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日本的文化摄取之道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6-24 19:27: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西方数千年发展起来的古老文化,我们日本人只要十五年就把它变成了囊中之物了。西方学者花费三十年取得的研究成果,我们只要五天就握于掌中了。让欧洲人去费脑子好了!为了达到今天的水平,欧洲人已牺牲了多少代人,有多少人成为殉道者而倒下。但我们只用十五年就把西欧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了。”——1909年一位匈牙利作家剧本中一段日本留学生的台词 日本的文化摄取之道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研究员赵德宇 日本何以在欧美以外的国家中率先走上近代化道路?又何以在战败后再次迅速崛起?国际形势的大背景为其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这在学界已多有研究。然而不能否认,日本内在的文化因素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国际日本学研究中的大部分著述聚焦于日本文化。学者们为日本文化贴上了形形色色的标签,诸如:合金文化、杂种文化、飞地文化、复合文化、盐卤文化、双重文化等等。这些标签看似五花八门,其实仔细揣摩,不外乎强调日本文化的复杂多变性。那么其中有无相对稳定的因素呢?笔者以为,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就是日本人与生俱来的对外来文化的情有独钟。有读者可能会提出质疑,难道只有日本热衷于外来文化吗?当然不是,然而日本人在与外来文化接触过程中的独特性颇值一提。 特性之一:日式拿来主义 日本人的拿来主义自有路数,每逢大规模吸收某种新的外来文化时,表现得极其酣畅,即对外来文化可以不加甄别的照单全收,尔后在与这种外来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自然筛选、淘汰,而较少激烈的排异过程。就像丰盛的宴席,上等菜肴大多会被风卷残云,饱食之余,残羹剩饭弃之可也。历史上,日本对中国文明的成果几乎是全盘接纳,但却独独淘汰了孟子“易姓革命”的思想(因为它不符合日本“万世一系”的天皇制度)、宦官制度、和三寸金莲的陋习。幕末开国以后更是全方位的将西洋文化摄于囊中,然后再作筛选,结果政治上采用了君主立宪制度,军事上引进了德国的模式等等,对不和日本国情的民主代议制度则拒之门外。二战后又大吃美国文化的宴席,但对个人主义、个性开放却少有青睐。 这种首先来者不拒,而后从容筛选的做法,自有其妙处。比照历史上中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便可一目了然。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对西洋文化的态度划分为若干阵营,诸如:排外主义、西化思想、中体西用论等等,相互间争争不已,似乎要先有一个结论,再去实行。五四时期西化与传统的论战又复如是。然而,在重大历史变革的紧要关头,时间就是效率。就在国人正论得起劲儿,蹉跎岁月的时候,日本人已经向满清王朝“兴师问罪”,而后掠走了两万万两白银! 特性之二:抗水土流失 日本文化具有极强的抗水土流失性,能够在大口品味外来文化的同时,完好保存传统文化的独特风味。在享受政治、经济等各类现代化方式的同时,今天的日本人极其自然地保留着传统的“日本方式”。 仅就企业模式来说,二战后,尽管日本几乎照搬了“美国方式”,但却保留了与美国个人主义相反的同心圆式的集团主义传统(每一个圆都是一个利益集团,比如小到一个家庭、社区,大到企业集团以至国家),这种以集团为单位的归属意识,既加强了集团内部的凝聚力,又具有对外竞争意识。尤其是日本企业这样的集团,成为所有员工的命运共同体。笔者以为,这种以集团内部温情主义为基础的对外竞争意识,确实是战后日本成功的一大法宝。 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同样保留着大量传统文化,诸如:现代人颇觉夸张的深躬大礼、日本各地数不清的喜庆化了的民间传统祭祀活动(成群的日本人身着和服,载歌载舞)、茶道、花道、剑道等等,可以说是俯拾皆是、随处可见。 特性之三:杂交优势 如前所述,日本人较少对外来文化的排异性,他们可以极其自然地同时接纳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化。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大多数日本人崇尚传统神道的同时,可以毫无避讳地敬仰佛教和基督教。婴儿出生后首先要去神社祈福,而婚礼一般在教堂举行,丧事则是在佛家寺院进行,这已经成为普通日本人的习惯。笔者还曾在日本人家里,看到同时供奉着神龛、观音和圣母马利亚的奇景。在今天世界上宗教冲突不断升级的形势下,日本人坦然接纳复数宗教的做法,似乎应该给人类带来某种启示。而日本人身着笔挺的西装,行九十度鞠躬大礼的场面,更是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其文化的混杂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日本文化恰似网罗了人类不同文化的世界村。 这种“杂交优势”,可以不断地摄取世界强势文化的养分,融入自身传统文化的体内,从而防止了自身文化的退化。正如加藤周一所说:“日本文化的杂种性问题,就是自明治维新,即1868年以后的日本文化问题。”(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研究员 赵德宇)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