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国宝背后的中国故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东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1-1 9:42:03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WX20181231-221541.jpg


宋代的瓷坛明珠


辉煌的建盏传奇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①在华夏民族宏伟而漫长的五千年文明中,宋朝因其远超前朝的经济发展、繁荣鼎盛的历史文化,被后世誉为悠悠长河里最耀眼的明珠。


1.jpg


△ 北宋名画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时各项生产技术先进发达,手工行业遍地开花,在瓷器制作方面更是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宋代斗茶盛行,故茶器尚黑。建盏因其在1300℃以上的高温中,窑变出如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绚丽多彩的釉色而闻名于世,与青瓷、白瓷形成“三分天下 ”之势,②成为黑釉瓷烧制技艺的巅峰代表。


WX20181231-221017.jpg


△ 宋徽宗《大观茶论》


作为宋代皇室的御用茶器,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亦被邻国东瀛称为“天目 ”,奉为国宝。日本僧侣曾在我国浙江临安天目山径山寺学佛,回国时带回一批建窑烧制的黑釉茶碗,因采自天目山,被日本称为天目碗。


宋代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南宋时期为防止钱币外流,规定凡外货不用金银铜钱,而以瓷器绢帛为代价兑换,因而瓷器输出量更大,销往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③受中国茶道的影响,黑釉茶碗在日本茶文化中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举国上下将之视为茶具中的珍宝,并将宋代茶文化与自身结合,诞生的日式抹茶文化延续至今。


WX20181231-221102.jpg


左上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曜变建盏


右上日本龙光院藏曜变天目


左下日本腾田美术馆藏曜变建盏


右下大阪国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宋代建窑油滴天目


如今,日本各大博物馆、寺院、美术馆和民间都收藏了数量可观建盏精品,甚至包含了国宝级的、重要文化遗产级的南宋建窑油滴茶碗。其中“曜变”因烧成难度极大传世甚少。在日本四只被定为国宝的茶盏中,三只属曜变盏,一只属油滴盏。其中,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收藏的曜变建盏是公认的“天下第一宝碗 ”; 而另外那只国宝级油滴盏同属“安宅旧藏”的传世名品南宋油滴天目茶盏,更是以7800万刷新建盏的拍卖纪录,让无数收藏家为之倾慕对其咂舌。④


WX20181231-221841.jpg


△ 宋建窑刻“進琖”铭盏标本和宋建窑刻“供御”铭盏标本《点漆未能绳纯黑—黑釉瓷的发展演变与鉴赏》


宋代斗茶成风,朝野上下,都对建盏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客观上刺激了建盏的生产。建盏古窑芦花坪窑址便是建窑遗址中面积最大的一处,以烧制专供宫廷用的黑釉盏为主。上世纪末曾出土过碗底阴刻“供御 ”或模印“進琖(进盏) ”的古盏,而清陈浏所著《陶雅》(宣统二年刊行)中载:“底上偶刻阴文‘御供’两字”。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见证了建窑曾烧制御用茶盏的辉煌历史。⑤


WX20181231-221936.jpg


宋时,除了建阳的建窑外,全国各地窑口都在争相模仿生产黑釉茶盏。如国内知名的福清窑、武夷山窑、茶洋窑等数十家窑口都有仿烧,逐渐在宋代形成以建窑为主的建窑系。 ⑥建窑原本只是民窑,但因符合时代审美被宋人推崇备至,建窑走上了中国古代陶瓷史上一代名窑的位置,在宋代被称为贡窑,宋之后,则为民窑。


随着朝代更迭,宋元交替,蒙古的凌冽的寒风带走了悠长茶韵,两种文化交融碰撞,大相径庭的生活方式削弱了古人对这种饮茶方式的执着。建盏因茶而兴,也因茶而寂,其盛名永远定格在了两宋的山河画卷中。


WX20181231-222035.jpg


△ 建阳龙窑遗址


WX20181231-222116.jpg


茶与器并蒂发展


宋代审美与茶文化的高度契合


建盏的盛名离不开茶的影响,中国的茶文化在宋朝有着极高的地位。宋人沿袭了前朝嗜茶的习俗,将唐人原有的茶文化基础精进深化,形成独特的宋代饮茶习俗。水为茶母,器为茶父。建盏虽诞于唐末五代,却在宋朝应运而起,茶文化与瓷器并蒂发展,将两宋独步古今的文学造诣与登峰造极艺术创作融于盏中。


WX20181231-222208.jpg


△ 斗茶图


唐末宋初,伴随着品茶方式由“煎饮 ”到“点饮 ”的转变⑦,茶与茶的“厮杀”以“斗茗”之名首先在建安地方倡行起来,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品评分高下,以类似于现代茶王赛的形式验证茶的优劣。“茶色白,宜盏黑”这种流行在民间的闲暇雅玩,用带有挑战性的胜负色彩调和了宋人日常中的生活情趣,加之意蕴悠长的品茗意境迅速火遍大江南北。


