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日本社会阴暗的欺辱文化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腾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7-10 15:48:27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一 据6月20日的上海《新闻晨报》报道:上海房地产专修学院预科班的女学生鲍嘉(15岁)于上个月的某一天晚上,在宿舍里遭到5名女同学近4个小时的殴打和折磨,其中包括化丑妆、扇耳光、烟灰烫、罚跪地、泼冷水、拍视频等等种种恶行,还被“拿”走了零花钱,而当时男生们则在对面楼上围观起哄…… 其实鲍嘉现象早已不是个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而其中87%的青少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过同学的暴力欺辱,由此可见,国内的校园欺辱现象确是在日趋严重。近年来欺辱事件频发、升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议论纷纷出现。其中就有说法认为,校园欺辱现象在日本表现得更普遍更突出,而且欺辱现象还贯穿了日本社会的各个阶层。那么,了解日本所谓的欺辱文化,对于我们防“欺辱之患”于未然,处理欺辱事件就兴许能够提供一些助力。 是的,日本的校园欺辱现象相当严重,而且这种欺辱现象也确实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里。但如果拿日本的欺辱现象与我们的欺辱现象相比,却有着很大区别。我们的欺辱现象主要表现为针对肉体的施暴(近来精神层面的欺辱似也有上升之势),而日本虽也有这种现象,却非常少,更普遍的是他们自己所说的“阴湿”(阴暗、阴险、阴损)的欺辱文化。比如在学校集体孤立某一位学生;利用手机短信、LINE、Facebook等以文字侮辱被欺辱对象;公司欲炒掉某位职员,就会给他一个窗明几净采光良好的靠窗位子,然后不安排任何工作,全体职员除去问候语之外对其视而不见,直到其忍受不下去而辞职为止……主要是精神层面上的欺辱。 二 一直不感冒于把“欺辱”行为称为文化,因为无论怎么看,“欺辱”都是贬义词,欺侮人都算文化了,听着就搞笑。不过知道接触到日本人把“欺辱行为”视为传统文化的看法,才有了一点“哪路猴头”(なるほど,原来如此)的感觉。 那么,日本这种所谓的欺辱文化又从何而来?原来,追根溯源,这还与圣德太子时期制定的《宪法十七条》有关,《宪法十七条》首条开句就是“以和为贵”,这就框定了日本人国民精神的基础。而据日本人讲,“欺辱”当初就是为了使那些不合群的人能认识到真正的“和”之真髓,从而通过“欺辱”行为使得他们遭受肉体、精神两方面的痛苦与孤独,忍受难以忍受之试炼,进而使他们理解“和”之重要性并最终融入和谐社会之中。这似乎是一种别出心裁的逆向作用以驱使“不合群”的人理解“和”文化的手法。 由此看来,日本于江户时期开始施行的“村八分”现象,与这种古时候传下来的善意“欺辱文化”,似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村八分”是指从江户时代开始,日本农村对严重违反村规、损害集体利益的村民进行绝交或孤立的一种惩罚方式。按照江户时期《御定书百条》之规定,在村落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者互助被定为“十分”,也就是十个方面,包括:出生、成人、结婚、建房、火灾、水灾、生病、葬礼、出行、法事。而对某人实施“村八分”,也就意味着全体村民从“八分”(即八个方面)与其断交,只留下“二分”(火灾和葬礼)的交往。而这“二分”的交往也是因为如果死了人不去帮忙的话,死尸腐烂会引起传染病殃及四邻;如果着了火而不去救助,火势蔓延则有可能烧到整个村落。由于日本古代实行户籍固定制度,亦即不可随便搬家移住,并且,“村八分”还具有连带性,也就是一人违规,全家受牵连都要被“村八分”。甚至有的地方连神社也参与“村八分”,以神的名义制裁被“村八分”者,这就意味着,违规者将失去最后的精神寄托。想像一下,在古代日本如果被“村八分”了,也就意味着要忍受所有村民的鄙视,陷于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人间炼狱之中。日本人认为,正因为有了过去的“村八分”,才强化了人们共同生活,使每个人更加本能地跟随大家行事,并培养出了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了一种“从众心理”。也因此,日本著名作家司马辽太郎说:“在日本社会中,‘欺辱’似乎成为了维护秩序的正义。”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樋口清之在《梅干与日本刀》一书里也说:“如此好心的惩罚习俗,我想在世界上是看不到类似的事了。”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当时“欺辱文化”是支配日本人社会活动的一个基本机制,因为“欺辱文化”的存在,才使日本人“从众”、“循规蹈矩”。