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人的自杀情结为何那么重?单看芥川龙之介的经历就明白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历史大爆炸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6-23 20:03:43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最近读了很多日本的文学作品后发现,虽然很多文学故事在读过之后,不久就记忆不甚清晰了。但对于这些书籍的著作者却印象深刻,比如很多日本文坛上不世出的文学大家、大文豪,最终都选择了以自我了结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三岛由纪夫,到川端康成,再到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芥川龙之介。尽管他们的经历、出身、所处时代各有不同,但他们最终选择走向死亡的命运却极其的相似。



也许有人说,日本本来就是一个有着“自杀情愫”的民族,当然我不否认这一点的作用和影响。但是能够致使一个人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单凭这一点原因实在是太过于单薄了。而在这其中,我想“芥川龙之介”应该算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颇为值得一说的人了。因为对他的死,我更想用“向死而生”来形容。可以说芥川龙之介只是去找寻一个于他而言,更加理想的“生”的方式罢了。


芥川龙之介的本姓其实并非“芥川”,而是“新原”,出生于日本东京一个很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送奶工。在龙之介未满一岁、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他的母亲就突发疯病,之后龙之介就被舅父收为养子,跟随舅父改姓“芥川”。芥川虽是当地的士族大户,但寄人篱下的日子,加之对生母发疯的恐惧,芥川龙之介惧怕自己有一天也会像自己的母亲一样,于是龙之介变得愈发的敏感、拘谨而多疑。



尽管如此,自幼跟随舅父生活在士族大户的芥川龙之介饱读诗书,这为他日后成为日本文坛大名鼎鼎的大文豪奠定了基础。他自幼的敏感而多疑的悲观性格,也在他日后的文学作品中显露了出来。最著名的《罗生门》,就通过描写一个本来生性善良的家仆在罗生门遇到一个靠拔死人头发做发套为生的老妇人后,将老妇杀死,并且扒了她的衣服逃走的故事。在芥川龙之介的笔下所有的人都是充满着自私自利和人性劣根性的人物。芥川龙之介借此讽刺着当时那个冷酷无情、阴冷晦暗的日本社会。


在后来,脆弱又敏感的芥川龙之介先后经历了与初恋女友分手,被逼承担养父母、亲生父母的赡养,二姐一家突遭变故背负巨额债务后的投靠等等。这使得芥川龙之介不断背负着经济与家庭的重担,不堪重负的他再也无法写出任何文字。要知道,对于他而言,写作就是他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家庭的重担、文学创作的阻碍,让芥川龙之介的身心备受折磨,他已经在这个无情的现实社会中找不到任何他可以“生”的希望和理想了。换言之,他已经失去了在这个世界任何可以“生”的方式了。


于是,芥川龙之介最终选择了服毒自杀,他以死亡的方式去找寻他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理想的国度了,于他而言,这或许也算是另一种“重生”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