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谈日本和诺贝尔奖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0-18 6:22:25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璐晶

  10月,2012年诺贝尔奖项相继揭晓。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诺贝尔奖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然而,事在人为。尤其是当一国政府有心影响这个国际大奖的归属时,无论是“促成”,还是“阻挠”,都是可以做到的。

  日本大使力挺川端康成

  日本无疑是对诺贝尔奖最为执着的国家之一。

  自从成为经济大国后,日本一直对所获诺贝尔奖的数量耿耿于怀。截至2001年诺贝尔奖创立100周年,在总共的719名获奖者名单中,美国有252人、英国89人、德国为76人,而当时号称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才不过9人:自然科学奖7人,经济学方面毫无所获。

  2001年3月,日本政府初步提出在未来50年内实现30名诺贝尔获奖者的计划,并拨出总额24万亿日元的政府研究开发投资资金。

  这个计划当时即遭到了日本权威人士的强烈反对。200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野依良治直言国家“没有头脑”,痛斥政府误导大家将获奖作为科研的目的。

  不过,政府的支持很有成效。截至2011年,日本科学家又有7人获得诺贝尔奖。

  近日,日本NHK电视新闻报道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预测的同时爆料称,据诺贝尔文学奖解密的资料来看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获奖的原因之一是日本政府的积极参与。

  这其中的关键人物是日本驻瑞典大使松井明。当时,松井明给日本政府发出密电,力主日本文学家必拿诺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已经有了一个倾向,即打开视野,把眼光投放到西方之外,但同时也苦于没有更多的西文翻译,所以几乎无从下手。因此,日本应全力以赴推进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扩散!”

  松井向西方推介了川端康成作品的英文翻译,随后不断出资帮助翻译了川端康成的小说。据诺贝尔文学奖解密资料证实,在1968年川端康成获诺奖之前,还有谷崎润一郎和安部公房都分别被提名,而这些推荐活动都是由松井明操作的。松井明的努力为日本文学的世界声誉作出了贡献。

  韩国高价换来诺贝尔和平奖?

  2000年6月,韩国总统金大中首次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举行会晤。同年,金大中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然而,2003年6月,韩国媒体披露了一个惊人秘密:金大中为了促成2000年6月的韩朝历史性首脑会议,秘密地向朝鲜提供了1亿~5亿美元的援助。换句话说,金大中是通过“贿赂”促成了朝韩峰会的“和谈”。所以就有了这个诺贝尔奖是金大中用高价“买”来的说法。

  虽然韩国政府从未承认过“买来和谈”的说法,但是事件还是在2008年随着一位曾在韩国国家安全企划部(现国情院)任职的职员金基三的爆料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2008年5月,金基三向媒体表示,在金大中政府刚成立不久的1998年5月,国情院就任命了“负责诺贝尔奖工作的官员”,并从1999年12月起由专门人员主导该活动。

  金基三当天公开了自称是以国情院文件为基础拟定的资料,资料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了1998年3月至金大中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2000年12月期间的“相关行动”。

  这些行动包括韩国驻挪威大使与诺贝尔研究所及诺贝尔委员会干部会晤、邀请诺贝尔委员会主要人士访韩、发行瑞典语版《从死囚到总统》及瑞典副外交大臣杰恩·艾利亚孙2001年秘密访朝等。这些都成为韩国政府为获得诺贝尔奖而“行贿”的佐证。

  2010年,金基三出版《与金大中说韩国》,他在书中指出:“虽说身为国情院职员要把秘密一直带到坟墓里面,但看到总统被诺贝尔和平奖蒙住了双眼、背叛民族的场面,我的良心告诉我不能就这么算了。”“金大中执政期间无可奈何地持续促进错误对朝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对诺贝尔和平奖的强烈欲望”。他还称,金大中1999年7月获得菲拉德尔斐亚自由奖后认为,如果准备好韩朝间的划时代性突破口,那么就很有信心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也许是深感“爆料后”的危险境遇,金基三申请了美国流亡。从2008年4月开始,经过美国方面连续3年的审理,他终于在2011年年末获准流亡。

  美、英暗助苏联作家获文学奖

  本国政府支持本国人士无可厚非,但获奖者获得别国政府的支持,其背后必然隐含着多种政治因素。

  苏联著名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于1958年凭借代表作《日瓦戈医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近半个世纪后的2007年,英国媒体报道称,英国情报部门和美国中情局实际上是这一“盛誉”的“幕后推手”。

  根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07年7月14日报道,俄罗斯学者伊万·托尔斯泰在新作《洗涤过的小说》中提出,当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英国情报部门出于冷战需要,为把苏联政府置于尴尬境地,暗中出手为《日瓦戈医生》获奖铺平道路(苏联当时禁止这部小说出版,直到1987年才解禁)。

  《星期日泰晤士报》援引托尔斯泰的话说:“我非常肯定,中情局为确保帕斯捷尔纳克获得诺贝尔奖起到了关键作用。”书中称《日瓦戈医生》在苏联遭禁后,帕斯捷尔纳克将几份书稿复印件寄给生活在国外的友人。托尔斯泰称,最近他发现一封前中央情报局工作人员的信件,信中说,中情局与英国情报部门一道,趁这个机会偷印了俄文版的《日瓦戈医生》。

  若此说法成立,美国和英国特工当年采取行动,推动了俄文版《日瓦戈医生》的出版,以达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条件。

  对于在当年及时收到俄文版《日瓦戈医生》并将帕斯捷尔纳克纳入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参评名单,瑞典文学院的一些成员都感到很意外。

  更加感到意外的是身在苏联的帕斯捷尔纳克,他在知道自己获奖后给瑞典文学院发去电报,称自己“极其感激、感动、骄傲、吃惊和不安”。但由于前去领奖可能面临被驱逐出境,4天后,他又给瑞典文学院发去一封电报表示自愿放弃。

  这个被“操纵”的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没有给作者带来荣耀,相反使他遭受了许多灾难。因为被认为是一部诬蔑十月革命的小说,两年后,帕斯捷尔纳克在愤懑中去世,克里姆林宫下令逮捕了他的情人奥尔加·伊文斯卡娅(《日瓦戈医生》女主人公拉拉的原型)。伊文斯卡娅和她的女儿被控领取在海外出版的《日瓦戈医生》的“非法”版税收入,均被判8年苦役。

  伊朗没收诺贝尔奖

  有的国家使出浑身解数为本国人士争取诺贝尔奖,也有国家对此并不认可。

  2003年,伊朗人权律师艾巴迪女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她是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伊朗人以及穆斯林女性。

  然而时隔6年,伊朗政府没收了艾巴迪的诺贝尔和平奖。

  获知此事后,挪威外交大臣斯特勒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说:“奖牌、证书以及艾巴迪的一些个人物品已经被政府转移出艾巴迪银行中的存储箱。这种行为让我们感到震惊和难以置信。这是诺贝尔和平奖创设108年以来第一次被国家没收。”

  事后,艾巴迪表示,不只她的诺贝尔和平奖被没收,德黑兰法院还以她积欠诺贝尔奖金的税金为由,冻结她和丈夫的银行账户。艾巴迪说,依据伊朗法律,诺贝尔奖之类的奖金是不必缴税的。

  无奈之下,艾巴迪随后离开伊朗,前往伦敦。

  历史上,在政府的压力之下放弃领奖的有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生物化学家理查德·库恩、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道夫·布泰南特和1939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杰哈德·杜马克。这三个德国人之所以未领奖,是因为受到来自希特勒执政时期的德国政府的压力。后来,他们都得到了证书和奖章,但是没有得到奖金。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