如果从这些方面来看,日本这传统的“欺辱文化”之本意还是值得点赞的。 三 不过,时至今时,这种以“欺辱”促“人和”的传统文化精神却早已湮灭于残酷的现实生活之中,今天包括学校在内的日本社会群体对弱者的欺辱,是纯粹的欺凌,用日本人自己的话来定义,就是“阴湿的欺辱文化”。 那么,一个曾拥有着正能量的欺辱文化,发展到今天为何变味儿了呢?变味儿后的欺辱现象又有着哪些具体特征呢?可以说,日本的阴湿欺辱现象应该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起广泛关注的。而我们知道,那一时期正是日本泡沫经济崩溃,致使人的生存压力增大,使得本来就凡事“嘎忙”(忍耐)的日本人精神压抑更趋严重。而为了解消这种精神压抑,欺辱弱者就成为了日本人中所谓的强者的“治愈系”良方。当然,这时的欺辱已经基本没有传统的帮助弱者的正能量存在了,否则日本人自己也不会重新定义它为“阴湿”了。这种躁动的情绪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而由于社会的漠视,教育的根基存在的问题等等原因,致使日本学生们并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这种单纯的欺辱行为也同样被带到了校园里并愈演愈烈,终至在校园里也形成了“阴湿的欺辱文化”。 日本电影里的校园欺辱 日本关于“阴湿的欺辱文化”之形成,还有着一些让我们听来莫名其妙的说法。比如有说“空気を読む”(见机行事)这种日本独特的交流方式,也是使得“欺辱”走向“阴湿化”的一个要因。日本是个做事讲究“本音”(真实意图、真心话)和“建前”(表面上的原则、场面话)的社会,用在校园的欺辱现象上就是,虽然在“建前”学生会说“不能欺负人”,而实质上他们的“本音”是想“欺负人”.据说学生中间一直有着这样一种“空气”漂浮着的,那么,结果自然是助长欺辱事件的发生,而“空気を読めない”(不会看眼色行事)之人顺理成章也就成为了被欺辱的对象。 日本校园的欺辱现象阴湿化还有着一种说法是“都是偏差值惹的祸”。所谓的“偏差值”就是指相对平均值的偏差数值。偏差值反映的是每个学生在所有考生中的水准。其计算方法是根据模拟考试的结果计算,由“(个人成绩—平均成绩)÷标准差×10+50”这个公式得出的结果,一般最高值为75,最低值为25。报考志愿时,一般都以“偏差值”作为考虑的标准,而每所学校的难易度便通过“偏差值”以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例如,东京大学为75,早稻田大学为71,三流学校的偏差值甚至会低于30。日本著名社会评论家兼学者内田树曾指出:“欺辱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引入了偏差值。”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这种以偏差值为基准,决定升学和未来发展的体系开始普及。在该体系下,按照考试卷子上的成绩,学生们被“名次化”。这样一来,拥有好成绩的学生有了不满就会向成绩不好的“下等生”发泄,这也是“欺辱现象”最普遍的模式。按照内田的分析,很多“欺辱”行为都基于“不希望下等生有所提高”的心理。更为严重的是,他们的欺辱对象不仅是成绩不好的学生,还包括体育上不突出、声音小、体格小和那些看起来很弱的学生。 除此,关于“阴湿的欺凌文化”之形成,在日本还有一种看法,那就是“被欺负者自己不好”。而奇葩的是,经调查,在被欺负者中,持这种看法的人竟然也占多数。至于原因,则是源于日本的集团主义价值观教育,这种价值观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努力融入集体,那么,他受到排斥、欺辱就是咎由自取。如此,因没能融入集体团队而受欺负的人,就会认为是自己不好才被欺负的。日本人对这种现象会以一句“哪路猴头”而心领神会,但我们外人来看,这个实际上就是自作孽不可活了。也正因如此,日本的欺辱现象才会蔓延到整个社会。这让我们感到日本这个社会一方面表面上很文明,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强者欺辱弱者是合理的这样一种近乎残忍的观念。 日本人自己曾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集团主义”对欺辱现象阴湿化的影响。说曾有一艘载有各国游客的豪华邮轮突然沉没了,人们纷纷乘坐救生艇逃命,但因救生艇载人数所限,船长就要求美英德日四国的四位男人全部下艇以让老人妇女儿童逃生。当时船长是这样动员的,他首先对美国人说:现在就是你成为英雄的时刻,美国人一听,一个猛子就扎进海里了。接着,船长又对英国人说:你是位绅士。英国人点点头一头也扎进了海里。接下去,船长又对德国人说:你不跳不行,这是规矩。德国人一声“明白了”也跳了下去。最后,船长来到日本人面前说道:你不跳也行,但别的男人都跳下去了哦。日本人左右看看,一言不发慌慌张张的就一头栽下海里去了。这个故事说明了日本人的“集团心理”,因恐惧被排斥在集团之外而选择了跳海,正说明了“集团主义”的可怕之处。 四 恃强凌弱,尤其是肢体伤害,这是全世界欺凌现象的共通点,但日本的欺辱现象的表现形式却与这些大有不同。它不同于欧美国家内部因人种不同文化不同而导致被欺负,比如白种人对黑人的歧视、欺凌等。