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华而不实的机械战神:日本人机甲情结漫谈
|
作者:麦迪文 文章来源:网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9-29 19:32:05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爱玩网百万稿费活动投稿,作者 麦迪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无论是动漫爱好者还是游戏玩家,都应该对日本根深蒂固的机器人文化印象深刻。在ACG设定下的日本,巨大机器人简直随处可见,各种超级机器人研究所、天才机器人工学权威遍布全土——同时冠以“最强”“无敌”称号的机器人没有十个也有八个,针对机器人爱好者甚至还孕育出《超级机器人大战》这样的经典系列。不过严格来说,这些所谓的机器人其实都应该归类于“机甲”的武器属性,而非广义上的有着AI或自我意识的“机器人”。 日本的“机甲系”其特征大体有以下几点: 1、使用两脚或多脚人立行走(当然也有“脚只是装饰罢了,上面领导是不会懂的”这种高论); 2、内部有人类驾驶员操作才能发挥作用; 3、外表为人型(甚至有人脸)或近似人型的作战用机械。 以驾驶机甲为卖点的代表性动画当属《机动战士高达》系列,而游戏也有《前线任务》、《装甲核心》等原创大作,随着电影特效的进步,近年《环太平洋》这种主打巨型机甲的题材也炙手可热。 《机动战士高达》主角阿姆罗和他的MS(Mobile Suit)——GUNDAM RX-78 作为一个机器人迷,身边应该经常发生有人对高达和变形金刚傻傻分不清楚的闹剧。这里要科普一下机器人和机动装甲的区别,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应该是有自主意识或者AI的人造物或者无机体生物。比如大名鼎鼎的擎天柱大哥,在刚到地球的时候就自我介绍了:“我们是来自塞伯坦星的自主生物机器人”。再如《质量效应》里的反派桀斯和收割者也属于机器人,游戏中可操作的巨人机甲则是典型的机动装甲。所以内部没有AI,没有自主意识的MS、VF等等机械,不管它的外形是不是人形,都只能算是机动装甲。 变形金刚就是典型的“机器人”而不是“机甲” 日本人的机甲情节 从“钢之魂”“男人的浪漫”等固有词汇即不难看出,日本人对机器人,特别是巨大的“超级机器人”有着几乎偏执的热爱。从七十年代到新世纪,从《铁人28》到《EVA》,日本各种大型机器人动画可说长盛不衰。但是,与其说他们热爱机器人,不如说他们热爱“机动装甲”——日本人一直有种机甲情结,相对于变形金刚那样的自主AI机器人,他们更喜欢人类亲自驾驶巨大机器人参加战斗,将巨型机体视为人类自身力量的延伸,“主角必须是人类而不是机器”是日式机器人动画最执着的一点。 《变形金刚》这一热门题材在日本衍生出的动画《隐者战士》,我们熟悉的擎天柱就变成了人类驾驶模式,基本没有自身的行动意志 日本崇尚巨大机甲的情结有很大历史原因:作为一战的战胜国,日本获得了大量战争利益。这种利益的占有一直持续到二战时期,所以那个时代的日本漫画作品都带有明显的军国主义色彩,那时期日本的典型思想风格,对武器装备的迷恋,殖民力量和国家荣誉,都可见一斑。 二战失败后,日本的军国主义狂热思想受到打压,国土也被美军的核弹重创。但是这反而让天生有强者崇拜心理的日本对先进科技更加的迷恋。同时也引发了对科技利用的新的思考,这也是战后日本文化中众多对科学及其长期效应的探讨。日本开始从危害和好处两个方面去观察科技,而受其影响的科幻题材也大行其道。 古有汉唐,今有美爸,日本人向来崇尚强大对手并善于学习 典型的代表就是哥斯拉这个形象的出现。1954年,美国在马歇尔群岛进行海上核试验,一艘叫“福龙丸”的日本渔船因为风向改变而遭受严重核污染。这件事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因为那时距离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放两枚原子弹还不到十年,整个日本依然笼罩在核阴影之下,该事件直接催生出了《哥斯拉》这个史上最强特摄片。 “人类在太平洋某处的核试验,唤醒了海底的巨大恐龙,然后它开始攻击日本。”这就是最开始1954年版哥斯拉设定,影片里的攻击场面像极了战争。因为这部片子,让日本对于核恐惧的情绪有一个宣泄口,哥斯拉随即爆红。人气的高涨也让哥斯拉从大反派变成日本国宝,在后续多部作品中,当日本遭受其他怪兽攻击的时候都要召唤哥斯拉来帮忙。迄今为止,日本已经拍摄超过40部哥斯拉影片,可见日本人对巨大怪兽的迷恋。 哥斯拉是日本核恐惧情绪的一种宣泄 哥斯拉是原子弹记忆的一种具象化表现,把原子弹的破坏象征性转嫁到巨大怪兽的身上非常成功。而作为人类掌握的科技力量的代表,能够对抗大怪兽的巨型人型机甲的问世也就顺理成章了。 1958年问世的《铁人28号》可以说是巨型机甲的鼻祖。这种山一样高,由人操控的人型机甲,开辟了阿童木那种自主机器人之外的另一条路。铁人28的名字由来是二战美军的主力轰炸机B29超级空中堡垒,这种轰炸机在战争末期几乎把东京化为一片焦土,代表了巨大、强力的形象,这也是《铁人28号》所追求的。