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对诺奖的态度耐人寻味

作者:熊丙奇 文章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1-30 22:24:11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诺贝尔化学奖6日宣布,两名日本科学家一名美国科学家同享殊荣。这是继2008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在三年之内,日本科学家两获诺贝尔化学奖。至此,日本已获得诺贝尔化学奖7次,而获得过各项诺贝尔奖的日本人和日裔学者已达到18人。


令人惊奇的是日本各界在两名日本科学家获奖时的感言。在此,请允许我赘述——


据媒体报道,此次获奖的铃木章说,日本有志攻读理科的年轻人正在减少,这一现状令人担忧。他表示,理科的发展对日本这样一个缺乏资源的国家来说是重要的,“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多少岁,但我希望继续从事能对年轻人有所帮助的工作”。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说,在日本,有人认为化学是一门落伍的研究,两位科学家的获奖也令他在8年后卸下了心理包袱。


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益川敏英在表达祝贺的同时指出,获得诺奖是几十年前的工作得到了肯定,并不意味着日本现在的研究水平有多高。他表示,必须完善社会对科研工作的支持措施,比如增加奖学金等,使有科研兴趣的人都能投身研究。


这三位诺奖得主的话,或可从一个侧面看到日本的科研为何能在世界舞台上令人刮目相看——两年前,我曾分析过日本政府在2001年3月出台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现在在头10年,已经获得9次——他们没有沉醉在获奖的“狂喜”中,而是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的问题与不足:攻读理科的年轻人减少、化学被认为落伍、获奖不能掩盖现实科研问题。


这是十分客观的分析。拿理科人才后继乏人来说,攻读理科的学生减少,这似乎是世界趋势。美国总统奥巴马前不久说,美国学生落后于外国学生,特别是在数学和科学方面,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因为美国的前途有赖于美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在我国,据媒体调查,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浪潮中,亟需大量工程科技人员参与建设和科研。然而,目前的实际状况,却是大量拔尖学生不再“投身”艰苦的水利水电、测绘地矿等工科专业,而是涌向金融、银行、法律等“有名有利”的热门行业,争当光鲜亮丽的“白领”、“金领”。


在屡屡斩获诺奖之后,日本并没有忽视人才培养问题。这与美国的“作风”十分相像,2004年,在当年评选出的诺贝尔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奖和化学奖)中,有8名科学家获得了这一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学大奖,其中6名为美国人。但对此,美国有不少媒体分析,美国科学家在本届诺贝尔奖评选中的突出表现,并不能掩盖美国科技实力下降的事实,继续督促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到了去年,被警告科技实力下降的美国,在诺奖的表现中风头十足,几乎包揽。今年美国科学家有些落寞,这很可能在美国引起新的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与科学家们形成默契的呼应——日本首相菅直人6日晚在首相官邸说,这一成就将激励年轻人。他指出,这两名科学家在青年时代的研究终于开花结果,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日本的科技政策,希望好好帮助那些默默无闻从事科研的年轻研究人员。这种着眼于未来而不是满足当前成就的做法,才是对教育与学术研究最基本的负责的态度。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