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在中国,日本动画为何比真人片更卖座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chinafilm.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5-11 14:05:06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近日,中日双方签署了电影合作协议,日本电影的引进再度成为关注焦点, 在《哆啦A梦:伴我同行》、《你的名字。》相继成为爆款之后,在中国,做日本电影生意的人越来越多。这个五一档,离开吉卜力自立门户的米林宏昌就带来了他的新片《玛丽与魔女之花》,虽然看起来不巧的是,一部中国本土电影《后来的我们》正在惊人地“爆发”。 作为日本电影的一张名片,日本动画在中国内地的发挥相对稳定,尤其像《航海王之黄金城》、《火影忍者剧场版:博人传》这样的经典动漫IP,粉丝基础强,5000万-1亿元的票房定位已成业内共识。 不过,相较动画电影霸占票房收割重镇,日本真人电影则惨淡得多。 有人调侃,在中国最红的两个日本“影星”新垣结衣、是枝裕和,都救不了内地低迷的日本真人电影。至今最佳成绩被《银魂》夺得,8140万元,还沾了“漫改片”的光。忧心的影迷一度在讨论“日本真人电影究竟要什么题材才能在中国破亿”。 其实对日本动画和真人电影在中国不同的境遇,或许还有些深层原因,能为这道疑题找出一点答案。 日本真人电影在华低迷,动画其实也生不逢时 《与君相恋100次》《深夜食堂2》都只有1300万元票房 在动画研究学者看来,或许是中日电影交流最初的非商业性质,注定了日本真人电影和中国观众的“交往”始终是以艺术性和审美情趣为主导的状态,说巧合也好,是缘分也罢,过了这么多年后,似乎始终是这样一种定位。引进到中国的日本真人电影大都精致细腻,却不是特别契合当下中国国情的那种“商业片”。 日本电影在中国的放映可以追溯到40年前。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反映到文化界,第一届日本电影周随之诞生,作为外片,日本电影全面进入中国普通观众的视野并带来广泛影响,其步伐甚至比欧美影片都要早。《远山的呼唤》、《追捕》、《人证》等一度是中国百姓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 《远山的呼唤》 但到了80年代,日剧大行其道,那时候中国很多电视台都会播放日剧,不只是CCTV-1。《血疑》、《血的锁链》、《血的迷雾》、《姿三四郎》、《排球女将》……山口百惠对那时很多中国人而言,就是女神一般的存在。 而日本电影呢?进入90年代,则有几类在中国特别走俏。一类是以《午夜凶铃》为代表的恐怖惊悚片,另一类是岛国动作片。在碟片流行的时代,它们是日影“主角”,包括日本的一些悬疑推理片,往往充斥暴力、血腥镜头,但这些都没有办法在中国的电影院里呈现。 那么到最后,看起来能赚钱的日本片种几乎只剩下动画,题材保险,质量过关。 不过,日本动画电影之于中国市场而言,也有些生不逢时。有资料显示,从1978年到1994年,中国正式引进的外国动画电影不过8部(虽然4部是日本动画电影)。直到1995年,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狮子王》在中国上映,才真正在影院里让中国观众领略到了动画长片的魅力。然而,这一次,却是好莱坞动画敲开中国大门的伊始。 在《狮子王》之前,很多中国人只知道“动画片”,却并无“动画电影”的概念。70年代末期,不少中国家庭有了自己的电视机,当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了迎合电视台的播出需要,甚至把《大闹天宫》、《天书奇谭》、《哪吒闹海》,包括中国正式引进的第一部日本彩色宽银幕动画《龙子太郎》等,截成一集一集的时长,在电视台播放。 但1995年《狮子王》的横空出世,使对“动画电影”还懵懂不知的中国人一下子就把关注点转移到好莱坞动画上。一直到2007年才有了《哆啦A梦:大雄的恐龙》打破僵局。 “虽说真人电影在中国状态低迷,动画电影也只是比真人电影好一点而已,在进影院这个问题上,也由于中日关系的不稳定性,使得日本电影一直处于一种波动的状态。”专家表示。 经典动漫IP市场回报稳定,真人电影格局渐小 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承载着不少观众童年回忆的《哆啦A梦:伴我同行》,用5.3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在冰封的中日电影壁垒上敲开缺口,从而使2016年引进的日本影片数量一下激增至11部。 2016年日本电影内地票房榜 《你的名字。》