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从《本草图谱》看中日本草文化交流与变异现象

作者:杨卫华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2-25 19:59:03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吸收西方绘图方式 和日本浮世绘手法引发差异


为何《本草图谱》编排体例仿照《本草纲目》,而图绘形式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是西方植物绘图构图方式的影响。江户时代后期,西方自然科学知识通过荷兰传播至日本,称为“兰学”。岩崎常正所在的小野兰山学派本草学术圈与日本兰学家交往密切,通过兰学家宇田川玄真,岩崎常正接触到西方植物学著作《物印满草木谱》,并了解了西方植物绘图方式。西方植物绘图要求物象结构清晰,细节精确,通常把植物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绘制,画面中心描绘出植株最具特征的部分,四周空白处添加几个局部放大和分解图像,描绘出各部分的细节。这种绘图方式给岩崎常正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将《物印满草木谱》中“番红花”“甘松”“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等一一绘入《本草图谱》。这种分解和局部放大的构图方式还对《本草图谱》的其他部分绘图产生了影响。如上述的“莲”的各部分分解图,芳草类中的杜若、山姜、高良姜、姜黄等的绘图都用到了类似的画法。


在表现方式上,《本草图谱》还借鉴了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创作技法。“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盛行的描绘四季风景、名胜古迹、戏剧人物、世俗生活的风俗画。物象造型重视线描,画面基本没有光影明暗等立体效果,主体突出,色彩清新,明净雅洁。构图方面,在描绘容量较大的内容时,常使用续绘的构成手法,采用连续的版面把几幅同主题画作片段拼接成一件完整作品。《本草图谱》无论从画面的线条、色彩、风格表现、续绘手法来看,都与浮世绘有明显的相通关系。《本草图谱》最早出版的数卷采用的是木刻版画的形式,图像首先采用纤细的线条工笔双勾描绘出轮廓,然后交给刻工根据线稿雕刻出线版,线稿印刷完成后,再交由画工施彩。后来出版的各卷为手绘。手绘作品无须再雕刻线版印刷,有的画面省去线描双勾轮廓这一步骤,直接用色彩晕染出药材形态,依势行笔,意在笔先,对药材的枝叶、花果、根茎、色彩、纹理的描绘都很精到,与浮世绘大师喜多川歌麿《精选昆虫图录》中的花果植物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续绘的构图手法在《本草图谱》中也得到了广泛使用。


《本草纲目》的东传给日本本草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日本《本草图谱》根源于中国本草文化,借鉴了西方植物绘图方式和日本浮世绘创作手法,形成新的表现形式,并逐渐向植物学、动物学等近代生物学发展,异质文化交流促进了本草图像从同一性走向差异性,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进行,本草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可能会有更为多样化的发展。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古代本草艺术图像研究”(17YJA760070)、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明代彩绘本草图像艺术特征研究”(2016SJB76010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艺术学院、常州大学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