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反思“創新靈魂哪去了” 大企業吃老本走向衰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6 6:32:02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原標題:日本反思“創新靈魂哪去了” 大企業吃老本走向衰落


“日本制造業的國際排名被中國趕超”“東京大學失去亞洲高校排行榜榜首”。日本媒體近日關注的這些“失落現象”早已引起很多日本人的反思。筆者在日本的一些經濟界朋友,也在議論日本制造業的創新靈魂都去哪兒了。在日本,現在既有落后的產業,也有落后的產品,有些老牌企業已開始滿足為全球暢銷的手機、平板電腦提供精密零部件。今天的日本再度回歸保守,加上老齡化愈發嚴重、企業設備投資嚴重不足、民間消費不斷遞減,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新已遠離日本。當一個國家在“創新繁榮期”結束后找不到新的動力,那麼走出“失落”的陰影就會變得很難。


東京的家電銷售店裡,日本產品和日本顧客都不多


11月1日,《日本經濟新聞》網絡版刊登麥肯錫公司的一份調查表,該調查從1980年開始,每隔10年對各國的國際競爭能力進行排名。結果顯示,制造業的第一名一直是美國,第二名在上世紀80年代是德國,但隨著日本技術革新的成功,到90年代時日本超越德國,且把第二名的位置保持到2010年,此后,日本被迅速革新的中國超越。相關評論認為,技術革新停滯直接體現在日本的制造業上,制造業的排名就隻能被其他國家超越。


近年來有日本學者著書說,日本在集成電路、軟件、IT和移動網絡的國際標准競爭中“四連敗”。目前,在全球暢銷的前3名品牌手機中,找不到日本的。這個變化,隻要到日本家電賣場轉一轉就可以發現。不論“友都八喜”還是“比酷”,進入店鋪首先看到的是蘋果品牌的平板電腦、手機,再往裡走,便是聯想、華碩等產品,偶爾能看到日本傳統品牌東芝筆記本。與眾不同的是鬆下電腦,造型小巧、純鋁板外殼,但一問價格要比蘋果等同類產品高出很多。在這些日本家電賣場裡,不僅日本產品變少,似乎來購買的日本顧客也非常少。


客觀地說,今天的日本依舊能享受40年前或30年前創新帶來的巨大成果。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年初在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感嘆:“中國游客到日本買馬桶蓋、電飯煲,這從側面反映了(我們)技術創新已迫在眉睫。”在東京街頭,筆者常看到許多中國游客,當然也有很多其他國家游客,購買了大量的商品。盡管其中很多是在中國生產的,但創新繁榮期已讓日本擁有大量知名工業品牌,每個品牌都代表著時尚、安全、高質量。國內前不久流行買日本產的小學生書包也是一個例子。可以說,日本實現過“一招鮮吃遍天”的模式。


但現在這一招很難再玩轉了。上世紀90年代,筆者玩過索尼CD機、MD機,也購買過日本品牌的錄音機、錄像機等。但現在,隨著美國、中國等國數碼產品的出現,一些年輕的音樂發燒友可能連MD機是什麼都不知道了。不僅這些“硬件”被人遺忘,日本家電企業也沒有先聲奪人,將錄音、錄像、通話、記錄、檢索等產品技術全部融入到手機、平板電腦中。讓日本人仍感到自豪的是很多新產品中附加價值最高的零部件還是“日本制造”。日本一家微型馬達制造企業的總經理告訴筆者:“幾乎世界上主要品牌的手機,其振動馬達基本上都是我們公司制造的。”一家日本知名品牌相機制造企業的負責人也表示:“在高端手機、電腦上使用的鏡頭,世界市場的份額我們佔了主要部分。”某種角度看,這些日本企業活得很滋潤,沒有太多維護品牌的支出,沒有生產風險,似乎選擇這樣一條經營之路並不錯,但卻逐漸失去新的生產理念。


來自美國的革新理念與日本漸行漸遠


日本人一向看重創新,但為什麼效果不好?這值得研究。為保護小企業鼓勵創新,上世紀50年代日本頒布《外資法》,規定引進技術必須有利於本國產業健康發展,不得損害小企業,不得妨礙國內技術發展。慶應大學經濟學部名譽教授井村喜代子對筆者說,日本在鋼鐵、化工、機械制造、微電子各個領域,主要技術來自美國,個別技術從歐洲引進,這些技術在日本經過本土化以后,迅速成為國際技術中的尖端。“日本在進行產業創新時,美國忙著戰爭,先是朝鮮戰爭,讓日本有了獲得新型重化學工業創新的時機;然后是越南戰爭,美國給日本讓出了美國國內的民需市場,並在越南周邊,特別是后來成為新興工業市場國家的新加坡、泰國以及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等地,給日本帶來出口大量產品的機會。”井村教授對筆者說。在井村看來,如果沒有美國的這兩場戰爭,日本創新並獲得整個世界市場的機會很可能沒有這麼大。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日本政府曾提出“要擺脫對美國技術的依賴”,也公布過相關的科技白皮書,強調利用本國創新技術帶動新產業,並於1995年制定《科學技術基本法》,提出從“技術立國”到“科學技術創新立國”戰略轉變思路。不幸的是,這種創新的意識沒有沖破“經濟失落”的陰霾。當一個國家以保守為國策后,原地踏步實際上就是拱手讓其他國家超越自己。老牌的日本企業形成規模巨大的產業制造能力,這讓有的企業很難下決心去實現突破、尋求開發更新的產品,同時疏於管理模式的創新。舉例來說,進入21世紀后,數碼成為新的產業趨勢時,日本企業能否像割舍磁帶錄音機、膠卷照相機那樣,將剛投產不久的生產線丟掉不用?可以說,就要失去市場的大量產品生產線留存在日本,讓日本既不能投資建新廠,又不能下決心投巨資集中做創新產品。當然,不是所有制造業都甘心“失落”。日本汽車制造商2015財政年度研發資金就創了歷年來的新高。


