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持续改善企业文化探究 1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精益管理促进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2-27 7:49:17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我们常听到有人说:“中国人不行,中国人没素质不守规矩,中国人缺乏敬业精神,中国人缺乏信仰,中国人缺乏……”。还经常听到有人说:“日本人素质高,日本人敬业,日本人守规矩,但是日本缺乏创新精神……”。这些本来是别的国家说我们的话,现在许多中国人不仅赞同,自己也常常这么说,并且往往说完之后自己没有任何变化,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文/宋传承 广州精弘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论企业文化之——日本企业的持续改善文化


我在欧洲某知名企业工作过,在日本某知名企业工作过,在国有某知名企业工作过,企业文化大相径庭,相差非常大。我经常在想,为什么同样是中国人,为什么在不同的企业会行为差异这么大,真的是因为这个人的性格吗?是因为这个人的能力吗?其实都不是,我认为是企业文化不同,我们个人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中会受到不同的教育和熏陶,加上不同企业的制度,因此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下面我将阐述一下我所经历的不同企业的文化氛围,然后就为什么日本企业持续改善的文化做的这么好做论述。


首先,先说欧洲某知名企业,是一家电子行业,全球性企业,产品畅销,利润颇丰,总经理一直都是欧洲本土人,管理人性化。比如:每年有14天的带薪假,每年还有5天的带薪病假,过年放假2周以上,有年终奖,经理级都有加班工资且本身工资就很高,每个月有员工生日Party,有公司内部期刊和网站,部门或某个项目都经常有Team Building团队活动等等,甚至宿舍和公司离的很近,却没有过道或打卡的限制,也就是说不舒服可以回宿舍休息。总经理从来不做很严格的要求,在他的眼里每一个人都是最好的最棒的。在这样的大氛围下,因为公司利润好,员工工资比较高,又很人性化(我认为是随意性高),大家都很快乐,基本都能把活干好,下班后经常是一起打球或娱乐,团队氛围比较好,但是工作效率并不高。大家并不想该如何改善,只是把手头上的工作做好,不想太多也不想做多,遇到问题更多的是依照流程来划分责任,遇到边界责任不清的事情也是想如何推卸责任,很少有人主动承担。我当时毕业不久,做工业工程IE(Industrial Engineer)的工作,主要是新产品大工艺设定,生产线布局设计与实施,生产线工时与人员配置,生产线作业标准制定,生产线效率提升,新产品报价等工作。面对很多事情没法解决时我是很想承担,也想多做,可是我不敢。为什么呢?因为我一做了之后,这个事情以后就会归属到我们部门,部门里的所谓前辈会一大堆意见。我也试着去做一些改善,但是阻力很大,因为很少有人支持,所以每次我都是与生产线的人拉家常,搞好关系,然后说服他们用新的方法,很累。所以,不久之后,我也成了“扯皮高手”,能少干的要少干,因为“干得多错的多”。因为下来班什么都不想,这段时间是我记忆中睡眠最好的时段,当时我想如果老了还要回来工作“养老”,可惜现在已经被兼并了。


后来,有幸我跳槽到了丰田系统的企业电装DENSO,电装是丰田最主要的汽配供应商,1949年从丰田分离出来,应该说是丰田集团的企业,与丰田护持股份。这里的企业文化完全不一样,一开始我还是习惯了“扯皮”,结果发现这里大多数人都不扯皮,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不好意思,明明自己更应该做的事情在推脱之后,别人会帮助我。这里的要求很严格,甚至有时觉得刻板,一开始觉得不习惯,因为在上一家公司实在太随意了,偶尔也会有点小抱怨,但是逐渐的就接受和融入了这里的文化。这里工作很忙,每天有打仗的赶紧,有很多地方需要去改善,有很多报告,有很多会议,还要学习很多新的知识,因为丰田生产方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也就是大家现在熟知的LEAN精益生产)与我们之前的理念完成不一样,甚至是相反的,然后有很多物流、计划、现场改善等方法要学,还要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也需要去学习和找方法。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做好自身的工作,更多的还要想办法去改善。我发现在这里,虽然忙,但是很充实,在这里我享受到了专心投入的状态,得到了高层的认可,学习了知识,体会到了真正工作的快乐。体会到了责任和担当,在这里很大的不同,是你不用怕做错事情,做错事情会有上级帮你承担责任,我们有一句话叫做“没有不好的下属,只有不好的上级”。但是在做一件事情前,我们需要按照标准做事,如果改善了,要向上汇报方案,没有问题就执行,执行过程中有问题不会责怪,而是大家又会立即开会组织讨论出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也就是说,大家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或改善上,而不是扯皮或推卸责任上。


