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菊”与“刀”,描绘的是同一个日本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4-9 21:00:58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刀是武士道之魂,寓意坚韧 日本有句格言:刀是武士道之魂。在《菊与刀》中,作者描述的日本人的特征,都不能脱离“刀”的影响。 自公元3世纪,日本开始了自行冶炼、制作铁器的历史。当时冶炼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就是日本刀。718年,即奈良时代,日本统治者制订的《关市令》规定,刀匠须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刀具上,以明确责任。另一方面,正如本尼迪克特在书中写道的:“日本人有个古老的习惯。其一是对自己负起责任,也就是磨砺自身。这种说法是把自己比成了刀。刀所产生的一切后果,都要由自己负责,就像佩刀的武士要时刻使自己的武器保持锋利那样。同时,因为自己的种种缺点,比如懦弱和无能所带来的所有恶果,自己都要负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这就是本尼迪克特赋予“刀”的寓意。 自江户时代,日本刀不仅是武器,而且是具有锋刃美和线条美的工艺品。为达到观赏和实战两方面需求,日本刀须经反复锻打,故被称为“百炼的名刀”。“刀是武士道之魂”,也寓意日本人崇尚坚韧的品格。 江户幕府时代,传自中国的“朱子学”被奉为官学。因此幕府大兴强调“文武不歧”的儒学武士道。以仁、义、礼、诚、勇为道德原则的儒学武士道,不仅使武士成为社会道德楷模,而且使武士成为政治统治者和行政管理者。必须强调,这也为军人左右国家政治的军国主义奠定了基础。 1882年《军人敕谕》和1890年《教育敕谕》的颁布,是明治新武士道最终形成的标志。正如新渡户稻造所指出的,“忠是将封建的各项道德准则联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均衡美的拱梁的基础。”但和以往不同的是,明治新武士道将以往“效忠领主”的多元性,变为“效忠天皇”的一元性。明治维新后,虽然随着武士世袭制被征兵制取代,作为社会阶层的“武士”不复存在。但随着作为军人行为准则的《军人敕谕》和作为国民行为准则的《教育敕谕》的颁布和推行,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日本文化的典型象征。 通过这扇窗,看清日本动向 如今回头看弹丸之地的日本,资源极度匮乏,为什么会成为令人发指的侵略者,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的国家,又是怎样在战后迅速复兴崛起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这本《菊与刀》中得到解答。 比如武士道精神的核心。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论自杀》一书中写道:“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自杀方式。”日本民族最具象征性的自杀方式是切腹。戴季陶在《日本论》中写道:“他们举国所赞美的武士道的精华,就事实上说明起来可以举出两件事,一件是‘复仇’,一件是‘切腹’。‘复仇’是杀人,‘切腹’就是自杀。”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8月15日天皇裕仁颁布《终战诏书》后,日军有37名将军自杀,其中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和“神风特攻作战”大西泷治郎等均切腹自杀。 正因为日本民族拥有这种骇人的、以“自杀”和“杀人”为核心的武士道精神,为使日本不再成为美国及世界和平的威胁,战后由美国主导制定的《日本国宪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日本永远不以武力解决国际争端,不具有国家交战权,不保持武装力量。 但武士道精神并没有因此被铲除。又过了几十年,日本以“夺回强大日本”为口号,不断扩充军备,这么做,不仅有复杂的国际政治因素,更有日本传统文化的深刻背景。通过《菊与刀》这扇观察日本文化的窗户,我们能够对今日日本之动向,有更清晰的观察和认识。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