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日本人是怎么治理东京“城市病”的?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浮世开卷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6-9 9:55:43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图为东京) 东京作为日本首都,实际上是指东京都市圈,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700万,涉及东京都及周边三个县的部分城市建成区。1/4的日本人口拥挤在不足日本总面积4%的土地上。东京都面积216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300万,是东京都市圈核心城区。 (图为东京街头) 1950—1970年,东京城市化进程为高速增长时期,人口由600多万迅速增加到1100多万人。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企业在城市中心区过度集中,钢铁、造船、机械、化工和电子等产业迅速发展,东京地区集聚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吸引了更多外来人口的集聚,进而造成住房困难、交通出行压力大、企业扎堆导致的排放增加和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图为涩谷) 【加强规划和疏解城市功能,建设城市副中心】东京分别于1958年、1982年、1987年实施“副中心”(即新宿、涩谷、池袋)城市发展战略,增强副中心城市功能,以便承担和疏解核心城区的部分功能。通过多年发展,东京都形成了“中心区—副中心—周边新城—邻县中心”的多中心、多圈层、均衡化、宜居低碳的城市群格局。 (图为新宿) 目前,东京都已经形成了七个副中心。外来人口不一定要到中心城区就业和生活,许多外来人口选择在副中心就业、发展和生活,极大地缓解了中心城区的人口、交通、住房、就业、环境等多方面压力。如新宿区是东京重要的副中心城市,目前已成为日本金融业的重要发展区域,还成为行政中心、商贸中心所在地。 (图为池袋) 【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人口分流】东京实施了《工业控制法》,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重化工产业疏解到郊区、中心城镇以及国外,减少东京城市资源能源以及环境压力。对一定规模以上的工业项目、大学等新增项目进行控制,在城市中心区域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资源集约型、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科技创新型、都市服务型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在减少人口总量的基础上带来经济的振兴和繁荣。 (图为东京地铁) 【构建都市圈轨道交通体系,完善共同交通设施】乘坐轨道交通可以通达东京任何一个角落,成为东京交通拥堵治理的重要特色。另一方面则征收高额税费,提高停车费,加大违章停车处罚力度,适度提高私家车运行成本,达到减少私家车出行频率的治理目标。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交通系统,则能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有效缓解拥堵。 (图为东京一小学) 【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避免城市公共资源过度集中】以教育为例,日本公立中小学教师享受公务员同等薪酬待遇,政府调整教师的定期轮转流动,每位教师在同一学校工作不能超过5年,到期必须进行轮换,保证区域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主要由较高级政府部门承担,保障了义务教育的办学经费来源。 (图为东京樱花) 【依靠法律治理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在环境治理上,日本民众发起的抵制环境污染的社会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及70年代初期席卷全国,促使日本政府不得不重视环境污染问题,促进了相关污染法律的制定和出台。污染受害者具有维权意识,积极主张权利,提出环境污染诉讼,给了污染企业和政府当局极大的压力。 资料来源:《“城市病”治理的国际比较研究》,陆小成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欢迎您对栏目内容提出宝贵意见,可直接微信后台留言,也可致信栏目组,联系微信:bigson 想知道为什么说雄安新区是北京“城市病”的一剂药,请关注【浮世开卷】微信公众号(ID:qqkaijuan),回复“北京”,给你答案。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