这种巨型机器人情结可以说深入日本科幻核心,成为了日本独有的代表性科幻文化。 铁人28号是巨型机甲的鼻祖,今天看来土到掉渣,而且它的操纵方式很特别,基本靠吼 而同一时期的欧美科幻作品中就很少看见巨型机器人题材,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变形金刚》其实也是日本人的创意,之后版权由美国孩之宝购买过去的。因为美国在911之前就没有遭受重大灾难的记忆,即便是后来的“机甲VS怪兽”的巅峰之作《环太平洋》,从机甲设定到演员,也能看出浓浓的日式特摄片风格,甚至美国人戏称这是部拍给日本人看的电影。 美国人像日式特设精髓致敬的《环太平洋》 或许是受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影响,除了完全依赖装备技术本身的日本海军,日本陆空军一直都极度强调个人的作战精神,认为士兵的战斗意志可以弥补装备上的差距。这种精神具体表现在联合舰队被美军全灭,海军认清了战败事实的情况下。硫磺岛和塞班岛的守军士兵挥舞上了刺刀的步枪和武士刀冲向美军火力网完备的滩头阵地;空中则是驾驶着性能不及对手的各型老旧战机的神风敢死队撞向处于重重保护下的美军航母。 战后的日本人依然深受这种精神影响,对AI的不信任感和战士精神至上的价值观,体现动漫游戏作品中就是再强大的机械也需要与驾驶员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威力。从高达到EVA都是如此,只有得到了宿命一般契合的驾驶员,这些机械才能充分发挥战力。《超级机器人大战》更是把这种驾驶员与机械的结合论发挥到了极致。 机战中的机体都配有专属机师,且机师的存在大于机体 这种精神可能就是日本全民的机甲情怀源头。日本在二战之后迅速成为世界上机器人工业和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机甲类相关作品最丰富的国家。更有趣的是,日本人的机甲情结并不停留于幻想,他们是真心希望造出动画片里那种在科学角度看根本脱离现实的产物。 2012年11月28日,一台价值一百多万美元的重型机器人Kuratas现身日本国家博物馆。该型机器人高4米,重达4吨,可装备火箭发射器等武器系统,并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控制,或由操作员坐在驾驶舱中控制。 这台机甲的问世一时之间引发众人惊呼,不是说机甲没有实战性吗?怎么日本开始建造机甲了?还有网友议论日本下一步是不是就要制造高达了,我们怎么应对!其实大可不必担忧,如果日本防卫厅真的脑子进水了要用高达来取代目前的主力战车,那我们应该偷笑才是! 出现在现实世界的机动装甲Kuratas,广告图却是2D美少女 巨型机甲可悲的实战性 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玩家都明白,机甲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一种YY产物,以现在的技术来说造一台出来不是问题,但是其毫无实战性,所以不会有任何一个脑子正常的政府会投入资源来研究制造。 现实中的“机器人大战” 田中芳树在《银河英雄传说》外传中有过一段机甲实战化的描写:“曾经有一段时期,重机动装甲服是宇宙时代最先进的兵器之一,不过风光了短暂的时间之后便遭到淘汰的命运。主要是因为精密诱导兵器的出现,对它造成了致命的威胁。机动装甲不但体积笨重,接触地面时会产生极大的接地压,而且动作迟缓,正好成了RPG最好的箭靶。虽然它配备有弹射火箭,但由于积载的燃料太少,一下子就失去动力,最后还是逃不出RPG的追击。可是如果加强武装或是增加燃料的承载量,又会变得更加笨重,反而容易成为敌人攻击的目标。再者,就算机动装甲可以承受一枚廉价火箭的攻击,但是穿戴者(驾驶员)将因为剧烈的震动而引起脑震荡,失去操作能力,过去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就这样,使用机动装甲服的阵营变得越来越少了。” 此外,理论上全地形适应的两足步行战车——这是《前线任务》中的机甲全称,也是大部分机甲采用两足步行或者人型的理由。 设计者认为,只要有脚可以做到“全地形适应”。因为人类的步兵就是靠两条腿走路嘛,所以从理论上来看,步兵可以到达的地方机甲也都可以,对地形的适应性比轮式和履带式战车强多了。 但这只是理想,所谓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机器人使用那些高速酷炫超必杀技的同时,怎样保证驾驶舱不变成打浆机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以现实战争为背景的《前线任务》中的两足步行战车为例,机甲驾驶舱加上各种操作系统和武器装备,平均直立高度在3.5米,全重达到几十吨,跟主战坦克基本持平。这么个大家伙的双腿踩在泥土地等松软路面中只能是泥足深陷,表现还不如坦克的履带。如果在城市巷战环境下,普通步兵可以进入的房间通道等等,坦克进不去,机甲也同样进不去。 在铺装路面上的速度,机甲的设定都很高,比如高达可以达到170公里以上的时速,前线任务中的机甲在脚上装有伸缩轮,也能达到100多公里的时速。