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日本企业的独特“员工精神”
|
作者:李清 文章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1-27 8:15:1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员工卓有成效的工作,奋发向上积极有为的员工精神成为企业效率建设的重要手段,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是衡量员工品质和素质的重要标准。松下幸之助早在1937年就明确提出要打造“松下精神”,经过一段时间的企业思想文化建设以后,松下员工精神已明确地形成七条,即产业报国的精神、光明正大的精神、和亲一致的精神、奋斗向上的精神、礼节谦让的精神、适应形势的精神、感恩报德的精神。无疑,“松下精神”为松下公司成长为世界级企业起到了“催化剂”和“发动机”的积极作用。 从总体上看,日本企业普遍重视企业员工精神建设,其主要包括“和”、“勤”、“忠”三个方面。 一、 “和” 日本企业活动的思想文化基础多半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精神观。儒家思想的“以和为贵”就深刻地影响了日本几代企业家。涩泽荣一被誉为“日本近代之父”,创办了500百多家企业,在企业经济领域有显著的成绩。“一手拿算盘,一手拿《论语》”的他一生以《论语》为精神信条和行事准则,并对之进行了重释和适合经济发展的改造。他强调“以和为贵”的企业精神。涩泽荣一指出,“商卖非商战”,“战争必有胜败,一方苦战胜而得益,另一方定受损——而商卖则是在交易中无一人受损,任何一方均得益而悦”。松下幸之助反复对员工宣讲“事业的成功之首在人和。一群人在一起做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公司上下能不能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是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亲睦合作的精神,公司拥有的员工,即使每个人都是优秀的人才,如若缺少这种精神,也等于是乌合之众,不会发生任何力量”。丰田纺织公司创始人丰田佐吉则立“天地人”为座右铭,时刻提醒全体员工牢记在心,其取自《孟子》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企业家的宣讲和亲为垂范使日本企业“和”的精神在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发扬壮大。 “和”的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和”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使得人们注重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追求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并时刻约束自己。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的精神是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根源,能把企业变成了上下趋同、目标一致的命运共同体。日本企业上下一致地维护“和”的气氛,反对“独”的理念,反对西方式的个人主义和内部竞争。组织内形成一种和谐、平等、互助和忍让的气氛,这样才会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企业里每个人都对分配给自己的工作负责,但有时会因周围的情况和突发事故等原因,不能按计划开展工作,这时要及时地把这项工作的空缺补上,不影响全体计划是整个企业工作人员的共同责任。因而,每个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关心他人的工作,集体负起责任。日本企业明确确定了责任界限的领域是有限的,而没有确定责任界限的领域是广泛的。这些没用确定责任界限的领域由谁来负责,将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加以确定。与此同时,日本企业努力建设部门之间的流程与协作的关系,争取没有掣肘与摩擦。这种和谐、协调的精神才会产生1+1>2的系统效应。 二、“勤” 日本企业员工精神塑造的另一个重要源泉就是东方民族特有的勤俭之风。东方人的生活方式讲“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推崇素朴节俭,倡导生产劳动。日本企业继承了这一优良精神作风,把职业中的劳动提高到一种神圣义务的程度,认为懒惰、奢侈是企业发展的最大危害,主张最低限度的个人消费以及严格履行日常工作义务。经过历史的锤炼,日本企业员工的勤恳、勤勉、勤劳与勤奋的精神已成为日本企业的优秀品质。 在日本企业看来,“勤”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就是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一个完整工作链上的一点,只有扎扎实实、勤勉细致的工作,才能保证整个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才能有效地完成预期目标。在生产线上,每一位员工都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勤恳工作作风,把每一道工序看成是自己的客户,严守质量关,正如成功的企业决不会把有问题的产品推给客户一样,决不把残次品、不良品流入下一工序。 日本企业的勤勉精神是自上而下的,许多中小企业的经理上班前在门口迎候员工,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企业领导每天早上第一件事便是下工厂,看一下工程进展如何,前一天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工厂中还存在什么问题,然后,再开早会,布置全天的工作内容。当发生问题时,他们也总是亲临现场,分析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坐在办公室内,等待下属汇报,发号命令。 三、“忠” 日本历史上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日本的农耕民族性要求社会内部的互助合作精神,其表现为日本人有强烈的“自己人”意识和圈子,家族主义是其必然形成的特色。国家是大圈子,企业是小圈子,而建构就是靠“家”的联合,黏合剂就是“忠君”和“忠孝”精神。 日本企业注重等级关系,在正规场合下,日本人的上下级关系,给人以地位十分悬殊的印象,下级对上级总是那么鞠躬顶礼,但在非正式场合的相互关系中,下级会感到同上级亲如一家。这种现象就源之于日本长期对“忠”的精神塑造。日本企业里上下级关系被称为“亲分”与“子分”,“子分”可获得“亲分”的扶助与支持,同时有义务为亲分随时效力,企业成员有一体感和协调一致的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企业所处的日本社会是一种集团社会,人们由不同辈分、性别、年龄等形成以上下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集团社会的纽带一方面表现为以权力为核心的等级秩序的硬关系,是一种外部强制力;另一方面表现为以“理”为核心的人文理念(软关系)。这种软关系正如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所揭示的“耻感”,从而使得本尼迪克特笔下的“刀”成为一把“软刀子”。无论是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还是企业工会,日本企业经营模式的这三大支柱都是紧紧围绕“和”、“勤”、“忠”三个方面。三者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塑造“员工精神”,从而来调整企业的生产关系,缓和劳资矛盾,打造出日本经济的“武士道”。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