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日本“厕所革命”如何实现的
|
作者:李雪 文章来源:jwb.com.cn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24 10:36:22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旅日多年的横滨国立大学副教授刘庆彬指出,日本的商场、超市、车站等营利性机构都会出资建造厕所设施,还向社会免费开放。这或许是他们的一种营销手段,当然也是政府规定他们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在日本,如果业主修建商场、饭店的设计方案包括公共厕所,便可享受一定的税赋优惠。如果厕所因为种种理由停用,政府便会增加税赋。表面上看,这似乎会让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而实际操作中,政府无需再专门养一支环卫队伍,可以节省很大一笔费用。 刘庆彬说,日本政府各级部门有专门预算,用来修建、管理和运营公共卫生间。同样,出于精简人员和节省开支的考虑,这些公厕并不由市政人员打扫维护,而是外包给清洁公司运营。 “公厕革命” 日本人为什么会有自觉维护环境、保持清洁的意识和习惯?有观点认为,这与日本上世纪的“公厕革命”以及传统教育不无关系。 有评论称,日本建筑物中最“风雅”的场所,非厕所莫属。然而,据《日本风情》杂志报道,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公共厕所一直管理不善,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肮脏、昏暗、熏臭、可怕。 转折点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能为他们提供舒适服务。公共厕所就成了“众矢之的”。 1985年,为响应市民和舆论进行“公厕革命”的号召,日本成立了由庆应大学教授担任会长,由城市管理、建筑、美术等领域学者作为成员的“日本厕所协会”,提出了“使公厕干净、清爽,惹人喜爱”的口号。这个倡议得到了极广泛的支持。1986年,日本新增每年的11月10日为“厕所日”。而第一个“厕所日”的主要活动是举行了一场题为“厕所文化”的讨论会,有600多人参加,会上,公共厕所取消“便所”的名字,一律改称“洗手所”。 这场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让日本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两点变化,一是提高了公共厕所的整体“质量”,二是加强了使用者的道德观念。 “清洁文化” 如果说,道德观念是硬币的一面,卫生习惯则是另一面。日本教育的传统之一就是让孩子做清洁工作。尽管学校里有专门负责清洁和维护的人员,但擦地、擦窗户、打扫厕所也同样是孩子们负责的领域。据报道,小学生午饭后的活动项目是20分钟打扫工作,一周四次,清洁范围包括教室、厕所等。孩子升入三年级后,可以打扫楼梯。有网友称,正是从小经过这些泡沫和污垢的“浸泡”,民众的卫生习惯和清洁意识都比较高。这或许就是一种“清洁文化”。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