但这些都只是想像,因为目前还没有一种发动机的出力能让一台几十吨重,无视空气动力学和风阻系数的人型机器达到这种速度。 《前线任务》中机甲背后的推进装置理论上可以让机甲达到很高的速度 机甲出现的必需条件 大部分设定比较严谨的机甲作品里都有使用或者说机甲实战化的前提条件。 例如《机动战士高达》的设定就是米氏粒子(米诺夫斯基粒子)的应用,米氏粒子不光是高达世界观下各种光束武器的能量来源,同时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散布在战场上,使目前人类所有的科技侦查手段无效,包括声光电各个方面,雷达、激光、声纳在米氏粒子浓度达到限度的战场内都无效化,以往的人类武器装备都没用了,于是才有了高达的登场。 米氏粒子是高达系列的物理支持基础 这种条件看似很有道理,但经不起仔细推敲。高达的平均高度都在17、8米,这么个大家伙,一战时期的炮兵靠着目测和弹道计算都能打中,根本不需要什么高科技的侦测手段。步兵的肩扛式火箭弹对这类目标的威胁更大。 在《机动警察》的故事背景中,是因为填海工程而开发的大量工程用机甲被用于犯罪,而警察现有的装备不足以应对该类罪犯,所以才购入了AV98式英格拉姆机动警察,成立特车二科专门应对机甲罪犯。 因为定位是警察,所以AV98大概是所有机甲中武器装备最弱的,什么激光剑粒子炮一概没有,只有电磁警棍和左轮式手机,备弹也只有可怜的6发,剧情中经常出现打光了子弹而敌人依然生龙活虎的场面,后来加入了防暴霰弹枪才算是勉强提高了部分战力。 AV98式的人型外形只能认为是为了好看,高挑匀称。实战中还不如那些八爪鱼般的工程机甲好用,剧情中也出现过被工程机甲扯断手脚的情节。同理,与其花气力弄个并不好用的机动警察来对抗工程机甲,不如升级警察现有的火力,比如大量装备反坦克火箭弹,想要活捉罪犯只要避开驾驶舱,攻击机甲的手脚关节就足够了。 定位为警察的AV98是武器装备最弱的机甲 人型机甲的战场适应性 相比起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人类在身体性能上并不占有优势。我们没有尖牙利爪,也没有四条腿和翅膀,所以人型机械也一样,除了真空战场下的宇宙战还能用“姿势制御”来自我安慰一下,其他环境下的战场用人型机甲都没有任何优势。 比如空中战,发动机出力再大的机甲也不可能飞得过专门用来空战的战斗机,所以才有《超时空要塞》中的三段变形机甲“VF战机”,在作品中也是以空战形态的战斗机模式为主打,机器人状态相当鸡肋。水中作战的话,人型机甲入水后机能都很差,所以MS也有专门的海战型,这些型号的机甲外形都多少参考了潜艇和战舰的特征。地面战的话,机甲的个头和相对较弱的机动性都注定了只能沦为活靶子。 《变形金刚》真人电影第一部中,“蝎子”在沙漠中与基地幸存士兵的战斗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士兵用烟雾区别敌我,激光指示目标,引导攻击机和炮艇机的远程火力打击,就算是变形金刚也只能铩羽而归。在这种现代化战争条件下,机甲的生存能力一样堪忧。 而且不论什么战场环境和型号,人型机甲的最大弱点在于手或脚的关节处,这些脆弱的连接处很容易遭到打击,就算轻微的损坏也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一条腿受损,连站都站不住,更别提作战了。 相对于装甲厚重的身体,机甲的关节处往往相当孱弱,变人棍是理所当然的下场 机甲类作品众多,对于其实战性的讨论我们只能找一些设定中比较接近现实的机甲作品来进行,其他的只能出现在本身设定好的宇宙、科技、物理背景下才能出现的作品就更没有讨论的必要了。比如《天元突破》中的机甲已经大到用银河系当手里剑;《五星物语》中的可以达到光速的剑圣;《EVA》中脱胎于圣经创世神话自带神格的初号机等等。 矗立于东京台场的1:1比例RX78-2高达 就算不实用,但我们还是爱人型! 既然人型缺点多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形机甲活跃在动漫游戏影视的战场上呢? 其实就为了能够把人类自身和所掌握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起来,让所有的普通人能够产生代入感!说白了就是为了让观众觉得好看。 只有人型机甲,才能代表人类与众多怪兽外星人之类觊觎地球的敌人正面对抗,《环太平洋》中的机甲大战怪兽就是这种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之所以不造威力更大的机器恐龙而一定要用人型跟怪兽刚正面,因为造机器恐龙就是怪兽对怪兽了,只有人型才能代表人类! 大部分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机甲梦。所以当飞翼零式在宇宙中展开掉毛的双翼时;当大曾迦使出斩舰刀将敌人一刀两断时;魔神Z发射胸甲火炎将敌人融化时……我们才会为之激动!虽然目前人类还没有能够让机甲实战化的技术,但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出现了某种黑科技,能让我们的儿时梦想成真呢?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