名作为姓氏的。但从理论上说日本所有的国土都是天皇家的领地。也就是说,天皇家是日本一个特殊的家,而且仅此一家。所以“姓”也好,“氏”也好,用来与他者区分开来的必要性也就没有了。这表明作为神之子孙的天皇是一种中心的存在。 从镰仓时代开始,作为武家栋梁的征夷大将军,有一个基本常识就是“朝臣”是姓,“源”是氏。所以在日本有征夷大将军就是源氏的说法。 从源赖朝创立镰仓幕府,到室町幕府到德川幕府,都是有源氏来担当征夷大将军的。其结果幕府将军都是源氏,征夷大将军等于朝臣。如源赖朝,正式的姓名是“源朝臣赖朝”;创立室町幕府的足利尊氏,正式的姓名是“源朝臣尊氏”;创立江户幕府的德川家康,正式的姓名是“源朝臣家康”。而这个“源”字姓氏是由谁选定的呢?原来是由第52代嵯峨天皇选定并赐予自己的御子的。作为臣籍下降的32人,都被赐予一个“源”字。嵯峨天皇为什么喜欢“源”字?原来这和中国有关系。 纪录中国魏王朝的历史书《魏书》,有“源贺传”一节。魏王朝的世祖,令同族河西王的儿子贺臣籍下降,并同时任命他为西平侯龙骧的将军。为了分姓,赐予贺为“源”姓。嵯峨天皇通晓中国古典,可能也读过《魏书》。所以在赐予32人御子的姓时,想到了魏书里的“源”字。天皇选定的“源”姓,被幕府将军们使用,表明幕府将军再伟大再有实权,也只是天皇家的一个“朝臣”而已。这里的“源”姓,其实则发挥着意想不到的紧箍咒的作用。 祭祀着日本皇室祖先的伊势神宫内宫 但这里还是有个疑问的:天皇家到底有过姓没有?中国历史书《随书/倭国传》里有倭国王姓“阿每/天”(あま/まあめ),字为“多利思比弧”(たりしひこ),号为“阿辈弥”(おほきみ)的记述。这表明7世纪初日本大王家是有姓的。但日本学者认为这是个学术误会。这些用汉字表示的假名发音,恰恰表明的是天孙降临神话意识形态的投影,而不是姓氏。从这个视点出发,笔者以为日本的天皇之所以没有姓,还可以从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来看。 从当时的历史状况来看,中国的隋帝国要求遣隋使在向皇帝作仪礼之际,必须带姓。为什么要带姓?带姓则表明其身份是属于臣属。当时的倭国在与中国王朝建构外交关系的时候,其大王是没有姓的。而没有姓则想表明在与中华帝国交往中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对册封关系抱暧昧的即不予肯定也不予否定的态度。当时与中国王朝交往的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稍晚些的新罗等朝鲜王朝,他们都有姓氏的。如高句丽是“高某”,百济是“余某”,新罗是“金某”。这里的高/余/金都是各王室的姓。这些国王带上自己的姓氏,与中国王朝确立朝贡关系。 从史料上看,公元478年倭国日本以“征东大将军”“倭王武”的名义,向中华帝国朝贡之后,到隋朝统一中国的581年为止,100多年间与中国王朝没有往来过。公元701年,日本颁发的《大宝律令》中有一条规定:天子是祭祀所用之号。天皇是诏书所用之号。皇帝是华夷所用之号。这里引人注目的是,天皇与天子,皇帝的并列关系,在法律文书里得到了首次确立。7世纪的东亚,隋唐有高句丽,百济,新罗的对抗。但唐和新罗联手,灭了高句丽和百济。 唐册封渤海和新罗为王,不过日本在7世纪以后,不接受“王”的册封。《大宝律令》里对天子/天皇/皇帝的界定,就隐含了日本独自的立场。超越“王”的存在的天皇称号,是日本律令的最大看点,也是当时日本朝廷国际意识高扬的一个表现。 王——大王——天皇。 与此对应的读音为: キミ——オオキミ——スメラミコト(テンノウ)。 这里,“天皇”两字虽取自中国的汉字,但最初并不是TENNOU/テンノウ的音读,而是SUMERAMIKOTO/スメラミコト的训读。 何谓训读?就是日本化的汉字读音。说得再明白一些就是日本独自的意识形态。而这个独自意识形态的最初显现与发端,就是天皇没有姓。从国际视野看,日本的天皇没有姓,在当时就是在挑战一种国际秩序——“天朝朝贡册封体制”。笔者以为,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很难从本质上理解明治维新为什么能够成功,就很难理解战后日本为什么会转型成功,就很难理解日本天皇制又何以成了一种伸缩有余,张弛有度的世界文明的范型。 所以,我们今天谈论日本天皇没有姓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谈论日本文明中隐含的不为我们所重视的某种要素。虽然中国皇帝说过:众生必死/死必归土。但日本天皇也说过:众生必死/死必归天。以天子自居的皇帝,最后失守了天。以人神自居的天皇,最后守住了天。完全不同的思考。完全不同的路径。那么这种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路径,又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否也与天皇没有姓有关? (本文为作者原创稿,文中图片均来自维基百科,转载请留言获得授权。) 姜建强专栏丨寂光院 姜建强,旅日学者,致力于日本哲学和文化研究,著有《另类日本史》等。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