以5.7亿的成绩再创日本引进片票房新高,在2016年的日影引进票房榜上,二三四名也被动画瓜分,分别是《航海王之黄金城》(1.07亿)、《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1.04亿)、《火影忍者剧场版:博人传》(1.03亿)。 而榜单第五名则是在《银魂》前,登顶引进日本真人电影票房冠军的《寄生兽》(4834万元)。 曾参与《奥特曼》、《火影忍者剧场版:博人传》、《声之形》等引进工作的微影友梦工作室总经理姜辉告诉记者,在日本,如果一个故事题材,既能做动画,也可以拍成真人片,他们会优先选择动画。 对于日本电影在中国的市场现状,姜辉也直言:“有一部分特别忠实的用户,但除了这部分观众外,日本电影票房想特别爆很难,《哆啦A梦:伴我同行》和《你的名字。》实属天时地利人和。总体来说,日影的成绩还是跟本身内容相关联,一些经典动漫IP有固定粉丝群,在票房上相对有保障,但日本真人电影更细腻一些,节奏上也偏慢,跟现在内地整体‘快餐’式的消费环境还是有很大区别。” 2017年上图四部日本引进动画票房分别为1.4亿、7865万、5391万、4453万 去年9月,《刀剑神域:序列之争》在北京举行了一场映后见面会,虽然这部动画很多普通观众不太熟悉,但见面会却粉丝爆棚,当桐人一角的配音演员松冈祯丞讲话时,更有男粉丝疯狂表白,在影院用日语大声喊道:“你是我唯一真男神!”这部电影最终拿下近5400万元票房。 松冈祯丞来京宣传《刀剑神域》 一位做引进片相关工作的女士告诉记者,现在日本很多真人电影都由电视台主控,趋势之一就是格局渐小:“观众自己在家里看,会感觉很温馨,文化气息特别浓;但是在大银幕上看的时候,满足感却没那么强。” “并且近年来,中国一线城市的票房占比越来越低,二三线城市逐步提升,如果拿到一部日本电影,在三四线城市是渗透不下去的,除了一小部分日本文化爱好者,小镇青年更爱看的还是《战狼2》。那些大量展现日本人生活的作品,通过创意与深度来引发观众对社会、家庭甚至人性阴暗面的思考,由于日本与中国的社会形态差异大,很难引发普通中国观众共鸣。而因市场表现不佳,真人片会引进得越来越少,是个死局。”她说。 日本电影会像印度电影一样在中国迎来春天吗? 随着中日关系的逐步改善,中日合拍电影可享受国产片待遇、不占用进口配额等消息释出,也有相关人士预测:日本电影在中国将迎来新一阶段的发展,或许它就是下一个“印度电影”。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导演卡比尔·汗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谈到印度电影在中国受到欢迎的原因,在他看来:“印度和中国都是东方国家,都是有着几千年传统历史的国家,文化有很多相通之处,尤其在东方语境的表达上,我们能找到很多共通点,所以印度电影在中国流行并不奇怪。” 但专家认为:“印度电影和日本电影其实是两个调性。我们看印度电影时,会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它很接地气。但日本真人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讲太精致太细腻,很难在电影院中得到普通观众认可。” 《垫底辣妹》2016年上映,曾引发“日本真人电影消失那五年”的讨论。目前引进中国的日本真人电影很多都主打话题度和接近性,如《恋爱回旋》的“老婆”新垣结衣、乒乓球;《深夜食堂2》、《浪矢解忧杂货店》的话题性;今年5月将要上映的《昼颜》则聚焦不伦恋。 “2011年《三傻大闹宝莱坞》在中国上映时,票房1000多万,虽然不够卖座,但不影响片方看好印度电影,持续引进,随着口碑的不断积累,直到《摔跤吧!爸爸》水到渠成,甚至现在印度电影都成为一个品牌了。其实它的成功并非偶然,背后是长期稳定的中印电影交流或产业政策连续性促进的一个结果。但在这点上,中国和日本没有。所以观众的培养,仍需要一个耐心的过程。” 微影友梦工作室总经理姜辉坦言:“批片没那么好做,很多项目也赔钱,日本电影相对而言,在性价比和稳定性方面会好一些,这也是很多公司愿意做日本片的原因。且就一个项目本身来讲,风险还是要比自己去拍一部片子小。” 专家也谈到:“其实印度电影刚来中国的时候,大家对它的质疑远比日本电影大得多。”有人做过调查,当调查对象被问及“日本电影怎么样”时,大部分人给予的是正面评价。但当问到“你看过哪些真人电影”时,对方却举不出例子。 在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更看好日本这三类真人片:一是像《哥斯拉》这样的特摄片;二是悬疑、侦探、推理类;三,文艺小清新的品牌一旦立起来,同样没毛病,毕竟中国市场的盘子这么大,艺术院线联盟都成立了,如果说就切这么一小块蛋糕、能切到百分之百的话,体量也并不小。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