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为什么禅就是日本民族的性格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5-8 8:50:49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原标题:为什么禅就是日本民族的性格



《禅与日本文化》 作者:[日本]铃木大拙 译林出版社 2014年11月


◎黄夏


禅既以“无意识”修身为特征,又是如何与武士道这种暴力物事相关的呢?


《禅与日本文化》原是日本禅学思想家铃木大拙于1935至1936年在英美等国的系列演讲,二战之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结集出书。大约是演讲之故吧,书中大多数文章内容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合,这主要是铃木需要向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迥异于东方的西方人士解释禅宗的义理与概况。好在这些文章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因而我们得以从艺术、儒教、剑道、茶道、武士道、俳句,以及东方人对于自然的审美感受等方面,来了解禅宗对日本的影响。


铃木首先向我们介绍了禅宗的历史沿革。他说禅宗是儒、释、道三种宗教相互影响和镜鉴的产物,“是对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思想的一种中国式响应……(它)脱离了印度思想的形式,极富实践性和伦理性”。禅宗发轫于唐末而兴盛于南宋,12世纪以来,访华的日本僧人无不热衷于将儒、释、道文献带回日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许多独特的日本文化,如俳句、能乐、戏剧、造园、插花等,其渊源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


禅僧们还通过编撰、印刷相关典籍推动教育普及和政治改良。而上层贵族则通过聘请禅僧作为私人教师向子弟和臣下讲解四书五经和朱子理学,旨在推动政治统一、保障社会秩序的“名”、“分”理念。一言以蔽之,深刻影响日本社会的禅宗一开始就是由中国思想而来,这也是铃木反对幕末时代以来各种激进潮流对中国思想否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认为两种“外来之说”(儒、佛)早已融入日本人的心灵之中,因而所谓日本独创的、“去中国化”的思想根本就站不住脚:“其爱国保守主义与其说是出于哲学的理由,倒不如说是受到了政治动机的刺激。”


那么,什么叫“禅”呢?相对于理论化著述,铃木更倾向于将“禅”作一种不事定义、因而其外延更为丰富和开放的阐释。对铃木来说,“禅”表现为生命、智慧和知识。铃木认为知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科学和理性得到的知识,以概念化、系统化为特征。另一类也就是禅宗所追求的知识,则无法通过上述方式获取,亦即,这是一种需要通过直觉体验才能掌握的知识。铃木说,生命充满了奥秘,“有神秘感的地方,必有禅的存在”,修禅即修身,也就是了解生命的奥秘。


而要实现这一点,则务必做到“无意识”,将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从我们头脑中剔除出去。铃木通过分析松尾芭蕉、与谢芜村的俳句,来解释何为“无意识”。芜村《咏蝉》云:“寿数已将尽,浑然不觉尽情鸣,聒聒蝉声音”。很多人引入道德论和无常观,将这首俳句解为“没有领悟到人生无常的人沉溺于各种享乐,就如同夏日之蝉以为自己永生不灭一样纵情地发出聒耳的鸣叫声。”铃木以为大谬,“贬斥蝉不知宿命即将到来,那是人类的意识和反省。就蝉而言,能鸣叫的期间就是活着,活着的期间就是生命的永恒。为生命之无常而烦恼又有何益呢?或许,蝉正在嘲笑人类总为尚未到来的明日之事而烦恼。”铃木的解析让人想起庄子“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之语,表达的正是一种生命自在、自足与自适的境界。而禅,即是为了帮助人达到这种境界。


禅既以“无意识”修身为特征,又是如何与武士道这种暴力物事相关的呢?铃木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禅宗教导人们一旦决定进路就绝不回头,且对生死平等视之,重直觉轻理性;二是禅宗的修行较单纯、直接,强调自强、克己,其戒律性和战斗精神是非常一致的。


铃木在此点到了禅宗的“软肋”(如果不是死穴的话)。上文说到,禅是儒、释、道共同影响的产物,它本身没有自己的哲学系统,也没有明确的道德价值观,它的开放性使之极具弹性,“可以与无政府主义、法西斯主义、无神论、唯心论以及任何政治、经济教条相联系”。它是各种革命力量的天然盟友,至于革命本身在鼓吹些什么,它是不会去追究的。加之禅宗崇尚轻生死、不回头的无畏精神,又在客观上模糊了正义与道德的界限,以至罪犯犯下罪行,也往往可以得到宽大处理。而浸淫于这种思想的日本民众,即使不信奉武士道,也会为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某种理由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一点,从日本自古以来经常以某种理由为借口而进行的诸多战争中可以得到证明。”铃木由是总结说,“禅就是日本民族的性格”。


这简直是诛心之言。铃木作为禅宗在日本的杰出代表,并不一味歌颂禅,而是从政治、文化、历史和心理角度探讨了禅宗在日本的发展脉络及其得失成败——禅成就了日本文明的辉煌,也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相较铃木作于上世纪30年代而结集于50年代的这本著作,半个世纪后日本关于历史问题的探讨反而更趋暧昧和含糊。如今,大约是很难有这样自省又省人的作品见诸相关国家之间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