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武士道的前世今生、历史作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4-17 15:40:28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原标题:日本武士道的前世今生、历史作用


但是这并不是说“武士道”就此寿终正寝,随着日本军部逐步全面推进对中国的侵略,并且因偷袭珍珠港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此时武士道所谓的“视死如归”的精神便成为鼓动或督促军人与民众随时赴死的号召。小岛德弥在《解说国体的本义》(1940年)中说:“让生与死对立,过度地厌恶死而求生,是执着于自己,就我武士道而言是极其耻辱的。生死如一,唯有尽忠才是我武士道。”1941年由时任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发布的《战阵训》里命令日军士兵“不可生而受虏囚之辱”,导致了在战争不利情况下大量自杀式进攻(典型的有“神风特攻队”)、或者像冲绳之战中胁迫民众自尽的惨烈结果,而此时武士道作为“皇道”与“国体思想”的配套部件已成为对全体日本国民的强制性的道德要求。


津津乐道 难以言弃


二战以后,日本经历了政治改革和经济高速发展,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在战后日本社会,立足于不同的政治立场对武士道做出解释,并试图借此打破现状的事例,也始终存在着。著名的右翼人士如三岛由纪夫主张修改宪法,并抨击日本社会的个人主义与耽于享乐,对《叶隐闻书》中“武士道乃视死如归的狂气”这句话大加赞赏(《叶隠入门》1967年),最后高调自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