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日本的“混血”文化与“拿来主义”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30 9:47:51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原标题:日本的“混血”文化与“拿来主义” 吕周聚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日本各地旅行,在到处感到陌生新奇的同时,又会不自觉地带有一种亲近感。这种亲近感来自何处?来自在公共场合随处可见的汉字文化。 在日本各主要城市的交通工具(新干线、地铁、公交车等)上,会用三种语言标示站名,一种是日语,一种是英语,一种是汉语,在京都的公交车里,甚至会用汉语普通话报告站名。在旅游地图上,常常也会用三种语言来标示,或者提供不同语言版本的地图,这让身处异国他乡、对日语又缺乏训练的中国游客感到非常方便,消除了那种对新地方的陌生感与恐惧感。日本之所以成为旅游大国,每年迎来以千万计的游客,除了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之外,其在语言文化上所提供的方便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有人会认为,日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吸引游客的需要吧。这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它却并非问题的全部。实际上,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现代日语就是在吸收了汉语和英语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完善而来的。 学过日语的人都知道,日语中的片假名是从汉字中演化出来的,现代教学工具越来越先进,教日语的老师可以用PPT来演示日语片假名是如何从汉字的草书中一点点地演变而来。 日本从何时开始学习中国文化?一般人可能会想到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实际上,在遣唐使之前,还有遣隋使。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从公元600年开始,日本先后向隋朝派出四批使者,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从公元630年开始,日本向中国派遣多批使者,史称遣唐使。日本派到中国来的这些使者,实际上就是今天的留学生,他们要在日本国内层层选拔、优中选优,这些人包括医师、乐师、画师及各行各业的工匠。他们到中国来学习,首先要掌握的工具便是语言。这些人熟练地掌握了中国语言,有的人的毛笔字写得很好,堪称书法家。在当时,中国文化在日本盛行,日本的上层贵族以掌握中国文化为荣,日本人开始吸收汉语到他们的书写语言中,这种“汉字假名混合”的书写语言在8世纪的《古事记》中已经出现。但以象形字为特点的繁体汉字对日本人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要在日本推广、让一般百姓掌握,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文字学家们开始从汉字中挑选比较简单的汉字,将之简化成片假名。此后,日语和汉语的关系在不同时期经历曲折的变化,但汉字与假名兼用一直是日语的一个基本特征。 到晚清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国力日渐衰弱,成为西方列强瓜分的对象。日本及时把握住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1868年开始,日本明治天皇推动向西方学习,推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明治天皇向英法等国派出了大批留学生,到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法律。同样,这些人到欧洲留学首先要掌握当地的语言。这些人在熟练地掌握英语等语言工具后,便自觉地将西洋的语法、词汇引入到日语中来,这便是日本现代语言学的开始。今天的许多日语词汇便是直接将英语的读音用片假名标示出来,因此日语中许多词汇的读音与英语单词的读音是一样的。这可能也是现在日本人学习英语的一种方法,即用片假名读音来标示英语读音。这或许也是日本英语难听的一个原因吧。 由此可见,日语是吸收了汉语、英语等语言因素发展而来的一种语言文字形式,它吸收了汉语、英语的语言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征,因此,日语本身是一种“混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可以说是文化的核心。日语本身的“混血性”便决定了日本文化的混血性,从这一角度来说,日本文化是一个典型的“混血儿”。大家都知道,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杂交之后都会产生新的物种,而这种新的物种在许多方面都会优于原来的物种。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说,近亲结婚容易出现畸形儿或弱智儿,而不同种族之间的人结婚生出的“混血儿”则大多聪明漂亮。文化也是同样的道理。日本虽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在不同时期也有保守派,但他们在关键时期持一种开放的态度,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学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文化,搭上了快速发展的列车。 每一个到过日本的人,都会亲身感受到日本的“混血文化”;每一个对日本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会佩服日本人的“拿来主义”精神。由此,我便知道鲁迅先生当年为什么会写出其著名的《拿来主义》了。鲁迅先生当年定是受到日本的“拿来主义”文化的启发,加之中国当时封闭保守的社会现实,有感而发,才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今天,我们经常讥笑韩国人、日本人将中国传统的东西视为己有,而忽视了日本、韩国人行为背后的“拿来主义”精神。实际上,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的改革开放,其本质就是一种“拿来主义”的精神,只要是好的、可以为我所用的,就把它拿来。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吃了牛肉,未必就会变成牛,吃了牛肉,可以强壮我们的身体,使我们变得更加有力。由此来说,我们应警惕当下各种变相的保守主义思想,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文化上。 (本文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