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杉浦的造型和造诣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1 9:20:14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从朋友处获悉,日本著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见上图,于青摄)将于11月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作品展。杉浦先生是怎样的人,设计什么?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约好采访时间。杉浦的设计事务所在东京的涩谷区涩谷车站附近,这里楼高路窄,商业发达,车流人流至此都要减速,是名副其实的“涩谷”。杉浦介绍,设计事务所所在的公寓名为“青山秀和”,东京奥运会举办之年建成,他居住多年未能移动,只因书多不愿整理。我在书架上看到一本《当代中国报纸版面精粹》。杉浦说:“因与设计有关,所以买下。设计师与新闻记者有相似之处,一是敏锐,二是杂家。”杉浦1955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建筑设计科,多次获得美术和设计奖。32岁出任德国著名的乌尔姆(ULM)大学客座教授。1982年获得莱比锡世界最美图书金奖。现任神户艺术工科大学教授,被誉为视觉信息设计的建筑师。大师多无大架子,杉浦长得慈眉善目,说话和风细雨。“我本来是反对举办作品展的,迄今只是4年前在日本举办过一次,因为我认为设计师的作品走入社会就是展览。这次在北京举办作品展是承蒙中国朋友的好意。我虽然在多个领域从事设计,但为了减少事务性工作,这次我只把容易整理出来的400幅杂志封面设计作品在北京展出,也是我为文化交流、日中友好贡献力量。” 

  杉浦说他对商业设计一直不感兴趣,而对于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教育和政治题材的书籍杂志设计乐此不疲。我看到杉浦身后的书架上有一排书,均是他的著作,有《文字的宇宙》、《视觉通信》、《日本的造型,亚洲的造型》,听说那本《立体看星星的书》在日本已经再版30多次,世界许多国家都已出版。话题转至《造型的诞生》那本书。“我之所以答应中国朋友要我在北京举办作品展的盛情邀请,从造型诞生的角度而言,一个设计师的作品,并不只属于他个人,而是‘生命记忆’的结果。人只要稍事回首,重新审视自己,就会发现实践和积累都是人类从未间断过的生命活动所产生、并且伴随时间研磨形成的沉积物。它不仅停留在个人的人生体验上,也是与父母、乃至祖先的力量和智慧紧密相连。一个造型、一件作品为公众所接受和喜爱,成为人们共有的财富,其背后蕴含着‘生命记忆’不可估量的作用,超越一个时代的时间链。感人的造型不仅建立在‘生命记忆’基础之上,还超越其主体和国界,与人类创造的几乎所有文化相互融通、连锁、照应。融通可以将不同文化凝聚在一起,产生相互连锁的造型,相互照应的造型。这是贯穿于古代中国和古印度之‘造型哲学’的大原理:万物相互照应。”我一时有些茫然,不知坐在面前的长者是设计师,还是哲学家。

  看到书架上有一本名为《沈从文先生在湘西》的中国图书,杉浦说是中国同行所赠,他经常同亚洲许多国家的同行交流。杉浦拿来一本今年7月中国台湾出版的《亚洲之书·文字·设计——杉浦康平与亚洲同人的对话》,签上名送给我。我看到书中收录了杉浦与中国、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同行的对谈。我请杉浦谈谈中国造型与日本造型,杉浦说:“两者造型上的不同在两国文字上表现得最充分。中国文字注重复合,日本文字主张简约,韩国文字结合了前两者的特点。”说到亚洲的造型与欧洲的造型,杉浦说:“欧洲造型强调自我中心,亚洲造型追求回归自然。”

  说到许多年轻人的设计师梦想,杉浦说:“设计师在社会上的位置,就像人体上的鼻子,是最靠前的,也是敏锐、敏感的。设计师要感觉新鲜气息,要创造流行趋势,要思考引领时代的造型。从外表上看,设计师很潇洒、很体面。但是,许多希望成为设计师的年轻人不知道,仅有敏锐是不够的。设计师学无止境,首先要使自己更加充实、更加丰富。我自学过文字学、宗教学、天文学,爱好哲学、音乐、气功。造型的水准,取决于造诣的深浅。兼收并蓄、厚积薄发,通晓古今文明、融汇东西文化,才能设计出感人的造型。”(于 青)

     《人民日报》 ( 2006-10-31 第16版 )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