從GDP排名、近年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等方面看,日本仍是很有實力的國家,也有創新的條件。筆者接觸過很多日本研發企業,研究人員的研究不能說不細,但綜合現有的研究成果,卻沒有開發出太多影響全球的新概念產品。日本NHK電視台10月27日報道說,“最接近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之一”免疫學者本庶佑希望用攻克癌細胞的“剎車”裝置的新理論,研制出一種全新的抗癌藥,但遺憾的是日本企業覺得,花時間、精力及財力去走一條新路,風險太大。在電視節目中,本庶非常遺憾地說:“我和太多的企業談過新藥,竭盡全力去說服企業,但處處碰壁,沒有一家日本企業肯與我合作。”最后本庶隻好去投美國企業。


在筆者看來,在東西方“冷戰”的幾十年內,日本獲得很好的發展機遇,今后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對美國最新經濟、科學、產業、科研缺乏理解,與政府強化政治和軍事的日美同盟關系形成巨大反差——日本過去是引進美國技術,現在變成隻買美國產品了。


社會保守必然導致創新不足


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野口悠紀雄10月1日在“鑽石在線”上撰文說:“安倍的‘新三支箭政策’依舊不能讓日本走出‘失落的二十年’。”原因是,一種惡性循環在日本周而復始:市場需求不足——阻礙創新——創新的弱化讓日本在失落中繼續前行。


筆者10月底看日本《產經新聞》議論說“7年來大學生就業失敗”,細看內容,原來說的是很多學生因隻想進入知名大企業,早早結束了求職活動。調查顯示,日本年輕人出國留學、自主創業的願望遠低於其他國家的同齡人。最近幾年,去哈佛留學的日本人逐年下降,據說隻有個位數。從留美人數看,中國、韓國都已超過日本。在經濟高速發展期,日本企業為留住熟練工人普遍實行終身雇用制,在“年功序列制”下,工齡越長、工資越高。年輕人更願意在大公司裡安穩度日,不願冒風險創業。據日本《朝日新聞》網站1日披露,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的全球高校排行榜上,去年“亞洲榜首”東京大學排名下滑,位列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北京大學之后,這也引起日本各界的反思和擔憂。


外出留學人數減少反映的是日本的老齡化問題。日本65歲以上的人口,已超過總人口的1/4。社會老齡化以后,留學或去國外工作對年輕人來說成為很大的負擔,“留在日本國內生活最穩定,最安全”成為一種共識,日本主動引進的技術、概念開始變得無足輕重,社會日趨保守,造成改革、革新的氣氛漸失。對日本老人來說,日本的社會體制已無需改革,他們對經濟方面的革新訴求也變得不那麼強烈。有位65歲的日本老人告訴筆者:“我們的最大力量是讓國家的政策向我們傾斜。”選舉時,老人投票最踴躍,政治家的各種政策自然會向他們傾斜。“讓每一個老人有接受養老服務的機會!”這是安倍晉三在再次當選自民黨總裁后,推出的“新三支箭政策”之一。


中國今后也將面臨“老齡化”帶來的問題,但目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和熱情,可以讓革新趨勢保持一段時間。前不久筆者在東京演講時,日本研究中國經濟的著名專家江原規由談到中國創業和創新潮時非常贊賞。相比之下,日本年輕人更想進大企業,追求個人生活的安逸,一些人告訴筆者“當總裁是種負擔”,這樣的社會就很難再談創新了。日本企業數量這20年幾乎一直在600萬家左右,這只是中國兩年半新成立企業的數量。


隨著創新腳步放緩,日本的社會貧富不均現象加劇,一些人變得貧困起來,一些人意識到保有現在的中產階層地位變得困難。普通人創新的機會和熱情越來越少,沒有民眾參與、支持、獲益的創新,國家能夠得到的也就是失落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安倍政權的保守主義適應了日本社會的需求,同時也是日本不得已的一個選擇結果。隨著創新的弱化,日本的“國家失落”今后可能還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作者為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 陳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