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走近日本式养老 人性化的产品与服务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2-30 7:37:08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中国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上海更是中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养老服务体系的滞后,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又让中国面临“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窘境。 和中国一样,日本当初也是迅速跨入老龄社会,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个“长寿大国”、“古稀之乡”是如何面对老龄化课题的呢?本文作者有幸访问过日本一些养老院,了解日本养老服务的一些情况,录之以飨读者。 细致入微的介护士 当前,在发达国家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率超过20%的只有日本。为应对老龄化问题,日本很早就构建了老年人福利保障体系。它主要由三项法律支撑:一是1959年颁布的《国民年金法》,采取国家、行业、个人共同分担的办法,强制20岁到60岁的日本人都参加国民年金体系。国民年金也是日本养老金制度的基础。二是1963年推出的《老人福利法》,推行社会化养老。三是1982年出台的《老人保健法》,全面推广老人保健设施,日本老人福利政策的重心由此开始转移到居家养老、看护的方向。 我有位相识已久的朋友在日本任大学教授,一次闲谈时,他说起有位学生在日本从事推广身心机能活性运动疗法工作,该疗法适合帮助老年人在患中风等疾病后的康复锻炼,并说希望把这一疗法介绍到中国。不久,这位学生果然来找我,经向有关部门介绍,在该运动疗法指导士会理事长小川先生的帮助下,上海一些养老院开始推广这一运动疗法。由此机缘,我访问了日本宫崎、福冈等地的养老院。可以说,与日本养老服务体系有了一个零距离接触。其中,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养老院里“介护士”对老人们细致入微的服务。 所谓“介护士”,其职能大致介于中国养老院的护士与护工之间。二十几年前,随着老年人口增加,日本建立了介护士培养制度,开始培养专职护理老人的介护士。介护士的良好服务对提升日本养老院的服务质量和老人的生活质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得那次去养老院,观摩小川先生推广身心机能活性运动疗法。一进门,只见老人们已喜气洋洋地坐在活动室等候。活动室内,没有穿蓝制服的护工,也没有穿白制服的护士,只看到几位穿家居服装的年轻女性,带着亲切微笑在和老人说话。见我们进来了,她们便和老人一起热情地鼓掌欢迎。小川先生告诉我,那几位年轻女性就是介护士。 在小川先生介绍和演示时,老人们高兴地模仿小川先生各种动作,有的学得像模像样,有的则颤颤巍巍,依着葫芦就是画不了瓢,引得旁边的介护士忍俊不禁,只能上去手把手地指导。整个过程,既是学习,又是运动,也是娱乐,气氛融洽就像一个大家庭。 练完身心机能活性运动疗法后,几位对太极拳感兴趣的介护士和老人听说我在练太极拳,就一定要我演示。盛情难却,我只得勉为其难练了一遍。没想到,一旁的介护士还录了像,表示留作日后参考。看来,她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帮助老人提高生活质量的学习机会。 推广课结束后,养老院留我们和老人一起吃饭,长桌排开,一人一份。我注意到,介护士似乎总是在不经意间关注着老人的坐姿和吃饭情况,能自理的绝不帮助,有困难的才悄悄相助。这让我想起小川先生所说,日本老人一般不服老,不太愿意人家把他们当老人看。介护士对老人的态度,真可谓细微之处见精心。 介护士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在成为介护士之前,必须先进卫生学校进行两年正规学习,并通过资格考试,才能获得执照。日本还于1997年通过《介护保险法》,2000年开始实施。《介护保险法》规定,日本公民从40岁开始,必须参加该保险。这样,到老年后,就可以接受介护士护理。有了介护士和《介护保险法》,不但能使老人受到精心照顾,还能使一些有中风老人或老年痴呆患者的家庭减轻不少负担。 穿“变老”服体验老境 赵朴初先生有诗云:“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正如诗句所言,生命是个自然过程。每一个个体生命都会经历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而在年轻力壮时,对今后尚未经历的阶段特别是年老体衰很难有切身体会。谚语云:“养儿方知父母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虽然很多人都懂得尊老敬老,但因缺乏切身体会,对老人的关心还是常有不到位的情况。 为了让年轻人更好地体会老人的生活和感受,日本非常注意日常的宣传和教育。一些学校和高龄化进程快的社区会彼此建立联系,订立计划,组织学生去养老院或者孤老家,与老人沟通,了解老人的要求,帮助照顾老人。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还通过一些特殊方法,使人们能早临“老境”,感受“老态”。去养老机构参观时,我曾见过一套特殊服装,包括鞋子、手套、耳塞、眼镜等。穿上这套服装后,感觉自己的四肢和腰都难以伸直,仿佛立刻变成一个弯腰驼背、步履蹒跚、耳聋眼花的老人,使我深深体会到老人的无奈和艰难。据了解,有不少学校、社区购置了这种特殊服装,帮助人们体会老人的难处,增强帮助老人的观念。 老人产品人性化设计 为了让老人能够充分享受生活,日本还为老人度身定制各类服务产品。尽管近几年经济不景气,但日本的老龄市场可谓商机无限,更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出路之一。 根据日本老年服务振兴会的分类,已有的老年人产品可划分为17个门类,包括家庭护理、家庭洗浴、送餐服务、老人搬运、老人用品的租借和销售、老人临时寄养、养老培训、投诉和信息提供、紧急呼叫服务、收费老人院、老人公寓、老年住宅建设与装修、金融保险商品、老年读物、老年教育、旅游等。 以电子产品为例,一些企业会根据老年人需要设计专门的手机和电脑。比如,老人手机只保留拨打和接听功能,省去其他复杂功能。考虑到老人听力衰退,手机的听筒、扬声器也采用比普通手机尺寸更大的型号,打开就能听到清晰的声音。由于功能简化,手机的零售价也大大降低。又如,针对老年人使用电脑主要是上网浏览、收发电子邮件以及整理存储照片并制作影集这三大需要,“轻松上网电脑”产品相继问世,深受老人欢迎。 还有公司将电暖瓶加以改造,在上面附加了可与手机相连的探测装置。当老人的儿女外出时,可通过与手机相连的探测装置了解老人的情况,具备“守护老人的功能”。 如今,日本更是把开发护理老人的机器人提上日程。虽然目前因价格昂贵还难以推广,但预计到2015年,护理老人的机器人市场将达到1.67亿美元的规模,2035年将增至40.4亿美元。 在日本,不仅会为老人开发好用的高科技产品,就连日常用品的设计也非常人性化,尽量适应老人特点。 访问养老院时,我发现老人所用的浴缸设计十分巧妙。设计者在浴缸边上开个门,泡澡时,老人就打开边门进去。由于边门密闭性能很好,洗澡时不会漏水。洗完后,把浴缸中的水放干净,再打开边门出来。浴缸内外还都铺有防滑的橡皮垫子,防止老人泡澡时因跨越浴缸而摔跤。 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已超越日本,但人均GDP与日本仍有很大差距,照搬日本的养老做法不现实。而且,日本在养老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近10年来,仅在东京,最多的时候,一年就有5000例独居老人孤死家中的事件。然而,子曰:“多闻,择其善而从之”,认真研究率先进入少子高龄化社会的日本的养老经验和教训,对于建立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