WX20181231-222255.jpg


△ 宋朝宫廷茶会


民间的斗茶之法,从此登场了大雅之堂,建盏成为两宋上层统治阶级最偏爱的茶具。用建盏喝茶,既能保温隔热,又有助于激发茶香。其玲珑的器型、浑然天成的釉色,使得宋徽宗与王公权贵们“以盏斗茶 ”为乐,建窑黑瓷风靡当代。


WX20181231-222336.jpg


△ 蔡襄《茶录》


建盏的兴起更体现了宋人对高层次艺术品质感的追求,理学文化在宋代的历史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虽属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⑧对于茶器的挑选上,宋代文人们往往追求的是更深层次的、更有内涵的意境之美。这种神秘端庄极富东方美感的黑瓷,大大迎合了宋代超前的审美意识。其黑瓷釉面宁静庄重,极具光华却不刺眼,传达出与时代相符平静柔和的心绪意境。


WX20181231-222420.jpg


国宝复兴计划


断代百年的建盏重获新生


千百年间,建盏漂洋过海走进日本僧侣的禅房、被欧洲的收藏家视为宝物赏玩,第一名碗曜变天目被日本奉为国宝。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中国大地,作为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和陶瓷艺术,中国的现代匠人,也走上了建盏烧制技艺的复兴之路。


WX20181231-222532.jpg


△ 恢复宋代建窑兔毫釉(建盏)专家组成员合照


1979年,以刘唐慎老师为带头人,由中央工艺美院、福建省科委、省轻工所和建阳瓷厂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组成的建盏复兴小组,经过2年艰苦研究与反复实验,终于在1981年,首次用传统龙窑柴烧的方式,复烧出仿宋兔毫建盏。这一事件标志了失传七百多年的技艺终于在中国瓷坛重现光彩。


WX20181231-222604.jpg


△ 刘唐慎与研究组成员鉴赏油滴黑釉瓷


建窑的恢复难度极大,是我国八大古窑系中最迟恢复的一个窑系。⑨在仅有的几篇考古发掘资料的基础上,他们拿着老窑址的瓷片标本,走遍了窑址周围的矿山,将采集的矿料与老瓷片进行无数次的对比分析,最终找到建盏烧制的秘密。


1981年5月,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轻工部陶瓷所,外交部总务司、上海博物馆、上海硅硼酸所等单位及专家,对复烧的建盏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这只仿宋兔毫盏不仅神形兼备,其釉色、纹理、胎骨、造型等都达到了宋代建盏的水平,可以说是大获成功,并获得国家科技四等奖。⑩


WX20181231-222707.jpg


△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后,建阳匠人们薪火相传,在原有基础上不断研究新的配方及技术,在90年代中期,仿宋油滴盏、鹧鸪斑盏也都大获成功,逐渐走入市场。⑪2011年5月23日,“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恢复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可以说是一场今人与古人间的对话,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探索中,匠人们用烈火与泥土窑烧出属于中国大地的光华与色彩。


WX20181231-222809.jpg


复杂的建盏烧制技艺


每一只成功的盏都是人、泥、火的完美结合



△ 建盏烧制技艺的十三道工序


今天,烧盏烧制的工艺流程也在不断精进,匠人们通过无数次的实践,总结出建盏烧制的方法。建窑建盏的烧制技艺,需要经过选瓷矿、选陶土、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工序手工完成。建盏的釉面在1300℃以上的高温焙烧中自然垂流窑变,形成如油滴、兔毫、鹧鸪斑、曜变、乌金、柿红、茶叶末 釉等独一无二的色泽和斑纹,栩栩如生,浑然天成。⑫



△ 建盏烧制技艺的十三道工序


在现代陶瓷工艺学里,这种釉称为“铁系结晶釉”。建窑黑釉在高温熔烧中,将单质铁从釉和胎里还原出来,根据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氛围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花纹。所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也是建盏的“天成”原则。⑬



△ 建盏烧制技艺的十三道工序


建盏制作的原料,需要选择当地的风化铁矿石和草木灰为釉料,选择当地含铁量较高的红土作为胎土;拉胚的步骤对于匠人的手艺要求极高,捻指间,盏器的形状、流畅度,在此分晓,由于建盏的收缩比高达20%左右,所以在拉胚时,特意把器型做大一些;建盏通常采用手握圈足的蘸釉方式;装窑要平稳、细致,耗时耗力;焙烧时要控制窑温,过高或过低都无法烧制出美丽的釉色。


然而,即便是遵循这样的步骤,依然不能确保每一只盏都能烧制成功。建盏的成品率极低,这也决定了每一窑,每一盏的命运无常。建盏从土地中来,纵然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等待,但开窑的瞬间,它也可能面临新生或毁灭,这就是建盏的本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 建盏烧制技艺的十三道工序