日本因是同一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内部同化压力非常强烈,在大同的前提下,一旦有人表现出了“不一样”,那就惨了,十有八九会被排挤欺辱。 而日本校园的欺辱现象一般由多数人组成,欺辱行为呈长期化,一般采取轻度的、阴湿的手法,可悲的是同班同学对这种欺辱行为大都采取默认态度,怕引火烧身,正是日本俗语所谓的“出る杭を打つ”(枪打出头鸟)思维习惯在起着作用。但对被欺辱的学生来说,却是在被欺辱的同时还要承受周围旁观者的“同调压力”。而尤其可悲的是,即使老师也大都对这种欺辱行为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这是日本教师长期以来不敢过分管教学生的惯性使然,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被学生及家长扣上侵害人权的帽子。被欺辱的学生由于受日本传统的“嘎忙(忍耐)文化”影响,一般也不会向老师、家长汇报,而是一个人默默地忍受。拥有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光棍”思维习惯的我们对此似乎不理解,记得但丁也说过“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可在日本,这个还真就不灵,因为你会发现在日本这个特殊的“世间”(社会),被欺辱者除去忍受根本就无路可走。而一旦忍受不下去,只能要么破罐子破摔不上学不见人,要么干脆就选择自杀等极端做法。 五 时至今日,日本的这种阴湿的欺辱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了严重影响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一大社会弊病。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初等中等教育局儿童生徒课在2015年做的一份关于“儿童学生欺辱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去年,日本的小、中、高等学校及特别支援学校(身心障害儿童学校)发生的欺辱事件共计188,057件,其中小学校 122,721 件、中学校 52,969 件、高等学校 11,404 件、特别支援(身心障害者)学校 963 件,具体到千人计算就是平均每千人里就会发生13.7件欺辱事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校园欺辱事件年年上升累计叠加至今天的数据。这还不算那些更加“阴湿”未能得到统计确认的欺辱事件,如果再考虑到日本整个社会的欺辱现象,数据之庞大,相信足够令我们触目惊心了,怪不得日本人大都精神压抑忧郁症患者年年增加。 针对这些校园欺辱现状,日本政府也早已意识到其严重性,近年来也在谋求解决办法。例如,文部省开始设置“儿童安全对策支援室”;开设全国24小时欺辱求助热线电话;法务省设立全国免费“儿童人权110”热线电话;为应对校园欺辱的《欺辱防止对策推进法》也在日本国会获得讨论通过。就连传媒界如NHK(日本放送协会)也在每周五开播关于校园欺辱现象的特别节目,《朝日新闻》还设立了《欺辱与你》专刊等。这一切措施,表面上似乎轰轰烈烈,但实质上取得的效果却不敢恭维,年年持续增加的欺辱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么,难道日本的校园欺辱现象就无法杜绝了吗?答案还真就是悲观的,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尾木直树认为:日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及评价体系上存在的问题,是产生校园欺辱的根源。所以说,如果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任何治表的方法都只能是浮云。恃强凌弱的大鱼吃小鱼本已是人之本性,而日本人在此基础上发明的“小鱼结伙吃落单小鱼”的方法更已经成为了一种生存的需要、晋级的动力。日本学生一般没有什么价值观概念,虽然有想考上某某大学的目标,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是需要努力的,当然,单纯的学习努力是不够的,设置潜在打压目标,然后组团以阴湿的手法(如用眼睛鄙视、漠视,语言凌辱等)欺辱这些目标,以期使之变成自己学习的动力,这也是日本强势学生的需要。以点带面,扩大至整个日本社会,我们就会发现,“阴湿的欺辱文化”已存在于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已经成为学生前进的“黑暗中的电棒”、平衡各种关系不可或缺的生活大餐的一味佐料、工作中解消精神压抑的一剂良方。这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需求,一种畸形的文化现象,还上升成为了日本人的精神支柱之一,当然不是唯一的。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