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谈谈日本的麦当劳、“定食”与消费主义
|
作者:李培林 文章来源:新浪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15 7:20: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麦当劳文化的这种社会标准化功能甚至被一些经济学家用来制定“巨无霸指数”(Big Mac Index)。“巨无霸指数”有些类似于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测算指数,是用当地货币单位表示的每个“巨无霸”汉堡的价格,它可以用来检验单一价格法则是否成立,并能够预测汇率可能的长远变动趋势。例如,假设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在美国本土的售价是1.49美元,而在中国大陆的售价是10元人民币,那么就意味着1.49美元就相当于10元人民币在各自国家或地区的实际购买力。换句话说,根据这个“巨无霸”原则,微软公司就有理由确定,售价400美元的office软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售价应该是2 700元人民币左右,因为这两个售价在各自地区的购买力是相等的。同理,如果“巨无霸”汉堡在美国卖0.99美元或者1.99美元,那office软件在中国就应该卖4 040元人民币或者2 010元人民币。 日本快餐业抵御麦当劳化洋快餐的秘诀就是,把日本的“和食”也进行“定食化”。我不清楚日本餐馆的饭菜是什么时间开始“定食化”的,但我相信肯定是受西方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在日本餐馆吃饭,绝对不用担心没有点菜经验。因为日本的一般餐馆多采用“定食”制度,就类似中国的“份饭”制度,餐馆提供的菜谱不是五花八门的各种菜肴,而是已经荤素搭配好的各种套餐,你只要选择荤素、肉鱼等就可以了,非常简单。即使是在高档餐厅,也多数采取类似西餐“套餐”选择的“定食”方式,只不过日本“和食”里越高档的“定食”,配套的种类越多而已,高档“定食”可包括十几种菜,但一颗青梅或火柴盒大小的一块炖豆腐,也算一道菜。 在中国的餐馆就餐,点菜不但是门技术,而且是门艺术,一切都变得模棱两可、难以测算和难以预见,需要经验和想像。菜肴的荤素搭配、口味选择和数量的多少,都完全要依靠经验。陌生的外国顾客看中国的菜谱,就像看天书一样,很难预见自己选择的结果。而且即便是有足够的经验,也不容易准确测量客人饭量与所点饭菜是否恰到好处得适合。所以,中国人请客,为了不至于有饭菜不够的尴尬,常常点得过多,尽管现在时兴“打包”带走,但还是造成很大浪费。而在日本餐桌上吃饭,你很少会对饭菜产生“意外”和“惊奇”,因为一切都被标准化了。在未吃饭之前的点菜中,那吃饭的内容、过程和结果就已经是可计算和可预见的了。很多饭店还生怕顾客通过“定食”和饭菜图片难以决策,就在餐馆的橱窗里摆上制作的惟妙惟肖的塑料饭菜样品,让不习惯的人看了都有些挫伤食欲。 有时我坐在日本餐馆里,吃着那标准化了的“定食”饭菜,看着窗外那些似乎用机器流水线制造出来的几何线条的高楼大厦,我甚至在想,这麦当劳化的消费理性,究竟最终会把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引向何方。 不过这麦当劳化的消费方式,的确有它的“效率优势”,在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化的今天,它把那些复杂的生活技艺,转化成标准化的容易操作的程序,就像功能越来越复杂的家用电器要想被大众接受,就要千方百计的“傻瓜化”。 当然,中国的洋快餐似乎也感觉到那种机械的标准化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冲突,对其长远的发展是一个威胁,所以现在也纷纷开始进行本土化的尝试。麦当劳在中国推出非油炸类的菠菜汉堡、香葱米饼、飞碟包和香米绿茶,而肯德基则推出寒稻香蘑饭、海鲜蛋花粥、香菇鸡肉粥和“早餐卷”(一种用玉米面薄饼包卷油条、肉松、萝卜干的卷饼)。 也许消费文化的符号帝国主义不过是多种文化融合形式中的一种而已,改造者在改造别人的时候,也在被对方所改造。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