烧制一个完美的建盏无暇的建盏是非常难的,对于建盏的烧制难度理解,可以从坯、釉、窑温和窑中气氛这四个制瓷因素的制约程度去考虑。⑭


建盏的坯体材料是采用一些氧化铁含量高达8%左右的釉色黏土配置,这些天然原料塑性差,收缩大,耐火度不高。用这种泥料拉坯成型的茶盏,在干燥阶段就很容易变型或开裂。而氧化铁在高温还原阶段不仅降低坯体耐火度,还易使坯体起泡,在1300℃以上的还原焰中,极易产生变型、起泡等缺陷。


WX20823-223400.jpg


△跳釉、黏底、裂底


建盏釉层厚且流动性大。施厚釉是釉色的需要,釉色包括釉的底色和釉面斑纹。釉层太薄,釉不黑,釉薄处呈酱色。釉层薄,兔毫斑纹短,不流畅。油滴、鹧鸪斑的斑点也不大,所以施厚釉是必要条件。但是干燥时厚釉收缩大,易开裂或脱釉。另外1300℃的高温使得釉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大,釉层从上到下逐渐加厚,上下不均,对斑纹的形成造成影响。


WX20181231-223439.jpg


△针孔、缩釉、起泡


建盏烧成温度高且范围窄。烧成温度高易使建盏坯起泡、变形。釉下垂粘底。建盏烧成温度高,是釉面斑纹的需要。温度过低,斑纹稀少,甚至无斑纹。兔毫、鹧鸪斑、曜变斑纹要在还原气氛的条件下形成, 但建盏釉属于铁系结晶釉,结晶的物质是铁氧化物,易回熔到釉中,使得结晶物质处于不稳定状态,直接影响斑纹的形态和色彩。特别是银蓝色的斑纹,更处于稍纵即逝的状态。


WX20181231-223520.jpg


左上兔毫


右上柿红


左下油滴


右下茶叶末


一件优秀的建盏是在大量的废品的基础上产生的。优秀的褐兔毫占比率不到千分之一,优秀的银兔毫占比率不到万分之一,而鹧鸪斑和曜变分别属于十万分和百万分之一内的作品。


WX20181231-223605.jpg


曜变


建盏制作难度大,烧成几率低,生产成本高,是建窑的重要特点,它蕴藏着令人神往的迷一般的建窑最本质也是最丰富的内涵。高难度的艺术,任何一位大师的能力都极其有限,一生中留下的佳作只可能是少量。所以,每一只成功的柴烧建盏,都是人、泥、火的完美结合,是对宋代建盏纯正的一脉相承。


WX20181231-223641.jpg


WX20181231-223653.jpg


WX20181231-223700.jpg


互联网时代下的建盏复兴


新纪元


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中华大地吹过40周年,在建盏的发源地中国建阳,一代又一代的建盏匠人,正在如火如荼地传承这项曾经断代百年的传统手工技艺。而建盏所带来的历史文化以及茶源文化,也让建盏进入到新的复兴时期。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建盏,更多地融合了现代工艺技术、生活美学及创新意识。因时而生,因势而变,当下建盏也不只是局限于服务茶的器皿,它厚重沉稳的本质和特色,使它可以更多的为新中式美学生活服务,延伸至酒器,花艺,香道等领域。器型的升级,功能的拓展,市场的需求,更加推动了建盏创新的脚步。


WX20181231-223825.jpg


△龙鳞彩金石榴花瓶


WX20181231-223834.jpg


△全手工建盏茶具


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下,2018年,东家·守艺人App 作为传统手工艺电商平台,在第二届中国匠人大会上首次提出「匠星计划」。该计划是东家平台的重要战略项目,致力打造明星匠人,传承中国手工艺品,撼动中国匠心产业,推动东方美学复兴。


12月初,建阳作为「匠星计划」 的首批试点城市,联合东家,推出了“东家建阳建盏周”的线上线下联动活动。东家通过互联网新思维,依托自身平台资源优势和对产业地深入了解,从匠星的个人品牌,产品互联网化销售,和跨界合作等方面,打造了产业互联网的典型案例。此次东家和建阳当地匠星的合作,通过整合营销手段,联合线上线下传播渠道,推广建盏匠星群体和建盏文化的影响力,有效传承建盏文化,助力建阳建盏产业链的完善和长远发展。


中国的建窑,世界的建盏。 ”建盏文化的未来与发展,必然是一片璀璨与光明。


【参考资料】


① 陈寅恪,原句 ⑧“宋明理学”百度百科


②《建窑建盏》p3 ⑨ 刘唐慎,原句


③《建窑建盏》 ⑩《建盏一览》p5


④《茶道生活》p20 ⑪《建盏一览》p5


⑤《建窑建盏》p6 ⑫《建盏一览》p6


⑥《建窑建盏》p4 ⑬《建盏一览》p13


⑦“斗茶”百度百科 ⑭ 李达论文《建盏鉴赏》


撰 文 | 东家


编 辑 | Luca


图 片 | 来源于东家&网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