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为什么说“日本失去的20年”是伪命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6-16 20:44:34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作者:闻澜


中国生态概念玩得风生水起,但这有利于真正的技术创新吗?过于强调生态系统而掩盖了技术创新的光茫,这可能存在着泡沫和隐性风险。


两个数据,印证了日本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优于中国。


5月12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15年度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指出,从中国制造强国分项指数构成看,规模发展指数占综合指数的比重最大,仍是当前支撑我国制造强国进程的主要因素;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三项指数占比基本都在15%左右,相较美、德、日等制造强国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另一个数据来源于2015年12月。在汤森路透评选出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里,日本以40家高居榜首,力压美国的35家,而中国内地无一入围。


这份创新名单中,既有消费者熟知的日立、本田、佳能、京瓷、松下、索尼、东芝、丰田等世界知名品牌,也有稍显陌生的矢崎、捷太格特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榜单中,松下和索尼的创新类别是家庭用品而不是电子产品。


在中国消费者眼中,松下和索尼是电子产品的代名词,但他们的创新却是基于家庭用品。联想到日本许多家电企业将电子技术和相关工厂转出,不难发现,日本企业的创新更具有前瞻性。以东芝为例,退出家电行业并不代表着衰退,而是在其他行业中继续充当创新标秆。


对比中国企业的创新,日本更显得低调和务实。在中国强调互联网+和生态系统的背景下,日本的技术创新比中国生态创新具有优势吗?“日本失去的20年”中,为什么中国技术创新并没有追上日本?日本国立东北大学教授、产业经济专家叶刚接受蓝科技采访时进行了解读。


中国企业喜欢拿来主义的创新


蓝科技:从上述两份榜单中能看到,日本企业的创新是受到国际认可的。尤其是汤森路透的创新百强名单中,无一例中国企业。你认为中国企业是有创新惰性还是由于模式的不同而导致的技术创新落后?


叶刚:其实中国企业并没有惰性,而是由于模式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结果。中国以资本和生态驱动创新,日本是技术驱动型。如果单纯从技术创新而言,日本和中国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中国的创新大多是模仿创新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


由于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拿来主义的应用创新就完全能满足企业的盈利需求,如以结果为导向来看,这也是中国企业的成功。只可惜,这些基于应用的创新是缺少或没有核心技术的。


蓝科技:“日本失去的20年”这一过程中,是否也存在模仿创新的案例?在整体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日本企业的创新动力来自于哪里?


叶刚:日本企业的创新和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完全是企业内在的创新需求。即使日本经济放缓,企业的创新需求也不会减弱,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就有3000多家200年以上企业的根本原因。不跟风创新、不指望国家财政补贴或政策扶持,日本企业的创新完全和市场接轨,这就是日本企业即使在“失去的20年”中依然保持创新动力的基因。因为在日本企业看来,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样的企业终究会倒下。


为何“日本失去的20年”中国没有技术超越


蓝科技:从你的角度理解,如何理解“日本失去的20年”中国技术创新没有超越日本?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叶刚:日本始终强调的是技术创新而不是整合创新,不是日本没有整合能力,而是经过多年的检验,只有技术创新才能保证长久获利而且拥有话语权。


中国的创新往往是急功近利的,希望短期内得到回报;日本企业的创新则是持续的,他们对技术的追求不是用时间来衡量的,而是以结果为导向,这是最大的不同之一。“日本失去的20年”中,日本企业宁可‘节衣缩食’,也要对技术研发进行大量的投入,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市场行情无论有多好,都可能面临着被淘汰出局。他们不希望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企业被淘汰,所以随时都有紧迫感和危机意识,而创新是他们生存的唯一。


蓝科技:你认为生态创新和技术创新谁更具有生命力?中国的生态创新会输给日本吗?


叶刚:我个人认为技术创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生态创新是基于资本的整合,而这种整合是用巨额融资买别人的技术和工厂,归根结底,中国式的生态创新只是解决了燃眉之急。这份榜单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日本失去的20年”是事实,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又有多少企业依靠创新超过了日本?从技术创新层面相比,我认为这种生态创新仍然是追赶先进工业国的一个必要途径。


失去的20年和日本家电衰落无关


蓝科技: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日本家电企业夏普、三洋、东芝、松下等都将部分或全部彩电技术、工厂、品牌使用权和渠道转让给了中国。在中国有声音认为日本家电业开始衰落,这和“日本失去的20年”有关吗?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叶刚:我不认同这种观点。“日本失去的20年”和日本众多家电企业退出这个行业并无直接的关系。由于家电行业高度竞争,日本部分企业退出这个行业很正常。如果一个行业充分饱和,没有更大的利润空间,日本企业为什么不退出?退出不意味着失败,而是寻求新的战场。在电子领域,日本一直有领先优势。


别看日本企业退出家电行业,但未来家电业转型成功的,还应该属于松下、索尼等日本家电业。因为他们对创新的洞察力超过中国企业。换句话说,中国家电业和日本家电业比的不应该是家电市场份额多寡,而是应该比未来在行业的创新和转型。所以,不要轻言日本家电业衰落,他们是通过创新转型,获取利益最大化。而中国家电业,在扩张规模、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还认为日本家电业是衰落的,其实是一种自我的“捧杀”。


蓝科技:一个创新型国家应该是技术驱动还是生态驱动?你觉得“日本失去的20年”最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叶刚:日本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从日本的经验来看,我认为技术驱动比生态驱动更有价值。前者是掌握技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投资建厂;后者是手握资金,在全球各地都可以买技术,买品牌,买工厂;后者应该是前者的基础。但就日本经验来看,正因为有技术创新基因,才能让日本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企业都有创新激情并且成为全球领头羊。


“日本失去的20年”一定程度上是个“伪命题”,要辩证地看日本经济的兴衰起伏,应该学习日本企业的优点和长处。我个人认为,一些中国企业谈到日本企业时有一些情绪,认为“日本失去的20年”也失去了地位,这是导致一些中国企业为什么在“日本失去的20年”中依然没有在技术上超过日本的原因之一。


因为这些中国企业有自大、盲目追求短期回报的通病,他们把“日本失去的20年”当成笑话来看,以嘲讽地口吻看对手,自然就会轻视对手。殊不知,日本企业不在乎被谁轻视,他们更在意企业能否技术创新。所以,日本总有出其不意的创新技术,在全球仍然享有一定的声誉。


中国企业要向日本学习的,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要学习谦虚的态度、扎实的精神、良好的商业文明和扶持中小企业实现共生共赢的愿望。


我们不可否认中国在追赶先进工业国的道路上,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战略和战术,并且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目前的追赶方式上,不扎扎实实地进行具有革命性的结构大调整,永远与世界技术创新的头把交椅无缘,当然更不会赶超包括日本、德国、美国在内的先进工业国。



本文原创于蓝科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