在这里我还必须额外加一点说明,许多人会把日本工厂想象为“剥削、压榨”的工厂,没有人性的工厂,说实话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其实不然,这里是我见过最“尊重人性”的企业,举个例子吧,日本人作为高管,你从来不会感觉到他的傲慢,相反更多的是谦虚,而实际这些高管都是五十岁以上,很多在集团的日本、美国多加工厂工作,经验非常丰富。他们无论见到谁,都会打招呼“早上好!”“你好!”;无论你有什么问题,你去问他的时候,他都会很耐心的跟你讲;当你下班的时候,他会跟你说“辛苦了!”。另一方面的尊重,体现在他们会很重视每个员工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会很重视每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和改善成果,如果做出了改善,哪怕非常小的一个改善,都会受到真心的赞誉。


之后,我去了一家国有的汽车企业,主要做新工厂的物流规划,当时副总跟我面试时说以后要成立一个IE工业工程部门,希望我今后可以主持这个部门,发挥以往的经验。可是直至我离开,这个部门也没有成立,因为即便成立,也很难推动改善。部门间的壁垒很大,通常我们做一个项目要很久才能落地,因为要通过很多次的修改,和层层的汇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里的人事关系竞争复杂,凡是有点职位的人都怕担责任,怕影响自己的前途。


现在我是一名企业管理的咨询师,在经历过这些不同的企业之后,在去过很多不同的企业之后,我经常回过头来看,经常想这些问题。难道是我们变了吗?同样一个人,为什么放到日本企业会发光发亮?


我们来看一组汽车生产行业的数据(数据来源汽车网):从表1数据中可以看出日本生产车的工时更少16.8,也就是说效率更高,而缺陷数也最少60,即质量最好,最关键的一个数据“建议数/雇员”,日本每年平均一个雇员的建议数是61.6件,而北美和欧洲只有0.4件,这是为什么效率高的同时质量好的一个很重要原因。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同样是汽车工厂,差距却很大,北美和欧洲的造车技术比日本早,技术比日本也先进,可日本就是凭着日复一日的不断改善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赶超了欧美。


表1.汽车行业生产数据


现在阐述一下日本企业持续改善文化的关键点,我总结主要有三点:


一、首先是对待“改善”的态度。改善是日本管理中的一种基本哲学,是日本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理念,他们认为这是日本竞争力的关键。改善就是改进。改善是日本最常用的一个词语,在报纸、电视和广播中,每天都会听到政府官员和政治家大谈改善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平衡,改善与某国的外交关系,改善社会福利,改善劳资双方的问题等等。


日本企业,特别是以丰田为代表的企业,特别重视改善,他们认为“改善是每一个人的事”,每个人都要具备改善意识,哪怕是这个改善非常小,小到只有0.1秒,他们都认为是好的想法和建议。这与欧美、国内企业完全不同,企业中我们常听到“改善”和“革新/创新”这两个词,改善就是很小的,革新是指一个很大的飞跃或变化。许多企业崇尚激进式革新,视“改善”为小打小闹的玩意儿,企业需要大手笔,如流程再造、策略重建、技术变革、并购等。


二、思维方式和理念。日本与西方差异最大的理念,我认为是:日本强调改善和过程导向的思维方式,而西方看重创新和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但对改善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创新就应该被忽略掉。企业要生存、发展,创新和改善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改善确实是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经济危机后,应对80年代和90年代的挑战时最关键和必不可少的作用。最具有日本特色的管理实践精髓(生产力改进、全面质量控制活动、质量改善小组和劳动关系等)可以简化为一个词:改善。日本企业利用改善策略成功地设计、生存、营销了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改善永无止境”的信念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日本人的思维当中,正如那句日本古语所说:“如果三天没见到一个人,那朋友们就应该好好观察他,看看有没有什么变化降临到他的身上。”改善显然已经成为了日本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改善的认知点是“任何企业都存在问题”,所以,改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建立一种企业文化,使每个人都能自觉地承认这些问题。在职能内部和跨职能业务中都可能存在问题。例如,新产品研发就是典型的跨职能问题,它要求市场部门、工程及生产部门的人员共同联合完成。在西方,人们常常以解决冲突的视觉来看待跨职能问题,而改善策略却能让管理者采用一种系统的协同方式解决跨职能问题,这是日本管理竞争力的秘密之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